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青年立志發展生態養殖,畢業后直接回家當“豬倌”
好不容易考取了大學,畢業后,他卻放棄進城的機會,偏偏回鄉養起了豬。很長一段時間,面對繁昌縣大學生湯強的選擇,周圍人感到很不解。
大一開始籌建豬場
湯強是荻港鎮桃沖村人,他家原來就有個豬場,前幾年轉包給了別人。看到自家的養豬模式落后,湯強讀高二時就萌生一個想法:將來自己上大學,一定要學與養豬相關的專業,回家后再創辦個現代化養豬場。填志愿時,湯強就填了安農大和江蘇牧醫學院。最后,他被后者的畜牧系動物養殖和疾病防治專業錄取,今年7月剛剛畢業。
在江蘇牧醫學院讀書時,湯強很多大學同學對自己的專業并不滿意,學習熱情不高。湯強抓住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付出了比同學們更多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湯強在大學時成績一直很好,年年都拿獎學金。憑他的成績,完全可以找個體面的工作,可是湯強對養豬可以說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今年7月畢業的時候,看著別的同學忙著前往人才市場找工作,湯強連人才市場的大門都沒進,直接回家,籌建豬場,開始了創業之路。讀大一時,湯強就為回鄉養豬開始籌建豬場。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到畢業時,豬場正好建成。湯強給豬場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寨峰生態牧業”。
父親支持母親妥協
湯強的母親到現在還有點想不通,她說,哪有上了大學回家養豬的。說起反對的理由,湯強的母親說了一大堆。她說,以前自己家搞過豬場,養殖業投入大、風險高、收益低,再說好不容易將兒子送上了大學,在城里找個工作,比呆在農村強多了。
為了兒子回家養豬的事,母子倆不知爭過多少回。湯強認為,養豬雖然在農村,可是在繁昌有發展潛力,也是國家扶持的產業,發展前景肯定不錯。湯強的父親是1978屆高中生,很開明,對兒子的選擇雖說一開始也想不通,但是很支持兒子。他說,應該讓孩子自己闖一闖,湯強的母親只好妥協。
要走生態發展之路
湯強說,自己的豬場要走生態發展之路。首先對豬糞進行無害化處理,作為肥料,種植黑麥草等牧草,再將牧草加工成豬的飼料。目前,寨峰生態牧業已存欄生豬100多頭,兩年內他準備把規模做到2000頭。(章平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