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季節雞常發病的防治
隨著天氣的不斷變冷,養殖業也進入了比較困難的時期。其原因為:①在寒冷季節,良好的保溫措施給大多數的病毒和細菌(大腸桿菌等)提供了生存、繁殖及傳播的較佳條件。②我國整體養殖業水平不高,飼養條件差,管理水平跟不上。在冬季既要保證雞舍的溫度,減少飼料的浪費,降低養殖成本,又要保證雞舍的通風和雞舍內的適宜濕度(主要是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這樣就使得在冬季雞舍的通風、溫度及濕度三者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導致雞群在寒冷季節長期處于缺氧、低溫、高濕、高氨、高二氧化碳的惡劣環境之中,導致機體抵抗能力降低,易患各種傳染性疾病。③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由于天氣原因,常常導致在日糧中最主要的原料(玉米)水分偏高,以至于日糧的水分偏高,尤其是玉米,在時間略長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霉變(玉米發生霉變后主要是黃曲霉毒素),而造成雞群黃曲霉中毒。現將比較常見的疾病介紹如下:
產蛋下降綜合癥(EDS)發病情況
產蛋下降綜合癥在冬春季節的發生率呈增高趨勢,發生典型的EDS主要表現為產蛋率在產蛋上升期或產蛋高峰期之間出現的產蛋急速下降。常見于突然起風、氣溫突然發生變化等自然條件下的關鍵時期。雞群產蛋率突然出現下降,下降幅度為20%左右,有的甚至超過40%;產蛋下降的雞群一般不見其他癥狀,但有的與呼吸道癥狀或消化道癥狀并發。
病原為EDS-76病毒,主要侵害產蛋期雞只,其它日齡雞感染后無明顯臨床癥狀。病毒常在雞性成熟前潛于其體內,感染雞無臨床癥狀,亦很難查到抗體。雞開產時病毒被激活,并在生殖系統大量繁殖。病毒可經蛋垂直傳播,通過咽喉和糞便排出。
受感染的胚是最危險的傳染源。自然宿主為鴨、鵝,但僅見蛋雞發病,褐殼蛋雞最為易感。
癥狀
發病主要集中在26~43周齡。剛進入產蛋期的青年雞感染后不能于開產后2~4周內達到產蛋高峰。感染雞群以突然發生群體性產蛋下降為特征,病雞精神、采食、飲水無明顯變化,糞便有時拉稀,產蛋率下降達20%~50%,經4~10周后才逐漸恢復,但仍達不到正常水平,產蛋曲線呈典型的“雙峰形”。在減蛋同時還伴有蛋殼褪色及較多的薄殼蛋、軟殼蛋、無殼蛋、粗殼蛋和畸形蛋。蛋品質下降,有時見無殼蛋。異常蛋蛋黃周圍的蛋清濃稠混濁,其余蛋清則透明如水。受精率正常,但孵化率明顯降低,死胚率高達10%~12%。輸卵管窄部和子宮有卡他性炎癥。
剖檢
輸卵管管腔內有粘液滲出,粘膜水腫、蒼白、變厚,因卵黃墜入腹腔,引起卵黃性腹膜炎。
病因分析
引起產蛋下降的原因絕大多數與呼吸道綜合癥相似,或者說是一種疾病的兩種癥狀,或癥狀的側重點不同。另外產蛋下降綜合癥(EDS-76)與病毒感染、飼料或飼喂不當、應激因素、藥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相關。
防治措施
無特效治療方法,只能用免疫接種進行預防。
疫苗使用安全區,開產前2~5周接種聯苗;發病疫區,開產前2~4周接種單價苗;重疫區,開產前4~6周和2~4周各免疫一次,均用單價苗。
1.激蛋添加劑1斤/600斤料,拌料連用7~15天。
2.硫酸新霉素5g/200斤水連飲4天。
3.電解多維飲水。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