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被(包合)技術
任何一種藥物在臨床使用前都必須制成適合于患者使用的安全、有效、穩定的給藥形式,即劑型。將各種劑型按形態和制備方法相結合分類為液體制劑、半固體制劑、固體制劑、氣體制劑、中藥浸出制劑。藥物制劑的新技術與新劑型包括包合技術(包括緩控釋制劑、微囊技術、靶向制劑)、納米乳技術和生物技術制劑等。
液體制劑按給藥途徑分類
1.內服液體制劑 如合劑、糖漿劑、乳劑、混懸液、滴劑等。
2.外用液體制劑
(1)皮膚用液體制劑:如洗劑、搽劑等。
(2)五官科用液體制劑:如洗耳劑﹑滴耳劑、滴鼻劑、含漱劑、滴牙劑等。
(3)直腸、陰道、尿道用液體制劑:如灌腸劑、灌洗劑等。
固體劑型有散劑、顆粒劑、片劑、膠囊劑等
軟膏劑的類型分為油膏劑、乳膏劑、凝膠劑、糊劑和眼膏劑等,其中凝膠劑為較新的半固體制劑。
一、外界因素對藥物的影響
很多外在因素(溫度、光線、氧、金屬離子、濕度、水分、包材)都會影響到藥物的穩定性。溫度對水解、氧化均有影響;光線、氧、金屬離子主要影響氧化;濕度、水分主要影響固體藥物;包材對各種產品都可能有影響。
1.溫度的影響
一般規律:T↑,反應速度↑
Van’t Hoff規則:T↑10℃,反應速度↑2-4倍
常規解決方法:低溫操作,保存
2.光線的影響
光是一種輻射能,可催化光敏感藥物的氧化反應
常規解決方法包括避光、特殊包裝
3.空氣(氧)的影響
氧存在于:水中、容器空間
常規解決方法:用惰性氣體驅出空氣、抗氧劑、真空包裝
4.金屬離子的影響
作用:微量金屬離子對氧化、水解有明顯催化作用。來源:溶劑、原輔料、容器、用具
常規解決方法:控制溶劑、原輔料質量,不用金屬容器、用具;加EDTA等
5.濕度與水分的影響
作用:水分是化學反應的必要媒介,微量水可加速
來源:原輔料、空氣、容器、用具
常規解決方法:控制生產環境的濕度、控制制劑的含水量、采用防潮包裝、加入吸濕劑等
6.包裝材料對穩定性影響
意義:長期接觸,影響大
種類:玻璃、塑料、橡膠、金屬
指標:水氣透過性、透光性、化學惰性、毒性
常規解決方法:選擇適當的包材
二、包合技術在藥劑學中的應用很廣泛:
包合技術系指一種分子被包藏于另一種分子的空穴結構內,形成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的技術。這種包合物是由主分子(host molecules)和客分子(guest molecules)兩種組分組成,主分子即是包合材料,具有較大的空穴結構,足以將客分子(藥物)容納在內,形成分子囊(molecular capsules)。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環糊精、膽酸、淀粉、纖維素、蛋白質、核酸等。
包合技術主要的作用有:
1.提高藥物的穩定性 : 一些藥物對光、熱、空氣敏感,包合后,可延緩藥物的氧化和水解,達到提高藥物的穩定性的目的;
2. 液體藥物的微粉化:可得到包合物固體,具有固體的優點;
3.防止揮發性成分的揮發: 制備揮發油的包合物,再添加到處方中,可有效地防止藥物的揮發,改善制劑的質量。比傳統方法好;
4.遮蓋藥物的不良氣味、口味,降低藥物的刺激性與毒副作用;
5. 防止配伍變化,屏蔽消化道內各種消化酶對藥物分子的各種生化分解,最大限度保證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利用 ;
6 . 調節釋放速率、實現緩控釋放,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7.控制藥物的釋放部位:(靶向制劑)靶向制劑又稱靶向給藥系統(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是指載體將藥物通過局部給藥或全身血液循環而選擇性地濃集定位于靶組織、靶器官、靶細胞或細胞內結構的給藥系統。
極大多數藥物,不管以什么劑型給藥,藥物并不是只傳送到發揮藥理作用的受體部位,而是分布到全身各組織、器官,每個藥物都要經過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的過程,因此,只有少量藥物到達靶組織、靶器官、靶細胞。要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必須提高全身循環系統的藥物濃度,這就必須增加劑量,從而藥物的毒副作用也增大。特別是對于抗癌藥物,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滅正常細胞。將藥物制成能到達靶區的靶向制劑,就可以提高藥效降低劑量 ,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