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是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現狀的真實寫照。2006年底,中國銀監會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首批選擇在四川、內蒙古等6省(區)進行村鎮銀行等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掀開了中國農村金融史上的新一頁。
記者連日來在吉林、內蒙古、四川等地采訪發現,通過金融監管部門、當地政府和農民自身的不懈努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首批試點工作取得可喜進展,小銀行激活農村金融大市場。
新渠道: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
“東豐誠信村鎮銀行真是俺們農民自己的銀行。”當蘇詩發與記者聊起他平生的第一次貸款時,贊譽之辭脫口而出。
蘇詩發是吉林省東豐縣東豐鎮永青村的菜農。今年正月十五,一場五十年不遇的大雪把他家的3個菜棚全部壓塌。在急需資金的時刻,剛成立的東豐誠信村鎮銀行信貸員聞訊上門,7000元貸款連審查帶發放兩天內就到了蘇詩發之手,不僅解了燃眉之急,而且利率還比農信社少2%。
“我們的定位是為普通農民服務,為他們雪中送炭。”東豐誠信村鎮銀行行長孫翔說,誠信村鎮銀行堅持做小額貸款,讓更多農民受益;在盈利前提下,堅持降低利率。“農村金融市場潛力很大,在我們銀行貸款的1453戶農戶,此前基本上沒有貸過款。”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設立前,農村金融市場上雖然有農行、農發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但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后,商業利益驅動使之棄鄉進城,收縮撤并縣及縣以下機構網點;農業發展銀行業績一直不理想;郵政儲蓄職能尚未完全發揮;農村信用社由于自身包袱重,支農能力受限,致使農村地區網點覆蓋率低。統計顯示,2006年底,每個鄉鎮的銀行業網點平均不到3個,其中3302個鄉(鎮)連一個營業網點也沒有。
2006年12月,銀監會發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首批選擇在四川、內蒙古、甘肅、青海、吉林和湖北等六省(區)進行試點。
2007年3月1日,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儀隴惠民貸款公司、吉林磐石融豐村鎮銀行、東豐誠信村鎮銀行,作為首批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掛牌成立。3月9日,第一家全部由農民自愿入股組建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也在吉林梨樹縣閆家村掛牌營業。
截至2007年10月底,首批開展試點的六省(區)已有24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正式開業,有效彌補了當地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
新模式:扎根縣域服務“三農”
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農牧場,是個有著3720戶農牧戶、1.2萬人口的大型國營農牧場,然而這里的金融服務長期處于“空白”狀態。2007年5月31日,白音錫勒農牧場誠信農村資金互助社應運而生。
牧馬人格日勒圖是資金互助社信貸業務的受益者之一。長期以來,他每年都要向私人借高利貸5萬至6萬元。資金互助社成立后,他入股1000元。今年9月,為給馬匹儲備過冬草料,格日勒圖向資金互助社提出5萬元貸款申請。沒超過兩天,格日勒圖就拿到了5萬元貸款。
格日勒圖算了一筆賬,以往借5萬元的高利貸每年要還1.25萬元的利息,如今只需還6500元,相比之下可省6000多元。
開業以來,白音錫勒農牧場誠信資金互助社已累計為52戶農牧戶、2家小企業發放貸款54筆,金額541萬元,及時解決了當地農牧民購買生產資料和牲畜過冬飼草料等資金不足問題。
緊緊扎根縣域、堅持服務“三農”,是銀監會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設立這些新型機構,可以達到把農村資金留在農村、將城市資金引入農村。
對此,四川銀監局局長王筠權對記者說:“四川第一批試點的5家新機構都選擇在了國家級貧困縣,在相對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設立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豐富了農村金融機構類型,初步實現了以上目標。”
截至2007年10月末,四川5家新型金融機構中,兩家村鎮銀行(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北川富民村鎮銀行)資本金731萬元,存款余額714萬元,貸款余額645萬元;貸款公司(四川儀隴惠民貸款公司、平武富民貸款公司)資本金150萬元,貸款余額265萬元;蒼溪縣益民農村資金互助社資本金31萬元,存款余額50萬元,貸款余額64萬元。
吉林銀監局局長吳躍在向記者介紹吉林5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時說,截至2007年10月末,吉林5家新機構股金總額達6012.8萬元,存款余額1.05億元,貸款余額8248.8萬元,其中農業貸款6888.8萬元,占貸款總額的83%。通過發起時注入較多的資本金、積極吸收回流縣域和農村資金等方式,各家新機構的支農實力顯著增強,緩解了當地農民生產生活資金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