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不僅是畜產品(牛奶等)的主要成分,而且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可作為機體新陳代謝催化劑的酶,運輸氧氣的血紅蛋白,參加免疫的抗體,具有調節新陳代謝作用的激素等。日糧蛋白質水平對奶牛的繁殖具有重要的作用。蛋白質缺乏不但影響發情、受胎和妊娠,并由于使日糧適口性下降而導致體重降低,直接或間接影響奶牛的繁殖。在大多數情況下,奶牛繁殖力下降是由于日糧蛋白質水平過高而引起。奶牛生產者為增加產奶量和養殖的經濟效益,經常飼喂高蛋白日糧,特別是在產后階段,但飼糧DM中粗蛋白質超過l9%,會增加空懷天數,延長產后第一次的排卵時間,降低受胎率。蛋白質含量為20%~23%的日糧與12%~15%的日糧相比,前者降低子宮內pH并增加血液中尿素水平,改變子宮內液體的組成。Anderson等指出,由于蛋白質采食量增加,提高了組織中的氨的濃度,降低了免疫系統的功能,延長了子宮的自凈時間。泌乳早期飼喂l9%~20%蛋白質飼糧會降低血漿中孕酮濃度。Ferguson等認為,用兩種含粗蛋白質均為18%的日糧飼喂奶牛,由于蛋白質的瘤胃降解率不同,當日采食量發生改變時,則可提供的瘤胃降解蛋白質和瘤胃非降解蛋白質不適合,導致瘤胃利用氮和小腸利用氨基酸的不平衡,并進而影響繁殖。瘤胃降解蛋白質的比例越大,妊娠的機率越小,這種趨勢在老年牛中更為明顯。Butler認為高蛋白日糧由于提高了BUN濃度,使子宮分泌物中尿素含量增加,改變了發情周期中的黃體期子宮分泌物的鎂、鉀和磷的濃度,降低了子宮的pH,尿素濃度和子宮pH的變化使子宮內膜細胞分泌大量的PG和PGE2,PG抑制了孕酮的作用,干擾孕酮對子宮微環境的調節作用,使胚胎處于非最佳的子宮內環境,影響了胚胎的發育與存活。泌乳牛采食高蛋白質含量的飼糧,必然引起子宮分泌物pH以及某些離子濃度的改變,但這種情況主要發生于黃體期而非卵泡期;這種情況也見發生于采食高瘤胃可降解蛋白的后備母牛,這樣的子宮環境與低的繁殖性能有關。采食高蛋白質的飼糧可使血清氨、尿素濃度升高,升高的程度依賴于瘤胃可降解蛋白質與瘤胃可降解碳水化合物之間的平衡;而奶牛血清,奶中尿素氮的增加與其繁殖能力的降低高度相關(Wittwereta1.,1999)。日糧中過量的蛋白質對繁殖的負作用的解釋,目前有三種理論(1)氮代謝的有毒副產物(氨和尿素)可能會損傷精子、卵子和胚胎,造成受精率下降。高濃度的BUN會降低子宮內pH值和影響前列腺素的合成,過高的BUN還能減少促黃體素與卵巢受體的結合,導致血清中孕酮濃度降低和受精率下降;(2)日糧的能量和蛋白質的不平衡會影響代謝效率。該理論認為,在過高的蛋白質水平下,牛體為了排泄過量的氮,必須消耗額外能量,可能造成能量負平衡,引起延遲排卵、受精率和血漿孕酮水平的下降;(3)氮代謝的有毒副產物或能量利用效率可能改變了促性腺素和孕酮的分泌。這三種作用可單獨、同時或協同作用。因此,生產中應(1)對于奶牛應根據體重、生理階段和產奶性能等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蛋白質水平;(2)注意選擇過瘤胃蛋白質高,而瘤胃降解蛋白質低的蛋白質飼料原料用于配制精料補充料,如選用菜籽粕等;(3)保證飼糧可供給適當的可降解碳水化合物,使之與瘤胃降解蛋白質有適當的平衡。NRC(2001)推薦的高產奶牛日糧的蛋白質水平為18%~19%;泌乳期奶牛日糧蛋白中必須含有不低于30%的非降解蛋白,高峰期為38%~40%,干奶期可以降低到25%。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