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此病在國內的流行呈現上升趨勢,且是目前生長豬群發生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主要原發病之一;同時國外養豬發達國家已有此病凈化成功的先例。我中心同三元集團畜牧獸醫總站在借鑒國外偽狂犬病凈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我國目前養豬條件下的純種豬場偽狂犬病控制與凈化方法的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已取得顯著成效,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監測方法和試劑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美國IDEXX公司生產。?
1.2 試驗材料 3個不同規模的純種豬場,分別是A場300頭、B場600頭、C場500頭基礎母豬。?
1.3 凈化要點 (1)監測:種群PR?g1感染率普查;后備豬100%監測,只引入種群PR?g1陰性后備豬;定期的季度監測,即種群的跟蹤監測(陽性豬、陰性豬),生長群的凈化效果監測。(2)淘汰:依據種群PR?g1野毒陽性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強制淘汰策略,即在野毒陽性率<5%時,所有陽性豬采取一次性淘汰;在野毒陽性率<15%時,陽性公豬采取一次性淘汰,陽性母豬采取斷奶后淘汰。(3)免疫:種群采取公豬每年進行2次免疫,1頭份/次;母豬產前4周免疫1次,1頭份/次?;后備豬7月齡免疫1次,1頭份/次;不能及時淘汰的陽性母豬增加免疫次數(1次/4月)。生長群采取10周齡和14周齡各免疫1次,1頭份/次。使用疫苗是有進口許可的國外g1基因缺失活苗。(4)消毒:日常豬場生物安全措施的完善、執行和完善管理,特別是對入場(包括入生產區)的人員、物品、車輛的消毒措施,完善空欄(舍)的沖洗消毒程序、帶豬消毒程序(藥液用量0.3~0.5 L/m2)和場區消毒程序等,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原帶入量和豬場環境的病原量及全進全出制度。(5)滅鼠:定期(2次/年)的全場藥物使用和經常性措施(機械性等)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減少豬場的鼠量,減少其傳播病原的機會。?
1.4 控制要點 (1)免疫:種群采取密集免疫,每年進行3次免疫,1頭份/次;后備豬7月齡免疫1次,1頭份/次?。生長群10周齡和14周齡各免疫1次,1頭份/次。使用疫苗是有進口許可的國外g1基因缺失活苗。(2)消毒和滅鼠:采取措施與凈化要點中的要求相同。(3)監測:定期的季度監測,即種群的跟蹤監測(陽性豬、陰性豬),生長群的控制效果監測。(4)淘汰:側重于陽性豬的淘汰。?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規模豬場種群PR?g1野毒感染率普查見表1,后備豬監測結果見表2,凈化的定期監測結果見表3、控制的定期監測結果見表4。
表1 種群PR?g1野毒感染率
2.2 A場的種群PR?g1野毒感染率為2.81%,依據凈化措施,采取種群中的陽性豬一次性強制淘汰后,間隔6個月和12個月對種群、后備群和生長群進行監測,沒有一例陽性豬出現。雖然實施凈化措施前的生長群野毒陽性率為13.33%,但出現的陽性豬均在13~14周齡的豬群中,從后來的生長群和后備群監測結果考慮可能為母源抗體的表現。?
2.3 B場的種群PR?g1野毒感染率為13.91%,依據凈化措施,經過1年時間才將種群中的陽性豬全部淘汰。在后備豬的監測中僅在實施凈化措施2個月時出現了1例陽性豬,追溯其父母均為陽性豬,此陽性豬做肥豬出售。?實施凈化措施后6個月對生長群13周齡左右的豬只進行采樣監測,出現2頭陽性豬,追溯其親本時,知其母本為陽性豬,考慮可能是母源抗體干擾所致。?
表3 PR凈化的定期監測結果
表4 PR控制的定期監測結果
實施凈化措施后在8個月對種群、生長群進行監測,陰性種群和生長群中沒有一例陽性豬出現,在生長群采樣時特別對上次監測出現的原13周齡左右的2頭陽性豬進行跟蹤監測,結果為陰性,表明其在13周齡左右的陽性表現確實是母源抗體干擾所致;種群中原為陽性豬的個體雖然經過密集免疫,仍表現為陽性,表明高質量的疫苗免疫并不能使其轉陰,同時亦表明陽性豬經過密集免疫可以最大量的限制其排毒。?實施凈化措施后14個月,即陽性豬全部淘汰后2個月,再次對種群、生長群進行監測,沒有一例陽性豬出現。?
2.4 C場由于種群的野毒感染率高達87.72%,則采取控制措施,通過種群的密集免疫最大限度穩定陽性種群排毒、逐步降低生長群和后備豬群的陽性率,最終達到18周齡以后的生長群和后備群的PR?gp1陽性為零或很低,才有可能補充PR?gp1陰性后備豬,從而開展種群PR凈化工作。實施控制措施后6個月和12個月的生長群血清學監測結果由35.38%下降至3.33%,表明控制措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種群監測結果的不同與采樣分布的要求不同相關。
2.5 無論是采取凈化措施的豬場還是實施控制措施的豬場,在注重偽狂犬病的免疫質量、野毒監測同時,也加強了豬群管理、全場的生物安全措施、消毒措施、滅鼠措施等,使得豬場整體管理水平和防疫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從生產成績上可明顯體現出來,A場的仔豬(包括哺乳仔豬和保育豬)存活率由2003年的81.5%提高到90.6%,B場的仔豬(包括哺乳仔豬和保育豬)存活率由2003年的88.7%提高到89.6%,C場的仔豬(包括哺乳仔豬和保育豬)存活率由2003年的85.5%提高到94.7%。同時中大豬的呼吸道疾病也有所下降,3個場較2003年共少死亡豬只1 500多頭。?
2.6 在實施控制和凈化措施的過程中,對種群由妊娠日期、胎次進行組合采樣和生長群的13、17、21周齡左右采樣進行野毒監測以跟蹤控制和凈化進展,由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和可靠的。但對于陽性豬全部淘汰凈化后如何進行種群和生長群的定期監測,利用哪幾種監測方法來確定凈化成功的指標,在保持豬群的PR?gp1陰性狀態的健康基礎上如何減少免疫和監測成本等仍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3 結論
3.1 對于偽狂犬病陽性率低的純種豬場,應積極開展PR凈化工作。通過選擇高質量的g1基因缺失疫苗進行豬群免疫,對不能及時淘汰的陽性豬采取密集免疫方式以減少其排毒的可能性。在有計劃地采用陽性豬不同強制淘汰策略的同時,進行引入后備豬的100%監測,只引入PR?g1陰性豬,并關注凈化進展程度;還要完善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細化生產管理措施、完善豬場消毒程序和滅鼠措施等。只有綜合考慮以上措施并進行有機結合是完全可以達到凈化豬場PR的目的。?
3.2 對于偽狂犬病陽性率高的純種豬場,應選擇高質量的g1基因缺失疫苗對種群實行3次以上的密集免疫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種群的排毒量和縮短排毒時間。種群的穩定使生長群的野毒感染率保持較低水平,即可保證了生長群的健康程度以減少其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機率,又為凈化種群的PR創造了提供PR?g1陰性豬的條件。
原文請看中國畜牧獸醫專業網<轉貼>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