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建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信息月度發布會制度
2007年11月20日下午,農業部舉行首場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信息月度發布會。發布會由農業部新聞發言人王輔捷主持。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發布會上講話。農業部總經濟師、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玉香發布了首期即2007年11月份農業部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信息。
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首先講話。他指出,今年以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高漲、糧食減產,國內部分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價格上漲,特別是豬肉、食用植物油和柴油、液化氣等價格上漲較多,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注。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及時采取措施,保證了市場基本平穩。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抓好農業生產的總體部署,提高農產品市場透明度,發揮好信息引導生產與市場、服務億萬農民的作用,農業部決定從本月開始,建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信息月度發布會制度。
一、農產品市場價格走勢受多種因素影響,加強市場信息發布意義重大
近年來,國內外農產品市場運行狀況倍受國際社會和國內各界所矚目。特別是去年底以來,國內外主要農產品價格出現上漲,更使農產品成為當前的一個熱點和焦點問題。總的看,農產品價格上漲情況十分復雜,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是國內農產品價格受國際市場供求的影響在加大。今年國際小麥庫存降至1976年以來的最低點,其它大宗農產品供求也趨于偏緊,價格紛紛創歷史新高。在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國際價格上漲會迅速通過進出口貿易及期貨市場拉升國內價格。二是國內農產品價格與其他產品及整個國民經濟聯動性在增強。石油、煤炭等初級產品價格上漲使得農資價格走高,進而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與此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市場需求較旺,對農業生產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農產品價格存在逐級傳導放大效應。農業產業鏈條長,涉及生產、加工、運輸、批發、零售、消費等多個環節,農產品價格很容易被逐步放大。實際上農民處在源頭,并沒有完全得到價格上漲帶來的益處。四是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從今年情況看,豬肉、食油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其他品種價格上漲幅度相對較小,農產品漲價的品種性、區域性、季節性、結構性影響比較明顯。
作為基礎產品,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和市場運行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關系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因此,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信息發布工作,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務,既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對于引導農產品市場健康運行、穩定農產品價格、搞活農產品流通和保障農產品供求平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農業部高度重視農產品市場流通,監測預警工作不斷深入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農業部就已經開展了農產品價格采集工作。近些年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市場機制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調節作用日益明顯,各市場主體對市場信息的需求日益強烈。為此,農業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不斷充實完善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多年來,農業部始終堅持“一條主線”,即以農產品價格監測為主線;緊緊圍繞“兩個目標”,即以服務國家宏觀決策和服務公眾為目標;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格局,即全面開展“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國際市場”動態跟蹤監測,為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民增收、農產品市場健康運行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