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我國傳統的農家養豬方式是我國農牧結合維持良好生態系統的主干,這種資源節約、人豬親和的自給自足生產方式,雖然豬病發生很少、做好“三針”預防(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疫苗)即可保平安,但不能達到利潤最大化,二十年前,西方發明的工廠化養豬方式傳入我國,使我國的養殖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大規模的密集飼養,豬就像生活在集中營的豬監牢中一樣,其應得到的生理福利、有適宜居住的環境福利、減少生病的衛生福利、自由表達天性的行為福利和減少焦慮的恐懼心理福利等等都被無情的野蠻剝奪了,限位欄、床上產仔、3周斷奶、剪牙斷尾、不給“放風”、不見陽光,豬所遭受的苦難已經遠遠超越了其承受能力,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在這樣的條件下生活,他能平平安安度過一生嗎?他能不生病嗎?我們可以把母豬懷孕階段和孕婦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孕婦在懷孕階段吃的什么?肉蛋奶水果等等,營養非常全面,而母豬的飼料主要是什么?玉米、麩皮等,營養單一,營養缺乏;孕婦穿的什么?靈活掌握,根據天氣溫度適當調節衣服,持續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而豬需要我們人為地控制環境溫度,但我們的養豬場能做到這些嗎?必要的配套設施不夠,甚至沒有,夏季溫度高,豬熱得喘不過氣,冬天氣溫低,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有些雖然生了爐灶等,但也常常因通風不好引起空氣污濁,氣體中毒現象時有發生;孕婦玩的很好,聽聽音樂,精神喜悅,心情不錯,而母豬卻沒有這些福利待遇,飼養員每隔幾天要給豬注射一次疫苗,或者經常遭到飼養員的訓斥,打罵,造成豬見了飼養員害怕緊張,產生恐懼心理,如此這般怎能生產健康子豬?長期以來,我們國家一直沿用的“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策略方針基本是以疫苗預防為中心的防控原則,顯然已不符合當前疫病實際情況,解決不了問題。
那么針對目前豬病情況,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些豬場卻保持比較穩定的趨勢,特別是在河南一些豬場,使用平衡蛋白飼料后幾乎沒有什么疾病發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我們采訪了鄭州牧專生物工程系系主任邊傳周教授,他說,以前很多養殖戶總是把養豬的重點環節放在治病用藥上,而不去想辦法控制疾病發生,針對目前疾病的形勢,要樹立這樣的觀念:最好的治療就是把豬放在干燥的環境、適宜的溫度(濕度)、清新的空氣、干凈衛生的環境中去飼養,最好的藥物就是給豬平衡的營養全面的飼料。正確的做法,是把疫病防控的關口前移到飼養環節,按照標準要求,真正做到科學養豬,讓豬少生病、不生病,使養殖場處于良性循環狀態,才能最終降低治病用藥成本,提高養殖效益。近年來之所以發生疫病暴發,是因為不合理的飼養方式完全破壞了生豬的免疫系統,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必須采用科學的飼養方法,科學的飼養方法就是要回歸自然,讓豬生活在自然條件下最舒適的環境中,讓豬采到自然條件下應該吃到的物質。這樣豬就會具有自然條件下應該具有的免疫力。
聯系電話:13523571003 張天佑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