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農牧民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薄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任務十分繁重。就此問題,記者專訪了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廳長陶克。 陶克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是農牧業部門的重要職責。今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還專門開展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100個嘎查村調研”活動,組織人員分6組,分赴全區12個盟市、100個旗縣區的100個嘎查村進行了大規模的調研。這在省農牧業廳歷史上是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組織人員最多、重心下沉到嘎查村的一次實地調研。陶克總結此次調研時說,通過調研,了解了基層干部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心聲,進一步明確了我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思路、措施及工作重點。 談到試點的選擇和確定,陶克說,目前自治區農牧業廳已經按照條件和要求,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產業特征選定了100個建設試點,其中示范點12個,每個盟市一個;聯系點88個,每個旗縣區一個。所選100個試點各具特色,有主導產業強村、科技人才興村、生態家園建村、龍頭企業幫村、支部組織帶村等各種類型。按農牧業區域劃分:有牧區、農區、半農半牧區、城鎮郊區和農牧場;按經濟類型劃分:有種植業主導型、養殖業主導型和二三產業帶動型;按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劃分:高、中、低三類俱全。 通過半年多的學習、思考和實踐,特別是通過“百嘎查村”調研活動,陶克認為,扎實穩步推進內蒙古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需要從幾方面著手。一是必須從實際出發,珍惜土地、草牧場資源,著力改善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村牧區資源,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二是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牧區生產力放在第一位,重點是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增強糧食綜合生產力,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推進農牧業產業化,提高農牧業機械化水平,發展循環農牧業和高效特色農牧業。不斷拓展農牧業功能,延伸產業鏈條,激活農村牧區各種生產要素,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草原的產出率。大力實施“特色、綠色、生態”農牧業發展戰略,實現農畜產品增產、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三增”目標。三是必須堅持黨在農村牧區的基本經營制度和基本政策,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償基礎上的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實行最嚴格的耕地、草原保護制度,堅決查處亂批、亂占耕地草原的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牧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牧區要進一步嚴格草畜平衡制度、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制度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加強草原保護建設,實現草原綠起來、畜牧業強起來、牧民富起來。加快建立和完善“反哺”機制,健全對農牧民直接補貼的機制,切實落實好農牧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堅決糾正侵害農牧民利益的行為。進一步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大力發展農村牧區各項社會事業。四是要把解決好農牧民的實際問題作為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切入點。不斷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使農牧民群眾真切地感受到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帶來的變化、希望和實惠,共享建設和發展的成果。五是要加強農牧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大力發展循環農牧業。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能和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中心,推廣節約型、生態型種植養殖。要加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潔凈能源開發,在搞好農村牧區水、電、路等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開發農村牧區清潔能源,發展以生物質資源開發為主的農村牧區新能源、新材料和清潔生產生活方式。六是要在充分發揮農牧民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加緊試點建設,盡快建立“盟市廳局共建、主抓靠旗縣、行動在村、實惠到戶”的試點工作機制,培育一批做得實、學得了、推得開的示范典型,以典型引路,整體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