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SPAN class=font-size:16pt; id=InfoRead1_Title_l>我國畜牧業將向質量效益型轉變</SPAN><BR><BR></STRONG>
<TABLE id=Table3 width="100%" align=center>
<TBODY>
<TR>
<TD></TD>
<TD align=middle></TD>
<TD align=right>[字體:<A href="javascript:ContentSize(16)"><FONT color=#0000ff>大</FONT></A> <A href="javascript:ContentSize(14)"><FONT color=#0000ff>中</FONT></A> <A href="javascript:ContentSize(12)"><FONT color=#0000ff>小</FONT></A>] </TD></TR></TBODY></TABLE>
<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DISPLAY: block; PADDING-LEFT: 10px; PADDING-BOTTOM: 10px; PADDING-TOP: 10px"><SPAN id=InfoRead1_Content_l style="OVERFLOW: hidden; WIDTH: 570px; TEXT-ALIGN: left"> 我國畜牧業將向質量效益型轉變<BR><BR> 近日,農業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召開新聞發布會,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王智才指出,當前我國畜牧業進入了一個生產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的新階段。畜牧業發展需要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實現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實現從快速發展向持續健康發展的轉變。<BR> 2006年我國畜牧業產值已超過1.4萬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4%。與5年前相比,畜牧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肉蛋總產量居世界首位,奶業發展迅猛,奶類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五位。畜牧業的發展對畜產品加工、飼料、獸藥等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目前,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已超過600元,約占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的30%,一些畜牧業發達地區,畜牧業現金收入已占到農民現金收入的50%左右。畜牧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BR> 針對畜牧業發展不平衡,一些地區存在著生產方式落后,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不盡合理,畜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支持保障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薄弱等等問題,必須進一步鞏固畜牧業發展基礎,轉變傳統的增長方式,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以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消費需求。今后一段時期,畜牧業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健康養殖,構建現代畜牧生產業體系,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畜產品供給和質量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十一五”末,科技實力和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55%以上。<BR> 王智才提出建設現代畜牧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畜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大畜牧業結構調整,優化畜產品區域布局;加快科技進步,推進健康養殖;發展產業化經營,提高養殖戶組織化程度,建立健全畜禽良種繁育、飼草飼料生產和動物疫病防控三大體系。同時加大對畜產品生產流通環節的監管力度。建立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完善檢測手段,落實畜產品市場準入和質量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畜禽健康養殖。各地要積極支持畜禽良種推廣、種質資源保護、優質飼草基地和標準化養殖小區示范等方面建設,繼續實行對飼料產品的優惠稅收政策,免征優良種畜禽、牧草種子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BR> 據悉,為了貫徹國務院的《意見》,農業部近期將與財政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工商總局等部門共同研究促進畜牧業發展的主要措施。農業部同時要求各級畜牧主管部門把建設現代畜牧業與促進農民增收擺在重要位置,認真貫徹《意見》的各項規定,同時加強與地方財政、發改委、稅務、工商等部門的溝通,形成發展合力。<BR><BR><BR></SPAN></DIV>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