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階段的藍耳病疫情給人們正常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最大的影響莫過于因生豬存欄量的減少而導致肉價大幅度上升,隨之而來的是其他副食品也隨之漲價,使得消費者的“菜籃子”越來越沉重。為此,各級政府紛紛采取各種措施予以應對。由此可見,動物防疫工作與每個消費者、經營者、生產者乃至政府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雖然動物疫情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很難做到準確預見,但面對來勢兇猛的疫情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或許能為以后防控動物疫病工作提供思路。
“高溫病”模糊了人們的視線藍耳病在我國發現已多年,初時主要表現為流產和不孕,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2001年一些地區多發“高溫病”,某些局部地區呈流行狀態。雖然一度也引起了重視,政府部門、研究單位、學校等相繼投入力量進行研究探索,預防控制,但最終呈現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態。流感、附紅體、偽狂犬、鏈球菌、藍耳病、細小病毒病、豬瘟、夏季高溫高濕等等說法不一而足,且都稱找到了病原和依據。但最終未能形成廣泛的共識。“高溫病”雖也可能有多種病原同時感染,但從某一區域而言總會有一種病原處于主導地位,如果說花大精力能找出發病的主要矛盾而采取針對性措施,或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而事實上,2001年以后各地每年仍有“高溫病”不斷發生,由于沒有明確的針對性病原,在預防和治療上呈現為“各顯神通”,導致今年各地的發病狀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疫苗呈現的無奈對付傳染病乃至危害嚴重的傳染病,最主要的手段是用疫苗進行免疫。而前幾年如藍耳病等疫苗正規渠道無供應或無貨供應或所供疫苗使用后效果較差,導致養殖戶放棄了最有效的防疫手段。而非正規渠道能購到疫苗,但其是不合法產品,質量無保障,效果不能保證,更重要的是安全性無法保障。這樣的免疫結果,或無效或可能產生負效應,甚至還可能與現在的疫情存在某些相關因素。也是因為無疫苗可供和疫苗效果不佳的原因,養殖戶飼養的生豬發病后因無計可施,導致養殖戶急切請人制所謂的“自家苗”,其他有發病豬只的養殖戶也紛紛仿效,助長了擅自違法制苗行為的風行,此舉的危害再明了不過。
疫苗價格的昂貴或許也是導致疫情發生的原因,因為除非養殖戶的防疫意識特別強,才會不顧高價購苗使用,而一般養殖戶大都持以盡量低的投入來獲得盡量高的回報的觀念,對高價疫苗敬而遠之,制約了大范圍的推廣使用。一些地方反映,雖有正規渠道供應的疫苗,但注射后反應較大,甚至出現“打得多發病多,打得快發病快”的現象,其中或許存在某些原因,但疫苗對養殖戶來講成了“燙手的山芋”,出現“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的尷尬局面。由此可見,疫苗存在的生產、供應、質量和價格等問題,導致疫病的發生就不難理解了。
疫情導致治重于防現象由于在供應疫苗上存在著這些問題,導致以免疫為主要手段的預防工作存有難度,但并不是說預防工作就不重要了。從當前的發病調查情況看,散養戶發病明顯重于規模戶。由此可見,規模戶的預防意識高于一般散養戶,也就是說認真做好預防性工作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如:認真實施隔離措施,防止外人、動物隨意出入豬舍;堅持定期開展舍內外消毒工作;飼料中適當添加營養類藥物和抗感染藥物;對病豬及可疑病豬及時作無害化處理;采取降溫和降濕措施,降低應激因素;堅持自繁自養,不到疫情不明地區隨意引豬等。
值得引起重視的一種傾向性的觀念,是在散養戶中較明顯地存在治重于防的不正確觀念。他們對科學的飼養管理和平時的預防措施不重視,而對發病后的處置,用什么藥物治療異常感興趣。只注重發病后的治療而不注重導致發病的原因分析,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防重于治的觀念應始終明確貫穿于養殖全過程。
過度用藥導致肉品安全性下降生豬發病后用藥治療是必須的,問題是即使病治好了,最后的肉品是供人們食用的,供人食用的肉品必須是安全的,所以做到科學用藥,保障肉品安全才是最終目的。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質量低劣的獸藥還客觀存在,直接危害肉品安全。另一方面生豬發病后出現的“病急亂投醫”現象,表現為一是不停換藥,今天用了這種藥不見效,明天馬上換另一種藥,如此用藥使得每一種藥都不能很好地發揮藥效。二是多種藥物同時使用,導致相互影響藥效的正常發揮。三是認為價格越高的藥越好,不惜競相購買使用。其實有些是藥名作了更換,實際仍是普通藥,無為地增加了支出。四是一味加大劑量用藥,既造成很大的浪費,還可能造成因藥物中毒致死亡,更會導致肉品的藥物嚴重殘留,使肉品的安全性下降。
總之,對發病生豬治療是為了生豬的健康,健康的生豬才能產出安全的肉品。因此,在用藥時必須選擇國家規定允許使用的藥物品種而不得使用違禁藥物,且嚴格按規定的劑量使用而不超劑量使用。此外,必須嚴格執行每種藥物的休藥期,在屠宰前按規定的時間提前停止用藥,使治病和肉品安全達到和諧統一。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