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宮脫出。子宮不全脫出時,可用0.1%高錳酸鉀或生理鹽水500—1000毫升注入子宮腔,借助液體的壓力使子宮復原。子宮全脫者,要先除去附在粘膜上的糞便,用0.1%高錳酸鉀或1%的食鹽水洗滌,嚴重水腫者,用3%明礬水洗滌,整復時兩人托起子宮與陰道等高,一人進行整復,左手握子宮角,右手拇指從子宮角端進行整復,再把手握成錐狀象翻腸子一樣,在豬不動時進行用力推壓,依次內翻,用此法將兩子宮角先后推入子宮體,并同時將子宮體推入骨盆腔及腹腔中,整復完畢,陰門用粗絲線縫合兩三針,以防再脫出。注意必要時需要麻醉。整復后注射抗菌藥物消炎。
二、跛行。有外傷時要抗菌消炎,安痛定10毫升、青霉素320萬單位,VB10毫升每日二次,肌注地塞米松10毫升,每日一次,靜注葡萄糖酸鈣150—200毫升,每日一次,連用6—10天;對疼痛厲害者,靜注時加入20%的水楊酸鈉20毫升,在腰椎疼痛處可用普魯卡因封閉。中藥治療:當歸、熟地各15克、續斷、白芍、杜仲、補骨脂各10克,青皮、枳實各8克,紅花5克,食欲不好者加入白術、砂仁、草豆蔻各8克、水煎或研末溫開水調服。
三、便秘。加喂青綠飼料;增加飲水量并加人工補液鹽;葡萄糖鹽水500—1000毫升,VC10毫升3支,一次靜注;復合VB15毫升,青霉素240萬單位,安痛定30毫升,分別肌注;酵母、大黃蘇打片、多酶片、乳酶生各40片,研為細末,分4次服;日喂小蘇打(碳酸氫鈉)25克,分2—3次,飲水投服。
豬流感是由豬流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呼吸道疾病,臨床以起病急、病程短、傳染性大、高熱40℃以上,明顯呼吸道癥狀為主要特征,多因并發肺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豬肺疫、鏈球菌等而死亡。
方劑1:辣椒末0.5g、滑石粉0.3g混合均勻后吹入豬鼻孔內。
方劑2:蔥白100g、生姜30g、食鹽10g煎水1次灌月良。
方劑3:大蒜100g、生姜50g煎水混料喂服,每天2次,連用2d。
方劑6:復方板藍根注射液、復方大青葉注射液、復方柴胡注射液、30%安乃近注射液按說明用。
方劑8:新鮮雞蛋清1只(用無菌注射用水稀釋)5m1加入青霉素80萬IU溶解后肌注,每天2次。
方劑9:柴胡、知母、連翹、雙花、萊菔子各10g煎湯拌料喂服,早、晚2次,每天1劑。
1、取鮮馬齒莧2-3公斤,投入豬欄內,讓哺乳母豬和仔豬自由采食,每天2次,連喂3-6天。
2、取鍋灶灰60克,大蒜15克,將大蒜搗爛同鍋底灰混勻,用水調成糊狀,每天服2次,每次5-6克,連服2-3天。
3、取鮮韭菜適量,洗凈,晾干,搗爛后取汁備用。每頭仔豬每次服6克,每天2-3次,連用2天。
4、取白頭翁2份、龍膽草1份,混勻,研末,拌料內服。每頭仔豬每次15克,每天1次,連用2-3天即愈。
鏈球菌性腦膜炎 本病由鏈球菌感染引起,常發生于乳豬及斷奶后1-2月齡仔豬,除神經癥狀外,病豬還可見化膿多發性關節炎。 癥狀 豬群爆發本病時,可見身體健壯仔豬無故死亡。早期癥狀包括體溫升高,不食及便秘。患畜運動失調,游泳狀運動及痙攣。感染豬死亡。患豬尚可見關節炎或關節腫大。 診斷 解剖檢驗可見病灶在腦部,有化膿性腦膜炎。有的病例有多發性關節炎。白腦膜、關節液及心血分離到鏈球菌可以確診。 治療 磺胺嘧啶(SD)是治療鏈球菌性腦膜炎的首選藥物。 豬瘟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很高,可達90%以上。病豬是本病主要來源。其分泌、排泄物及尸體污染環境,通過多種媒介感染健康豬,未經消毒的病豬肉尸及內臟、殘羹廢水是最危險的傳染媒介。豬場內飼養管理人員、獸醫、屠宰工人、飼養及運輸工具均可攜帶病原,傳播本病。 由于豬瘟疫苗廣泛應用,大多數豬只獲得不同程度免疫力,現常見不典型的溫和型豬瘟,其流行緩和,發病率及死亡率較低,癥狀與病變亦不甚典型。 癥狀 1、急性型豬瘟 病豬的體溫升高,41℃以上。減食、精神沉郁,一些病豬的眼結膜發炎,眼部分泌物膿樣致使眼瞼粘著。病程早期,病豬發生便秘,有些嘔吐含大量膽汁的深綠色液體,病豬顫抖、發冷及擠作一團,行走時步態不穩,后肢衰弱無力。 有的病豬可能有神經癥狀如環繞行走,神經紊亂及運動失調,然后有痙攣現象。當病程進入末期,耳朵、鼻端、四肢腿部、陰部及陰莖包皮等皮膚可出現不同大小的紅色出血斑。急性病豬在頻死前,腹部、耳朵、鼻端及四肢內側皮膚可呈現紫色,一部分的患豬在發病24~48小時死亡,但大多數病例的病程為1~3周。 2、慢性型豬瘟 慢性型豬瘟病程一月以上,病豬厭食與精神不振。全身衰弱、消瘦、貧血,時有輕熱,便秘與腹瀉交替,病情時好時壞。 診斷 根據豬場未按正確疫苗接種計劃免疫豬只,以及臨床發病特點,結合死后剖檢可以作出診斷。急性豬瘟全身皮膚、粘漿膜及內臟出血是其特征。泌尿系統的膀胱、輸尿管及腎盂粘膜出血具有特征性。淋巴結出血可呈大理石樣外觀。脾臟不腫大,常見邊緣出血性梗死。 慢性型豬瘟全身出血變化較輕微,其特征病變為大腸的壞死性腸炎。盲腸、結腸濾泡腫脹、壞死形成多個突起、輪層狀結構的圓形潰瘍。豬瘟的確診依靠實驗診斷。 控制 豬瘟免化弱毒苗接種是預防和控制本病的主要方法。仔豬20及65日齡兩次接種。疫區可倡導乳前免疫接種免受母源抗體干擾。種豬免疫接種每年兩次,定期進行。 爆發豬瘟時緊急接種,對全部無癥狀的豬用3倍劑量豬瘟疫苗接種,可控制疫情。 偽狂犬病 病原 皰疹病毒I型。病毒的抵抗力較強,但對熱、甲醛、乙醚、紫外線都很敏感。本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 流行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兩季和產仔旺季多發。往往在分娩高峰的母豬舍先發病,幾乎每窩都發病,發病率達100%。但發病和死亡有一高峰,以后逐漸減少。病豬、帶毒豬和帶毒的鼠類為本病的重要傳染源。病毒隨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易感豬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發生傳染。本病可經消化道、呼吸道、皮膚、粘膜、生殖道感染,還可發生垂直傳播。泌乳母豬感染發病可經乳汁傳給哺乳仔豬發病。 癥狀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3-6日。發病仔豬出現神經癥狀,興奮不安,體表的肌肉痙攣,眼球振顫,向上翻,運動障礙。有間歇性的抽搐,嚴重的出現角弓反張,發熱、高熱,最后昏迷死亡。病程36-48小時。耐過的仔豬往往發育不良,成為僵豬。母豬多呈一過性和亞臨床性,孕豬出現流產、死胎,流產發生率為50%。 防治 可應用疫苗預防本病。要徹底根除本病,須反復檢疫,淘汰陽性豬。另外應做好消毒、滅鼠等工作,防止疾病傳播。 食鹽中毒 仔豬對食鹽特別敏感,中毒量為1-2.2克/公斤體重。食鹽中毒常發生于過多采食醬槽,腌肉水及泔水等含鹽飼料。在供水不足時容易誘發。 最初的臨床癥狀為渴及便秘。隨后,患豬出現神經癥狀,無目的四處亂逛及撞墻等盲目現象。嚴重時痙攣,側臥四肢不斷劃動。患豬大多在數天內死亡。 鑒定診斷必須以組織學檢查患豬腦部,可發現嗜伊紅細胞性腦炎。本病治療效果欠佳,預防主要應限制含鹽飼料及充分供應飲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