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牧業是指一個地區以其特有的自然、經濟、生物資源為依托,為繁榮市場、增加收益而從事具有地方特色農畜產品的產業。說白了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特。” 近幾年,青海省各地把特色農牧業基地建設作為發展效益農牧業,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牧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初步形成了一批以油菜、馬鈴薯、蠶豆、青稞、蔬菜、花卉為主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和以牛肉、羊肉、豬肉、牛奶、綿羊毛、牦牛絨、山羊絨為主要畜產品的7大特色畜產品生產基地。據農牧部門統計,2007年,全省油菜種植面積達到249.1萬畝,馬鈴薯132萬畝,蠶豆40.8萬畝,青稞67.4萬畝,蔬菜43萬畝,花卉6000畝;集中種植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油菜基地26個,馬鈴薯基地22個,蠶豆基地8個,青稞基地10個;集中種植面積在500畝以上的蔬菜基地126個;集中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的花卉基地11個。而且呈現出產品品種顯著增加,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特色初步顯現,“一村一品”穩步推進;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加工能力明顯增強等特征。 與此同時,隨著農村牧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省農畜產品市場體系也隨之得到穩步恢復和發展,農畜產品收購市場、零售市場和集市貿易市場大量涌現,西寧、格爾木、德令哈市和部分中心城鎮興建了一批較高級形式的農畜產品綜合交易市場、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初步形成了以農畜產品綜合交易市場、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為中心,以農牧區收購市場、集貿市場和其他零售市場為基礎的農畜產品市場體系基本框架。 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市場經濟中發展我省特色農牧業不可能一蹴而就。受自然、地理、氣候等條件的制約,我省農牧業生產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抵御風險能力不強。全省90%以上的草場海拔在3200米以上,一、二等草地只占可利用草地的10.42%,生產條件差。全省54.2萬公頃耕地,人均占有不到0.1公頃,其中:水澆地面積18萬公頃,占33.2%, 65%以上的農田為山旱地,中低產田面積大,耕地質量不高。海南藏族自治州可利用草場占全省4.74億畝的10.7%。草食牲畜占全省的23.4%,從草食牲畜數量看是全省最大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但突出的是草場沙化退化嚴重,草畜矛盾突出,全州超載草食牲畜293.02萬羊單位,超載率44.9%;2007年海南州農作物播種面積95.06萬畝,占上年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2.1%,是“六州”中最大的農業區。然而,海南州旱地占總耕地面積的68%以上,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農牧業生態條件十分惡劣,生產極不穩定。畜牧業生產相對穩定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百畝草場產值不足400元,畜牧業生產仍停留在靠天養畜的境地。 制約青海省發展特色農牧業經濟的又一障礙是,農牧業組織化程度較低,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比較緩慢而且極不平衡。目前,我省大多數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集中在西寧市和海東地區及半農半牧區,廣大牧區特別是青南牧區數量極少。全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有特色優勢、有競爭能力和輻射帶動力強的更少,生產加工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名牌產品少。龍頭企業與農牧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市場聯結機制,產銷難以有效銜接。去年,全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17%,遠低于全國45%的平均水平。我省農業較發達的海東地區特色優勢農業的發展只有線椒、紫皮大蒜、薄皮核桃等8個特色品牌且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目前,海南州共有各類農牧業專業化組織18個,但都處在有名無實,造成農畜產品信息不靈,流通不暢,產銷脫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特色農牧業,需要科學技術和科技人才的支撐。而我省農牧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條塊分割,不能相互有效銜接,科技研發創新能力不強,導致真正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科技成果儲備不足,成果轉化慢,農牧業科技研發和推廣的體制和機制不能很好地適應特色農牧業科技創新的需要,農牧業生產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撐。目前,我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為88%,良種乳牛占黃牛存欄總數的比率只有42.4%,細毛、半細毛羊占綿羊存欄總數的比率只有19.1%,科技進步對農牧業的貢獻率為47%。目前,海南州平均每名畜牧獸醫科技人員承擔1.76萬頭(只)牲畜的服務任務;平均每名草原科技人員承擔83萬畝的草原服務任務;平均每名農科人員承擔1.14萬畝的農田服務任務。 據省農牧廳統計,2007年底,全省設施農業面積達到9.7萬畝,其中溫棚面積5.7萬畝,地膜馬鈴薯面積4萬畝,僅占耕地面積的1.2%;圍欄草場面積7915.35萬畝,僅占可利用草場的16.7%,畜均占有圍欄草場4.04畝,全省牧區一年生人工飼草面積僅有29.55萬畝,畜均冬春季飼草儲備水平只有5公斤,僅能維持4-5天的補飼需要。“靠天吃飯”、“靠天養畜”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干旱、冰雹、霜凍、雪災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嚴重制約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和農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海西州當前農牧民群眾發展設施特色農牧業的積極性很高,而政府投入設施農牧業的資金補助標準偏低,農牧戶自籌比例過大。現建的每棟日光節能溫室政府補助1500-2000元,建一座日光節能溫室實際投資約8000元,資金缺口為6000-6500元;每棟畜用暖棚政府補助6500元,建一座畜棚實際投資約1.8萬元,資金缺口為1.15萬元。 尤其是青海省農牧區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7年,比全國平均水平少1.3年,牧區的差距更大。海南州農牧區文盲半文盲率達27.5%,小學文化占53.1%,由于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先進實用農牧業科技得不到有效推廣;從勞動技能看,全省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5%,勞動技能缺乏,勞務收入不高。 發展特色農牧業,提高農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必須根據比較優勢,突出布局上的區域性、供給上的特殊性和產品的優質化,加快種養業結構布局調整,形成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發展產業帶,建設特色產品基地。我省占有全球總量32%的牦牛;占全國存欄量50%的藏羊;牦牛絨、西寧大白毛和柴達木山羊絨享譽國內外;鮮牛奶乳脂肪含量和乳蛋白含量適中,農藥殘留少,品質上乘;油菜、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產品在國內市場十分走俏;蠶豆是我省的重要出口農產品,遠銷日本、中東等國家和地區;我省又是全國主要的青稞產區,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0%。而且具有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大氣、水體、土壤污染少等獨特的資源。更為難得地是我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的潛力很大。目前,全省農畜產品加工尚處在初級產品粗加工階段,精深加工產品品種很少,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全國農畜產品加工率在45%左右,我省只有17%,比全國的平均水平低28個百分點。 當然,在今年的特色農產品銷售中,樂都的紫皮大蒜賣難、湟源的胡蘿卜滯銷等問題的出現,這絕不僅僅是偶然性,而是在大市場大流通環境中,我省農牧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牧業經濟中必然產生的結果。
針對當前我省特色農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經過這幾年的生產實踐,我省各地以推進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契機,加大了種子種苗工程的實施力度和畜禽良種推廣力度,對我省原有的名特優品種進行提純復壯的同時,還積極從省外引進特色新品種,通過一引二繁三推廣,使我省的名特優新品種更加豐富。僅去年全省從省外引進各種糧食作物新品種46個,油料作物新品種16個,蔬菜新品種21個,花卉新品種13個。推廣野血牦牛種公牛1000頭,復壯家牦牛3萬頭,選育推廣藏羊種公羊3000只。
在特色農牧業的發展過程中,全省各地特色農畜產品注冊商標和品牌也不斷增多。目前,全省有農畜產品注冊商標287個,農畜產品生產企業有國家馳名商標7個,省級著名商標14個;已制定各類農牧業標準和規范457項,其中省級農牧業地方標準450項。全省已確定13個國家級農畜產品標準化示范區,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1個,無公害種植面積達到107萬畝,無公害農畜產品品種達到60個,3家農墾企業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農墾100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有21家企業60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
同時,各地立足于發展高效農牧業、特色農牧業,調整優化品種結構,促進優勢農畜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僅2007年全省各地緊緊圍繞加快發展特色農牧業,以脫毒馬鈴薯、雜交油菜、優質蠶豆、特色蔬菜為重點,在全省扶持發展特色農畜產品“一村一品”專業村182個。目前,全省特色農畜產品“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582個。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中,油菜、馬鈴薯、蠶豆、青稞、蔬菜、花卉、中藏藥材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占到73%,比去年提高1個百分點。并且,全省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40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從2002年的128家發展到350家;2007年全省農業訂單面積達到160萬畝。一些主導產業已呈現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格局。
青海省農牧廳已確定了明年各項目標任務,制定了圍繞特色產業,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等十項措施為特色農牧業提供組織保障。海東經過不斷調整和完善,做強馬鈴薯和油菜兩個優勢產業,做大蠶豆、樂都長辣椒、紫皮大蒜、食用菌,循化線椒、大櫻桃、高原制種等八個特色品牌的思路已經明晰;海西州到“十一五”末,全州特色種植業面積達到80%,特色農牧業產值占農牧業產值的75%,特色農牧業人均純收入占農牧業家庭性營業收入的85%;海南州按照“三線兩區一中心”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逐步改變目前生產中“小而全”的種植格局,根據自然生態類型,將農業生產劃分為二區四基地,在“十二五”末,種植冬小麥4萬畝,油菜面積40萬畝,馬鈴薯4萬畝,蔬菜3萬畝,特色制繁種2萬畝,優質豆類3萬畝,中藏藥材2萬畝。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毋庸置疑,雖然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農牧業經濟任重而道遠,但現在目標已經明確,措施更加有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將是今后我省農牧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有理由相信特色農牧業定能撐起我省農牧民增收的一片天。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