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畜牧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近幾年來,市場對羊肉的需求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這就為養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加快養羊業的發展,對于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十五”期間我國養羊業發展比較快,2005年,我國羊存欄達到3.72億只,比2000年增長28%,羊肉產量達到435.5萬t,比2000年增長59%,羊肉占肉類總產量比重達到5.7%,比2000年提高1.3%,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隨著我國草原工作指導方針的調整,傳統的養羊模式已不適應養羊業現代化生產的要求,禁牧舍飼、保護生態、實現生產生態雙贏已是大勢所趨。為此,作者試通過對我國舍飼肉羊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未來發展對策進行探討,以期為促進我國舍飼肉羊產業的發展提供思路與方法。
1 發展舍飼養羊的必要性
1.1 養羊業總體生產水平低,優質羊肉產量不高 目前,盡管養羊業的形勢很好,需求很旺,但由于目前養羊業的生產方式落后,農區主要為家庭副業式飼養,牧區仍以靠天養畜為主。長期以來,“靠天養羊”、“頭數養羊業”等傳統觀念影響深遠,沿襲至今。 我國肉羊胴體重只有世界水平的79%,高檔羊肉的比重不足5%.在羊肉生產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對發展肉羊生產不夠重視,至今尚為培育出專門化的肉羊品種,更沒有規模化的肉羊繁育體系和肉羊的產業化生產,致使我國肉羊產肉性能差,羊肉質量不高。2005年進口羊肉4.1萬t,比2004年增加24.2%。總之我國養羊業的飼養水平總體來說還很低。規模化飼養程度不高,肉羊育肥才剛剛起步,飼養標準制定滯后,疾病也制約著養羊業的發展。 現代畜牧業的發展要求是養殖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舍飼以其固有的特點與傳統畜牧業相比,更有利于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利于生產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資金的集中投入使用。同時,由于禁牧舍飼又可以使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秸稈的利用率,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的步伐。 1.2 有利于生態恢復和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從生態現狀看,實施禁牧舍飼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首要前提。草原資源既是構成生態系統的主體,也是至今遭到破壞最嚴重的生態要素。實施禁牧舍飼,從根本上消除了超載過牧這一造成草原“三化”的人為因素,使草原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植被得以再生和恢復,從而加快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進程。從牧業生產方式看,實施禁牧舍飼是改變傳統飼養方式的客觀要求。過去多年來,由于單純注重畜牧業數量型增長,致使我國的牲畜總量超常發展,放牧強度遠遠超出了草原的適宜載畜能力。超載過牧必然導致草畜矛盾激化,嚴重阻礙畜牧業發展。因此,面對新形勢下大力發展精品畜牧業、生態畜牧業、現代畜牧業的客觀趨勢,放牧這一原始而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由于其固有的管理落后、質次低效和對生態的破壞作用,必然要被先進的舍飼養畜方式所取代。 1.3 有利于防災抗災 實施禁牧舍飼是提高畜牧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根本措施。我國牧區多屬大陸性半干旱地區,以旱災為主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特別是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然災害的發生率明顯增加。但是實行舍飼養畜的地區和農牧戶,基本都經受住了災害的考驗,而以放牧為主的地區和農牧戶,牲畜尤其是羔羊死亡率很高,給當地畜牧業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從吸取這一深刻教訓出發,實行禁牧舍飼是必然選擇。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