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安全及衛生質量評價指標
(羅牛山集團牲豬總部)海南青牧原實業有限公司 黎修全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江東新市區工業園571126。FAX:0898-65725399]
[作者簡介:男,1974-,國家注冊質量工程師,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專業,農學學士,在職研究生,從事飼料行業品質管理工作十多年]
[摘要]動物源性飼料產品的衛生安全,不僅關系到飼料安全,而且關系到動物養殖、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乃至人類的健康。本文介紹了海南省當前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特性,從感官評價、化學污染物危害、微生物污染危害和理化性質四個方面來分析衛生質量評價指標,較為詳細的闡述各項主要評價指標的意義及其限量標準。
[關鍵詞] 飼料安全;動物源性飼料產品;衛生質量評價指標
前言
近幾年來,由飼料安全問題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歐洲接連發生了“二噁英”、瘋牛病”、 “除草醚”、“ 孕酮”等嚴重的飼料污染事件,而國內“瘦肉精”、等違禁藥品在飼料中的添加使用,也造成了多起致人中毒事件的發生,飼料中添加有機砷和高劑量使用銅、鋅,除造成直接的環境污染外,還間接通過食物鏈危害人畜健康。飼料安全是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因而飼料安全即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為人們共識和關注的熱點。
所謂飼料安全,通常是指飼料產品(包括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中不含有對飼養動物健康造成實際危害,而且不會在養殖產品中殘留、蓄積和轉移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因素;飼料產品以及利用飼料產品生產的養殖產品,不會危害人體健康或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我國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對飼料安全問題非常重視,啟動了以飼料標準體系建設、飼料監測體系建設和依法行政工作為主要內容的“飼料安全工程”,加強了對飼料安全的監管力度。
飼料原料是影響飼料安全的根源,動物源性飼料原料由于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等生物學價值高的特點,而易于腐敗及氧化酸敗,其飼養、生產、加工、儲藏、包裝、運輸等生產過程常易污染各種化學物質、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動物源性飼料產品是指以動物或動物副產物為原料,經工業化加工、制作的單一飼料。目前農業部公布的8類45種動物源性飼料產品(見表1)。我國動物源性飼料的原料多為食品加工的副產品或下腳料,品位較低,來源復雜,新鮮度差異大,加工方法簡單,為了加強動物源性飼料的管理,農業部于2004年頒布了《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安全衛生管理辦法》。動物源性飼料產品的安全衛生,不僅關系到飼料安全,而且關系到動物養殖、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人類的健康。
表1農業部公布動物源性飼料產品目錄
1
肉粉(畜和禽)、肉骨粉(畜和禽)
2
魚粉、魚油、魚膏、蝦粉、魷魚肝粉、魷魚粉、烏賊膏、烏賊粉、魚精粉、干貝精粉
3
血粉、血漿粉、血球粉、血細胞粉、血清粉、發酵血粉
4
動物下腳料粉、羽毛粉、水解羽毛粉、水解毛發蛋白粉、皮革蛋白粉、蹄粉、角粉、雞雜粉、腸粘膜蛋白粉、明膠
5
乳清粉、乳粉、巧克力乳粉、蛋粉
6
蠶蛹、蛆、鹵蟲卵
7
骨粉、骨灰、骨炭、骨制磷酸氫鈣、蝦殼粉、蛋殼粉、骨膠
8
動物油渣、動物脂肪、飼料級混合油
一、海南省當前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影響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安全的因素包括內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兩個方面。內源性有毒有害物質主要是動物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某些自生代謝物,如有些動物性飼料中含有組胺、抗硫胺素(魚蝦及貝類)、抗生素(生雞蛋青)、肌胃糜爛素(劣質魚粉)、海產毒素等;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質是原料在生產加工、貯存、運輸等環節中受到有害物質侵害所積累的有毒代謝產物。據有關專家分析,海南省現階段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 原料來源混雜。原料來源有屠宰場和加工廠的下腳料,有來自飯店、農村零星收購的動物廢棄組織,或國外走私進口的,成分和來源復雜,無法保證原料未被病原微生物和化學物質污染,新鮮度無法保證,甚至發生腐敗;重大動物疫病頻繁發生,危害嚴重,據初步統計,在我國曾發生的傳染病有200多種,寄生蟲病有900多種。增加了動物飼用同源性飼料感染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發生的風險。
2. 環境污染物、動物體藥物及微量元素殘留問題比較嚴重。受動物產地的地質化學條件或人類活動造成的“三廢”污染以及農藥、化肥大量使用的影響,動物源性飼料產品有時含有對生物有害的過量的無機污染物如鉛、鎘、鉻、砷、汞等重金屬元素及氟、硒等非金屬元素,也可能污染一些有機物如N-亞硝基化合物(N-亞硝胺及N-亞硝酰胺)、多環芳烴類化合物、二噁英、多氯聯苯等化合物,這些污染物都具有在環境、飼料和食物鏈中富集、難分解、毒性強等特點,對飼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性威脅極大,使動物和人類發生致畸、致癌、致突變。
3. 生產、經營和使用秩序比較混亂。盡管各地開展了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安全衛生合格證的考核驗收工作,但是仍有相當數量屬于家庭作坊式生產的小型加工企業,環境條件臟、亂、差,生產工藝和設備十分簡陋;無產品檢驗條件和檢驗人員;無產品合格證,不符合生產條件,產品質量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證。經營單位低價位競爭,經銷無衛生合格證、無標簽、無產品合格證產品。使用單位缺乏安全意識,盲目采購使用。
4. 摻假現象比較嚴重。 近年來,魚粉、豆粕等原料大幅度漲價,受利益驅動,一些生產企業在動物源性飼料中摻入植物性或動物源原料,如利用羽毛粉、血粉、皮革蛋白粉、尿素、蛋白精、聚合蛋白、砂土等,以次充好生產假魚粉、肉粉,近期出現用肉骨粉摻入魚粉的現象。據國家監督近幾年市場抽檢,動物性飼料產品合格率不足40%。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動物性飼料的整體質量,也給飼料質量和安全帶來隱患,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5. 產品無標簽或標簽不規范問題比較突出。進口魚粉普遍沒有中文標簽;經營環節的動物性飼料多數無標簽,不知產品的來源,無法追溯到生產廠家。企業產品標簽多數不規范,產品名稱隨意定,不能反映飼料的真實屬性,標簽中表明的原料組成不明確,產品成分保證值與所執行的標準和產品質量不一致,給管理和安全使用帶來困難。
6. 產品質量缺乏統一標準。 目前農業部公布的8類45種動物源性飼料產品中,現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較少,迫切需要制定或修訂全國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規定產品的原料組成、加工工藝和方法、理化指標、衛生指標以及檢測和驗收要求等。除魚粉、水解羽毛粉、飼料級混合油、魚油外,許多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尚無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有的產品標準雖還在施行,但已不符合《管理辦法》安全衛生的要求,如血粉;有的產品還沒有標準,如血漿蛋白粉、腸黏膜蛋白粉。《飼料衛生標準》僅有魚粉、肉骨粉、骨粉的衛生指標,企業產品標準質量指標和衛生指標無據可依。
二、同其他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相比,飼料安全有以下幾點特殊性:
1. 隱蔽性。對于飼料物質的毒副作用,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其危害性程度并不能被充分地認識到,或在一定時期內得不到科學的證明;而且一般情況下,飼料產品的危害性并不完全能通過觀察飼養動物被人們及時發現。因此,影響飼料安全的各種因素往往是在不為人所知的情況下進入養殖產品,并通過動物源性食品轉移到人體內和環境中,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
2. 長期性。一者,飼料產品中的不安全因素是長期存在的,雖然通過加強監督管理和提高安全意識,會減小危害發生的程度和范圍,但是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消除;二者,在飼料飼喂過程中蓄積在養殖動物體內的有毒、有害物質直接污染環境或在人體內蓄積,所造成的影響也是長期的。
3. 復雜性。飼料產品中不安全因素眾多,而且復雜多變。有些是人為因素,有些是非人為因素;有些是偶然因素,有些則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因此,在已有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的同時,新的問題還在不斷出現。
因此從感官評價、化學污染物危害、微生物污染危害和理化性質四個方面來了解和有效地監控常用的動物源性飼料的衛生質量鑒定指標顯得十分重要。
三、動物源性飼料產品的衛生質量的評價
1、感官評價
飼料質量感官鑒別就是憑借人體自身的感覺器官,具體地講就是憑借眼、耳、鼻、口、唇、舌頭和手,或借助其它工具(比如鏡檢),對飼料的色澤、氣味和外觀形態等質量狀況進行綜合性的鑒別和客觀評價。感觀變化是反映飼料變質的重要特征之一,通過感官指標來鑒別飼料是否變質,比如氧化酸敗后,往往會在顏色、氣味、組織狀況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酸敗油脂往往顏色變褐或變綠,出現渾濁或絮狀物,并且常常帶有辛辣、脂化和腐敗等不良氣味,用手觸摸時有濕和粘滑等感覺。“用顯微鏡檢驗質量是快速、準確、分辯率高的方法,它可以檢查出用化學方法不易檢出的項目,是檢查摻偽定性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楊海鵬1993),應用感官手段來鑒別飼料的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感官鑒別能否真實、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除了與人體感覺器官的健全程度和靈敏程度有關外,還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只有當人體的感覺器官正常,又熟悉有關飼料變質的基本常識時,才能比較準確地鑒別出飼料變質的程度。
我國現行的產品標準中都必須對感官要求作出規定,也頒布《飼料顯微鏡檢查方法》(GB/T14698-1993)、《飼料顯微鏡檢查圖譜》(SB/T10274-1996)、《感官分析方法總論》(GB10220—1988)、《感官分析術語》(GB10221—1998)。
2、化學污染物危害的評價指標及其限量標準
2.1重金屬污染
污染動物源性飼料產品的重金屬元素主要有鉛、砷、鎘、鉻和汞等。骨粉和肉骨粉中常常可能含有多量的鉛、砷、鎘等元素;羽毛粉和皮革蛋白粉可能含有多量的鉛和砷,除此皮革蛋白粉中還常含有高量的鉻;魚粉等水生生物中除了可能含有多量的鉛、砷、鎘、鉻之外,還可能含有多量的汞。
2.2氟
骨粉、肉骨粉等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因產地及原料的不同,可不同程度地含有多量的氟。在自然富氟地區和工業氟污染區飼養的動物,骨骼中可聚積大量的氟,用此類動物性原料制成的產品必然含氟量高,長期、大量使用此種產品可引起畜禽慢性氟中毒。
2.3亞硝酸鹽
據國外報道,在魚粉生產過程中曾使用亞硝酸鈉作防腐劑,如果用量過大,可導致飼養動物亞硝酸中毒,可能經轉化為致癌物二甲基亞硝胺。
冀貞陽(2005)、何進(2006)等有關專家報道,有毒元素超標時的毒性表現:
A) 鉻 1)在動物體內與核酸、核蛋白結合,影響組織中的磷含量;2)降低淀粉酶的活性,阻止半膚氨酸酶氧化;3)使紅細胞攜帶氧的功能發生障礙有致肺癌作用,特別是溶于酸不溶于水的鉻化合物更危險。
B) 鎘 1)降低肉仔雞增重及降低飼料轉化率;2)引起豬貧血,引起羊貧血、腎功能紊亂;3)引起雄性動物精子失去活性;4)引起動物呈現缺硒、缺鋅癥狀及病變;5)對動物細胞、體液免疫有抑制作用,降低動物免疫力。
C) 砷 1)與丙酮酸氧化酶的硫基結合,使酶失去活性,影響細胞正常代謝,導致細胞死亡;2)危害神經細胞,引起多發性神經炎及中樞神經衰弱,麻痹毛細血管,造成組織營養障礙;3)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砷為致癌因子;4)急性砷中毒,可使動物在短時間內死亡;5)慢性砷中毒,表現被毛變脆易脫落、肌肉萎縮、四肢疼痛。
D) 鉛 1)早期可使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發生輕度紊亂,晚期發生嚴重紊亂,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紊亂;2)于擾血紅蛋白合成;3)引起腸管陣發性痙攣或麻痹;4)引起間質性腎炎、腎萎縮降低動物免疫力;5)可通過乳汁進人哺乳期仔畜體內,產生危害作用;可通過胎盤進人胎體內,危害胎兒。
E) 氟 1)引起家禽產蛋量下降,引起種禽蛋受精率、孵化率均下降;2)引起養殖動物免疫力下降;抑制氧化酶、脫氫酶的活性,影響新陳代謝,導致動物消瘦和貧血;3)引起骨營養不良、氟骨癥、關節僵直,引起牙齒著色、釉質損害;5)引起心血管疾病,引起胃癌、肺癌,引起死亡。
我國《飼料衛生標準》(GB 13078-2001)、《飼料衛生標準 飼料中亞硝酸鹽允許量》(GB 13078.1-2006)等對動物源性飼料產品中砷、鉛、汞、鎘和鉻等重金屬元素及氟、亞硝酸鹽,規定了限量標準如下:表2
衛生指標項目 產品名稱 允許量(mg/kg) 依據標準
砷(以總砷計) 魚粉、肉粉、肉骨粉 ≤10 GB 13078-2001
飼料用水解羽毛粉 ≤2 《飼料用水解羽毛粉》NY /T915-2004
飼料級混合油 ≤7 《飼料級混合油》NY /T913-2004
鉛(以Pb計) 粉、肉粉、肉骨粉 ≤10 GB 13078-2001
汞(以Hg計) 魚粉 ≤0.5 GB 13078-2001
鎘(以Cd計) 魚粉 ≤2 GB 13078-2001
鉻(以Cr計) 皮革蛋白粉 ≤200 GB 13078-2001
肉骨粉 ≤5 《飼用骨粉及肉骨粉》GB /T20193-2006
魚粉 (以6價Cr計) ≤8 《魚粉》GB /T19164-2003
氟(以 F 計) 魚粉 ≤500 GB 13078-2001
肉粉、肉骨粉 ≤1800 GB 13078-2001
亞硝酸鹽 (以NaNO2計) 魚粉、肉粉、肉骨粉 ≤30 GB 13078.1-2006
2.4其他化學物質的污染
二噁英是全球性污染物質,該類物質化學穩定性強,難于代謝降解。它對人類和動物有多方面的毒性危害,并且具有致畸、致突變和致癌作用。二噁英具有親脂性,因此,動物性飼用油脂易受其污染。國外對此極為重視,目前我國正研究并考慮制定食品與飼料中二噁英的限量標準及檢測技術。
苯并α芘是多環芳烴類化合致癌物,由各種燃料(煤、石油、木柴等)不完全燃燒過程的產物,是環境中廣泛存在的有機污染物之一。它在動物的脂肪組織及乳腺中排出較慢并可蓄積,因此,動物源性飼料產品易受其污染。苯并(a)芘對動物有致癌作用,可經胎盤引起胚胎死亡,或使子代發生腫瘤。我國《飼料級混合油》(NY/T 913-2004)規定,苯并(a)芘限量標準≤10üg/kg。
農藥、獸藥和飼料藥物添加劑的濫用,可引起農藥和獸藥在動物體內殘留,從而導致動物源性飼料產品中農藥和獸藥殘留量高,并通過它們進而危害養殖動物和人體健康。我國《飼料衛生標準》(GB 13078-2001)規定魚粉,六六六的允許量≤0.05 mg/kg;滴滴涕的允許量≤0.052mg/kg。
3、微生物污染物危害的評價指標及其限量標準
動物源性飼料產品極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并隨后污染畜禽產品,再通過食物鏈引發人類疾病。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如果來自疫區帶菌、病死畜禽或未經嚴格消毒加工的副產品原料,常會造成動物疫病擴散和通過食物鏈導致人類患病。某些致病性和相對致病性細菌也可引起畜禽細菌性飼料中毒。微生物污染飼料是人畜共患傳染病傳播的重要途徑。
微生物污染危害的評價指標通常主要有細菌總數、大腸菌群、致病菌和霉菌。
3.1細菌總數
菌落是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識別的生長物,它是由數以萬計相同的細菌集合而成。細菌總數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如需氧情況、營養條件、pH、培養溫度和時間等)每克(每毫升)檢樣所生長出來的細菌菌落總數。細菌總數并不能區分其中細菌的種類,通常以菌落形成單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表示,即“CFU/g”。細菌總數測定是用來判定飼料被細菌污染的程度及衛生質量,它反映飼料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以便對被檢樣品做出
適當的衛生學評價。細菌總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飼料衛生質量的優劣。
3.2大腸菌群
大腸菌群通常指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一般認為包括大腸埃希氏菌(大腸桿菌)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通常以每100g(mL)檢樣中大腸菌群的最大可能數(MPN)表示,即MPN/100g(mL)。調查研究表明,大腸菌群細菌多存在于動物糞便、動物和人類經常活動的場所以及有糞便污染的地方。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在飼料的檢出數量的高低,表明了被糞便污染的程度,同時也可以推測該飼料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和志賀菌等)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飼料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
3.3致病菌
常見的致病菌主要是指腸道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和致病性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性鏈菌等)。飼料安全衛生標準中一般對致病菌都做出“不得檢出”的規定,以確保飼料的安全衛生。按照國際中通行的表述方法是“在Xg樣品中不得檢出”。
3.4霉菌
霉菌是某些絲狀真菌的俗稱,一般泛指毛霉、根霉、曲霉、青霉、鐮刀菌等。霉菌總數是指飼料檢樣在規定的條件下培養后所得1g 或1mL檢樣中所含霉菌菌落的總數,并不考慮霉菌的種類。指標的單位以“CFU/g或CFU/mL” 表示。并不是所有霉菌都產生毒素,霉菌總數的多少并不等同飼料中形成霉菌毒素及引發中毒,但即使不產毒素的真菌生長也會造成飼料營養價值的降低,它可以反映飼料產品生霉菌污染的程度,也可以反映飼料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一般衛生狀況。
以上4項評價指標的限量標準,我國在飼料產品衛生標準中加以規定表3:
衛生指標項目 產品名稱 限量指標 依據標準
菌落總數 魚粉 <2×106個/g GB 13078-2001
大腸菌群 飼料用水解羽毛粉 <1×104MPN/100 g NY /T915-2004
沙門氏菌 飼料用水解羽毛粉、 不得檢出 NY /T915-2004
魚粉 不得檢出 GB /T19164-2003
飼料用骨粉及肉骨粉 不得檢出 GB /T20193-2006
霉菌 魚粉、肉骨粉 <20×106個/g GB 13078-2001
4、理化性質的評價指標及其限量標準
4.1水分
水分可能是控制微生物對食品破壞的最重要因素之一(Chirife J和Buera MD ,1996)。動物源性飼料產品中水分含量過高時容易遭受微生物作用,使蛋白質腐敗變質;使產品中脂肪的酯鍵水解,加速脂肪酸敗;同時水分易使加工設備生銹,而銹是脂肪酸敗的強力催化劑。通常應控制在不超過10%。見表4
4.2砂分、鹽分
飼料產品中砂分含量高,會使產品的有效營養成分含量相應降低,同時說明可能伴隨混入的雜質就較多,從而也就增大污染風險降低了品質。因此,砂分含量通常應控制在不超過1.5%~3%。動物源性飼料產品要注意鹽分含量過高而導致畜禽食鹽中毒,特別是魚粉、(餐飲業)混合油。見表4
表4:動物源性飼料產品中水分、砂分和鹽分限量標準
產品名稱 衛生指標項目 指標(%) 依據標準
魚粉 水分 ≤10 GB /T19164-2003
砂分 特級品≤1.5一級品≤2二\三級品≤3
鹽分(以NaCl計) 特級品≤2一級品≤3二\三級品≤4
水解羽毛粉 水分 ≤10 NY /T915-2004
砂分 一級品≤2 二級品≤3
骨粉 水分 ≤5 GB /T20193-2006
肉骨粉 水分 ≤10 GB /T20193-2006
血粉 水分 ≤10 LS/T3407-1994
混合油 水分及揮發物 ≤1 NY /T913-2004
飼用魚油 水分及揮發物 一級品≤0.2 二級品≤0.3 SC /T3504-2006
4.3揮發性鹽基氮、組胺
富含蛋白質的動物源性飼料產品,易被微生物污染,經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和肽鏈內切酶的作用,先分解為肽,再經斷鏈裂解為氨基酸,在相應酶的作用下,氨基酸經脫氨反應而產生氨,經脫羧反應而生成胺類(如二甲胺、組氨)。
揮發性鹽基氮和組胺是動物源性飼料產品蛋白質腐敗變質的評價指標。
4.3.1揮發性鹽基氮(volatile basic nitrogen,VBN)
揮發性鹽基氮或稱揮發性鹽基總氮(TVBN),指蛋白質分解而產生的氛以及胺類等堿性含氮物質的總稱。此類物質具有揮發性,在堿性條件下能蒸餾出來,用標準酸滴定而計算總氮量。指標的單位通常以“mg/100g” 表示。
揮發性鹽基氮(VBN)可作為蛋白質新鮮度的主要鑒定指標。蛋白質新鮮度佳的原料加工成的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其VBN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且質量好;反之,VBN含量越高,則表明蛋白質新鮮度差。
4.3.2組胺(histamine)
組胺是動物源性飼料產品中的游離組氨酸在某些微生物含有的組氨酸脫羧酶的催化下,發生脫羧反應而形成的胺類物質。指標的單位通常以“mg/kg” 表示。魚粉中組胺含量越高,表明其受微生物污染越嚴重,同時組胺與“肌胃糜爛素”這特殊毒素有密切關系。
以上2項指標中,揮發性鹽基氮(VBN)作為鑒定動物源性飼料產品蛋白質新鮮度的主要的指標;組胺主要適用于魚粉等水產制品及肉類制品。我國有關動物源性飼料產品規定的VBN和組胺的限量標準見表5:
產品名稱 衛生指標項目 指標 依據標準
魚粉 VBN (mg/100g) 特級品≤110一級品≤130二\三級品≤150 GB /T19164-2003
組胺 (mg/kg) 特級≤300一級≤500二級≤1000三級≤1500白魚粉≤40
肉骨粉 VBN (mg/100g) 一級品≤130二級品≤150三級品≤170 GB /T20193-2006
4.4過氧化值、TBA值和酸價
富含脂肪的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受高溫、空氣中氧氣、微生物及脂肪酸酶的作用下,可引起脂肪酸敗。這過程較復雜,主要是脂肪的氧化,其次是水解。氧化分解產物最初為羰基過氧化物(ROOH),羰基過氧化物進一步氧化分解,最后分解成為各種低分子的醛、酮、低級脂肪酸及其它氧化物,揮發性的醛酮等類物質使酸敗的脂肪變色、變味,完全失去了飼用價值;脂肪的水解可產生游離脂肪酸、甘油等。
過氧化值、酸價、和TBA值是動物源性飼料產品脂肪酸敗的評價指標。
4.4.1過氧化值(peroxide value,PV)
脂肪氧化形成的最初產物為羰基過氧化物,是油脂酸敗的初期標志。過氧化物的含量通常以過氧化值來表示,單位為每千克脂肪中氧的毫克當量數。所以,人們也常用過氧化值(PV)這個指標來判斷飼料的新陳程度和變質情況,過氧化值高,表明產品陳舊和品質差。
4.4.2酸價(acid value,AV)
產品中的游離脂肪酸用氫氧化鉀(KOH)標準溶液滴定,每克產品消耗氫氧化鉀的毫克數即為飼料的酸價(AV)。產品中含有一定量脂肪類物質,如果發生變質,其所含脂肪便會水解與氧化后產生游離脂肪酸,酸價升高。
4.4.3 TBA值(丙二醛含量)
脂肪氧化的初期產物“羰基過氧化物”一般不穩定,容易進一步發生其它氧化反應分解生成醛、酮等化合物,丙二醛(malonaldehyde)就是分解產物其中一種。從而推導出油脂酸敗的程度。它與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uricacid,TBA)發生呈色反應,在532nm波長有吸收高峰,利用此性質即能測出丙二醛含量—TBA值。是反映脂肪氧化后期變質程度的直接指標,也是反映肉類食品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西方國家普遍使用,常用于生肉鮮度的測定,在飼料工業中也可以引來使用。我國《豬油衛生標準》(GB 10146-1998)規定:丙二醛含量≤300mg%。
以上3項指標中,過氧化值和酸價是脂肪酸敗的初期指標, TBA值是脂肪酸敗的后期指標。過氧化值雖然能夠反映脂肪氧化酸敗的初級程度,但它只說明脂肪氧化的中間產物—羰基過氧化物的積累程度,過氧化物不穩定容易進一步分解,脂肪完全酸敗時,過氧化值卻不一定高,因此要結合酸價、TBA值綜合評價。我國有關動物源性飼料產品脂肪酸敗指標的限量標準見表6:
產品名稱 衛生指標項目 指標(%) 依據標準
魚粉 酸價(mgKOH/g) 特級品≤3一級品≤5二\三級品≤7 GB /T19164-2003
骨粉 酸價(mgKOH/g) ≤3 GB /T20193-2006
肉骨粉 酸價(mgKOH/g) 一級≤5二級≤7三級≤9 GB /T20193-2006
混合油 酸價(mgKOH/g) ≤ 20 NY /T913-2004
過氧化值(mmol/kg) ≤15
飼用魚油 酸價(mgKOH/g) 一級≤1 二級≤ 5 SC /T3504-2006
過氧化值(mmol/kg) 一級≤6 二級≤8
四、結語
動物源性飼料產品的衛生安全,不僅關系到飼料安全,而且關系到動物養殖、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乃至人類的健康。了解和有效地監控常用的動物源性飼料產品的衛生質量鑒定指標顯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農業部公布的8類45種動物源性飼料產品中,現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較少,迫切需要制定或修訂全國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規定產品的原料組成、加工工藝和方法、理化指標、衛生指標以及檢測和驗收要求等。這方面的實驗、基礎研究及背景資料也相當缺弱,有關生產、科研和管理單位應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農業部全國飼料工作辦公室等.飼料工業標準匯編2002~2006[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2]農業部畜牧獸醫局等.飼料工業標準匯編2002(上、下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3]中國標準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中國食品工業標準匯編 肉、禽、蛋及其制品卷(第二)[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4] 張賢群,覃矜等(譯).控制飼料中的有毒物質 [J].豬與禽,2006,26(3):12~18
[5]于炎湖.飼料毒物學附毒物分析[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6]何進,黃逸紅.飼料中鉛、鎬含量超標的危害與對策[J].飼料博覽,2006,(5):45~47
[7]冀貞陽.飼料中有毒元素超標對養殖動物的危害[J].畜牧獸醫科學,2005,(5):19
[8]李麗蓓,饒正華.淺淡飼料微生物的檢測[J].飼料研究,2006,(6):59~60
[9]魏金濤,齊德生.飼料霉變品質變化及其評價指標探討[J]飼料工業,2006.27(11):49~51
[10]全國飼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飼料用骨粉及肉骨粉(GB/T 20193-2006)[M].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6,7
[11]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飼料用魚油(SC /T3504-2006)[M].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06,4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