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tr][td=1,1,660][b]第一章 從勝者為王,到剩者為王[/b][/td][/tr][tr][td][b]前言 [/b][/td][/tr][tr][td=1,1,660][b]作者 : 叢培生 [/b][/td][/tr][tr][td]
本來,生老病死,乃天理常規;優勝劣汰,均屬正常現象。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要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危險,沒有必要值得我們這樣關注。但是,現在的情形卻有所不同:近來一些企業的失敗和遭淘汰,不再是以相對分散的形式出現,而是表現得比較集中,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形式上,都好像滔天的巨浪一樣,滾滾而來,讓人心驚膽戰。
聯想過去中國企業已經經歷的兩輪淘汰,讓我們由衷地感到一種擔憂和恐懼。1993年、1994年,經濟“軟著陸”淘汰了一批暴富企業;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也使得一些企業被淘汰。面對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我們是否能夠逃過這生死一劫?
隨著當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不可分,本來是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一樣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之中。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大發展、世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及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提高了經濟增長的效率,實現了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發展空間的最大化;但也導致國際競爭空前激烈,同時對產業安全、金融安全等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因此,有人說,經濟全球化更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劍,稍有不慎,就會頭破血流。
跨國公司就像“總包工頭”一樣,在全球范圍內分配資源。中國市場也必然成為跨國公司、巨頭的必爭之地。在這場競爭中,一方面是經驗豐富、老奸巨滑并以幾十億元資產為計算單位的跨國公司,他們歷經多次經濟危機,非常熟悉游戲規則和生存的技巧;一方面是本來就不夠強大的中國企業,即使自認為“成熟”的企業在他們面前卻也顯得那么渺小。但是,不進則退,適者生存的道理適合于任何領域。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被拉到前臺同外資博弈,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可想而知。正如專家們的比喻一樣,“中國企業猶如正在暗室更衣,突然外人闖入,將燈打開,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你想有多尷尬……”如果那樣的話,按照優勝劣汰的生存邏輯,淘汰誰?肯定是中國企業!
本來我們國內的企業就有“命短”的宿疾,很多企業和品牌都只是“各領風騷三五年”,很快就“城頭變換大王旗”。加之自古就有創業難,守業更難,江山好打,想做穩了,可不容易的說法,面對如此“內憂外患”,是否能夠“挺”得過來?
更何況,現在擺在國內企業面前的不是是否愿意走出去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出去;不是是否愿意與跨國公司競爭的問題,而是你必須接招,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外資如潮水般涌進,因此,對多數國內企業來說,首先要想到不應該是勝者為王,而是剩者為王。只有保證自己在這場博弈中成為“剩者”,才是日后稱王的必要條件。
盡管目前國內的一些企業,如聯想和華為等都成功完成了海外擴張,但是他們接下來也會遇到如何管好跨國公司的問題,更何況國內仍有不計其數的企業還正在對著全球化的經濟浪潮發呆。怎樣挑戰全球化經濟浪潮的沖擊?怎樣實現剩者為王?應該是現階段國內諸多企業夢寐以求的“必殺技”。剩下來,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加美好,是所有企業和企業領導者的期盼。
為此,我們編著了《剩者為王——新經濟時代企業的游戲規則》一書,在著重闡述剩者為王這一理論的同時,我們更加注重本書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在書中詳細列舉和分析了近幾年來、尤其是一、二年來國外、國內發生的典型經濟、企業事件的前因后果,讀者看后一定有一種身臨其境和豁然開朗的感覺,相信本書的出版能夠提高我國企業應對全球化經濟的挑戰能力和促進我國企業的發展。
我們的理念是:與狼共舞,還要像狼一樣,想辦法剩下來,成為王者,而不是被吃掉! [/td][/tr][/table]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