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居住幾百萬人口的地市,卻要全面禁止養豬,這個禁令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牛的禁令”。假如都跟學成風,每個地方都禁止養豬,不要說肉價飆升,倒要問問老百姓還要不要吃肉?這個禁令無疑是荒唐的,但荒唐禁令卻在我們的現實之中。據報道,東莞市就決定從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圍內禁止養豬。按該市市長李毓全所說的,那就是東莞現有75萬頭生豬帶來的污染排放量,相當于450萬人口的污染排放量,要新建一座日處理13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才能有效凈化處理。但對于東莞這樣一個工業城市來說,這種污染究竟能占據多大的比例?(2007年12月5日《南方都市報》) 其實這不是禁止養豬的理由,而是一種懶政的表現。如果因為污染就禁止養豬,那么人吃飯就要屙屎,是不是要禁人吃飯呢?有資料表明,喂養一頭豬的污染排放量相當于10個人的污物排放量;喂養一頭牛的污染排放量相當于35個人的污物排放量;飼養一只雞、鴨的污染排放量相當于3個人的污物排放量。是家禽動物都有污物排放,是不是都要禁止?前不久媒體報道了河北省成安縣的農民收割玉米就要辦《秸稈放倒證》,不辦就罰款。要農民辦《秸稈放倒證》的理由,是一些地方的農民焚燒秸稈污染空氣,不利于土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甚好,他們還沒有因農民焚燒秸稈污染空氣而禁止種玉米,如果也學東莞的做法那就糟了,老百姓都得餓肚子。 自古是“豬多肥多糧多”,且大力提倡養豬業。俗話說:“豬糞是一個寶,農田少不了。”政府咋就還要禁止養豬了呢?農民使用化肥多了,使用農家肥少了,如今的農田越來越貧瘠,土壤越來越板結,這已是一個當前不可忽視的問題,作為地方政府應該鼓勵農民用農家肥攺變土壤。東莞市政府何不把這些豬糞無償送到農民莊稼地里去?這樣不僅不會造成污染,而且肥了農民的莊稼。說到底還是怕麻煩,怕財政需要開支,還不如一禁了事的好。我不知道東莞市市長李毓全看過《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沒有?這個《意見》寫得明明白白:“任何地方不得以新農村建設或整治環境為由禁止和限制生豬飼養”。并明確指出,發展生豬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的主要責任在地方人民政府。各地區要提高對生豬生產重要性的認識,全面落實“菜籃子”市長(行政領導)負責制的各項要求,抓緊實施促進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妥善解決生豬生產基地建設、品種改良……各城市要在郊區縣建立大型生豬養殖場,保持必要的養豬規模和豬肉自給率。國務院這個《意見》是今年7月30日頒布的,東莞市為何要背道而馳呢?全面禁止不要說保持必要的豬肉自給率,那得全面調進生豬。 養豬本來就是農民賺錢的一種方法,現在全市禁止養豬了,那東莞市一些貧窮的人誰來照顧?“一律禁養”的政策,雖然保障了市區環境,卻沒能兼顧養豬戶的利益。政府本該通過政策調控,讓享受了環境利益的社會群體,對養豬戶的損失予以補償。但從報道中看,政府卻忽略了這一相對“小眾”的群體。作為政府官員理應懂得,享受了環境利益的市民和養豬的村民,都是“最廣大人民群眾”。 報道中有一個事實尤其值得我們關注,養豬戶蘇慶源早在兩三年前就已清楚將要搬走,就已在博羅、惠陽等地尋覓合適的地方。“可惜一直沒有找到。”蘇慶源表示在珠三角現在難覓可以養豬的地方,所以他現在非常茫然。 蘇慶源的茫然實質上是一種趨向,這種趨向表明越來越多的地市在禁令養豬。如果全國各地都學東莞禁止養豬,那么,吃肉就成了一個真正的大問題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