中國養殖網 2007-12-29 10:22:55 中國畜牧獸醫報
作者:李欣媛;堵利 今年以來,由于受原油和玉米價格上漲以及氣候等因素影響,造成全球性奶源緊張,引發牛奶漲價風波。在這種形勢下,北京市順義區奶牛生產現狀如何?奶農養殖效益有多大?今后如何發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奶牛場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更好地促進奶業健康發展。 生產現狀 生產情況 順義區奶業是在2000年調整養殖結構,大力發展草食家畜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并經歷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目前已基本步入穩定健康的發展軌道。截至今年11月底,全區奶牛總存欄13240頭,比2000年增長了52%。其中成乳牛10150頭,比2000年增長了53%;現有奶牛養殖小區(場)35個,養殖戶310戶,其中種奶牛場(大孫各莊鎮雄特奶牛場)一家,種牛存欄1100頭,年可提供良種胚胎4000枚;建有上海光明乳業牛奶加工企業一處,日可加工鮮奶300噸。 目前,順義奶牛產業已具備了較好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條件,品種結構逐步優化,效益趨于平穩,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基本形成了規模化養殖。奶牛場(小區)配備了現代化擠奶設備、儲奶罐、運輸設備,建立了完善的防疫消毒設施,擁有自己的奶站,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奶牛生產。 基本實現了品種優良化。2006年通過實施農業部奶牛良種補貼項目,加快了全區奶牛品種改良步伐,良種奶牛比例不斷增加,牛奶質量不斷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形成了穩定的奶源銷售網絡。區內有上海光明,周邊有北京三元、內蒙古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加工企業,為全區奶農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務,目前該區規模化奶牛場與他們簽訂了穩定的鮮奶供銷合同。 經濟效益情況 前兩年奶牛生產形勢不是太好。據對志杰、望加、石家營、雄特等奶牛場調查:前兩年奶價偏低,最低到每千克1.45元,去年平均為每千克1.8元。按年平均單產5.8噸計算,養殖成本(每千克奶成本在1.7元~1.8元)和鮮奶收入基本持平,大部分奶農在微虧或保本情況下經營,經營好的牛場略有盈余。分析其原因:一是市場行情不景氣,鮮奶供應處于飽和狀態,乳品加工企業對奶農收奶條件苛刻,壓級壓價,導致奶價偏低,奶農賠錢或保本經營。二是還原奶沖擊中國乳品市場。進口奶粉具有價低、易保存、比鮮奶加工成本低等優勢,近兩年我國大量進口國外奶粉,生產還原奶,對鮮奶行業造成很大沖擊,對奶農的利益造成很大影響,嚴重挫傷了奶農養殖積極性。三是飼養成本較高。由于玉米價格一直不斷上漲,使奶牛飼養成本增加,奶農效益降低。 今年以來特別是進入下半年,奶牛生產形勢有所好轉,奶價呈現上升趨勢。由8月份的每千克2.1元一路攀升到每千克2.3元~2.4元,11月份達到每千克2.6元~2.8元,按目前奶價每千克2.6元和奶成本價每千克2.1元相比較,奶農每千克奶能掙0.5元,按平均年產5.8噸/頭算,今年每頭牛年效益在3000元左右。分析奶價上升原因:一是全球性奶源緊張。牛奶主產地新西蘭、澳大利亞連年干旱,造成大片牧草干旱死亡,引發奶制品短缺;同時,亞洲市場奶需求量增加,引起牛奶漲價風波。二是進口奶粉價格上漲50%(原來每噸1.5萬元,現在每噸3萬元),進口減少,造成國內生產還原奶企業奶源短缺。三是隨著飼料價格上漲,奶牛成本也隨之上升。今年飼料比往年上漲了20%。主要原因是玉米同比上漲14%,豆粕(去年2.8元/千克,今年3.65元/千克)同比上漲30%,東北洋草(750元/噸)同比上漲(650元/噸)15%,僅飼料一項,使每千克鮮奶成本上升0.2元,再加上人工、運輸、能源等成本的上升,現在每千克奶成本在2.1元左右。 市場銷售情況 截至11月份,順義區牛奶產量36526噸。全部銷往光明、伊利、蒙牛、三元等企業。其中本區銷售2萬噸,占55%;銷往伊利9000噸,占25%;銷往三元3500噸,占10%;銷往蒙牛3500噸,占10%。 存在問題 近幾年,順義區的奶牛生產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奶牛產奶量偏低。目前飼養的奶牛平均年產奶量只有5.8噸,與北京市國營奶牛場生產水平(7.5噸)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奶牛場(戶)偏重于養殖數量的增加,忽視了奶牛質量的提高。 (二)市場風險大。由于受市場、飼料價格等因素影響,常常出現奶源短缺或過剩的情況。市場疲軟時,奶賣不出去,導致奶農養殖效益低,嚴重挫傷了奶農的積極性。 (三)組織化程度低,加工企業與奶農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一是企業間無序競爭,有的企業為增加市場份額,采取低于成本價捆綁上市(特價、搭贈、綁銷)的手段擾亂市場。二是原料奶市場混亂,有些企業用奶粉加工還原奶,而國家對進口奶粉沒有嚴格限制,影響了奶農效益。 應對措施 (一)提高鮮奶產量。要利用目前奶業形勢好、效益高的有利時機,狠抓奶牛滿負荷生產,提高鮮奶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一是依靠科技,發展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養殖。二是加強奶牛飼養管理水平。合理配置青貯、精飼料、優質牧草比例。三是抓好奶牛品種改良工作,提高單產水平。四是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奶牛的科技含量。五是加強奶牛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 (二)提升奶品質量。一是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積極引導加工企業、養殖基地開展無公害產品認證,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大力實施奶牛良種補貼項目,努力提高高產奶牛數量。三是加強養殖環節獸藥、飼料投入品的安全監管力度,同時,加強對奶站的監管力度。四是建立奶牛防疫檢疫及疫病監測制度,確保牛群質量。 (三)建立加工企業與農戶雙贏的良好機制。一是加工企業與奶農在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要加強溝通,雙方建立合理的利益關系。二是對原料奶實行按質論價和優質優價的政策,保護奶農利益。三是依法規范乳品市場,搞活乳品流通。用法律規范各方行為,嚴防壓級壓價、捆綁銷售的過度行為,保障奶農合法權益。 (四)加強奶牛經濟合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要積極引導奶農建立自己的奶業合作社,努力培育一批實力強、規模大、技術新、品種優、競爭力強的經濟合作組織。實踐證明,順義區石家營等幾個奶牛合作組織,在組織奶農生產、防疫、運輸、銷售等方面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五)推進健康養殖,加快生產方式轉變。按照科學規劃和生態養殖原則,整合土地資源,引導養牛戶由分散飼養向小區規模養殖轉變,逐步減少散養數量。推進奶牛環保設施的建設,建設品種優良、養殖科學、管理規范、產品安全的養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