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黃羽毛肉雞生產與發展問題探析
我國幅員遼闊,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優良雞種資源。《中國家禽品種志》收錄的27個地方品種中,肉質細嫩鮮美的地方品種有惠陽胡須雞、清遠麻雞、茶花雞、霞煙雞、桃源雞、武定雞、靜原雞、鹿苑雞、蕭山雞、壽光雞、浦東雞和北京油雞等,此外,各地尚有一些未收錄《中國家禽品種志》中的品種,如海南文昌雞、廣東陽山雞等。這些地方雞大多具有適應性強、耐粗放管理、抗病性強、肉質好等特點,但遺傳類型并不相似,生產性能普遍較低。據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目前黃羽肉雞年產量為15億只,其中廣東省為8億只。快大型白羽肉雞在廣東省所占的市場份額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90%左右降至目前的10%左右,而黃羽肉雞恰恰相反,目前所占市場份額為90%左右。
一、黃羽肉雞發展歷程
黃羽肉雞概念中"三黃"特征通常是指黃羽、黃腳、黃皮,俗稱"三黃雞"。具體地講,黃雞還應具備皮薄肉嫩,骨細而軟,脂肪分布均勻,食之味美、嫩、滑等特點。人們對"三黃雞"的青睞,源于千百年來養成的口味習慣。黃羽肉雞顯然是相對于白羽肉雞而言的一種優質肉用型雞,尤其是以"優質"的特征贏得了市場,隨后便稱之"優質雞"。黃羽其實是一個較籠統的概念 ,實際上包括了體羽為淺黃色的一系列羽色花樣;包括全身淺黃色羽,淺黃體羽頸帶花斑及翅、尾尖帶黑色 (即哥倫比亞色或杏花色),淺黃體羽背帶花斑以至全身帶花斑(即麻黃色或麻粟色羽)。三黃雞的羽色花樣主要對于母雞而言,公雞則注重體羽顏色的濃淡。
"優質雞"一詞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是廣東省中山市食品部門向香港、澳門出口石岐雜雞而提出的。石岐雞的色、香、味最受華南地區,尤其是港澳人士的青睞,但其生長速度慢、繁殖力低。20世紀50年代,廣東省中山市就將石岐雞出口到香港等地。60年代初期,由于石岐雞出口量減少,香港雞農把出口的石岐雞選作種用去繁殖,但該雞產蛋少、繁殖力低,香港雞農就引入新漢夏、狄高、紅波羅等外來種雜交,雜交后代稱為石岐雜,即所謂的優質雞。石岐雜雞在保持石岐雞的色、香、味的同時,極大地改進了生產性能,受到雞農和食雞人士的歡迎,因此得以迅速發展,優質雞的配套研究從此在全國展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優質雞一詞的內涵和外延有了較大的變化,優質雞的研究和生產也在全國許多省市展開,優質雞產業化初具規模。優質雞產業化工作最初圍繞廣東及港澳消費市場的要求開展,現在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的市場也越來越大。優質雞市場雖經過1995~1997年的反復震蕩及上世紀末以來養雞生產低迷狀態的困擾,增長速度減緩,但與快大型肉雞相比,仍呈上升趨勢,年出欄量仍在逐年增加,目前估計在15億只以上,未來5~10年仍會較快發展。
二、地方雞種資源的開發利用
由于地方品種的純系生產性能均不太理想,不易形成大規模化生產,一般只有通過雜交利用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為了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地方雞種資源,逐步建立優質雞的繁育、生產體系,早在1980年,中國農科院畜牧所、江蘇省家禽科學研究所、廣東省家禽研究所、上海市農科院畜牧所及北京市畜牧所等就開始了"我國黃羽肉雞配套雜交組合的研究和繁育體系的建立"全國性科技協作攻關工作,部分地方也相應組織本地區進行優質雞選育工作。育種方法上先后采取了二元雜交、多元雜交及品系配套等方法。最初是利用引進肉雞與地方品種進行簡單的二元雜交,以期在保持地方品種肉味鮮美、適應性強的特色基礎上引入外來肉雞生長速度快的優勢。后來商品蛋、肉雞業的發展,促使我國雞育種工作者清醒地認識到,用簡單的經濟雜交或標準品種生產方式難以兼顧種雞產蛋量、仔雞生長速度和土雞風味三者的優勢。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國的優質雞生產開始采用多元雜交配套體系,將現代家禽的優良品質如矮小型基因、隱性白羽、棕殼蛋等性狀與地方雞配套得到仿土優質雞等。隨著家禽育種的深入研究,品系配套系商品雞應運而生,并成為當今家禽業的主流。通過應用現代育種技術,對不同黃雞的種質特性、飼養管理、選育配套技術、開發利用模式和肉質品質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我國在近20年里先后育成配套用純系10多個,選育出如京星萬壽雞 101、102、103配套系,康達爾黃雞,江村黃雞,SR92,蘇禽96,長沙黃雞,嶺南黃雞等一批比較理想的配套系雞種。優質雞選育研究與繁育體系的建立,也推動了對優質地方雞種資源開發利用的熱潮。在內蒙古開展了邊雞的選育與雜交利用,在山東開展了壽光雞的開發利用,在河南、山東、廣東三省聯合開展了大面積大規模的固始雞、石岐黃雞、清遠麻雞等地方雞的推廣與應用,地處西北腹地的甘肅也在開發自己的黃雞資源。地方雞種與快大型有色羽雞簡單雜交的后代可直接用于生產。在這種雜交方式生產中,地方雞種純系多作父系,快大品種使用較多的是"紅寶"、"狄高"等。
廣東省是我國發展黃羽肉雞較早也較好的省份,香港80%以上的黃羽活雞來自廣東。按照廣東省未來肉雞發展目標的建議,到2010年,其肉雞飼養量達到 12.7億只,肉雞結構為黃雞90%、快大白雞7%、其他肉雞(如絲毛雞等)3%。在黃雞中快速型、中速型、優質型的比例定為30∶50∶20。福建省也有發展黃雞的地域優勢,近年肉雞生產中,白羽、快長紅羽雞的數量減少,三黃、石岐雜及其他土種雞數量增長,已占總數的80%。江蘇省是全國養禽大省之一,其黃羽肉雞市場前景看好,江蘇省如皋市在原如皋三黃雞的基礎上開發出"仿土雞",目前該市正積極籌建黃羽肉雞生產基地,旨在建成飼養1萬只如皋三黃雞原種的核心群雞場,達到年產50萬只如皋黃雞原種、年產雜交黃羽肉雞5 000萬只的生產規模。上海市已建成黃羽肉雞的種禽合資場。安徽省肉雞業中集約化生產的快大型白羽肉雞銷售不暢,而黃羽肉雞行情則比較好,他們把黃羽肉雞作為6條禽產品產業鏈之一重點建設。上世紀末以來,內陸西北各省區也相繼發展黃羽肉雞,生產量和消費量呈逐年上升之勢。
三、黃羽肉雞生產中現存主要問題分析
(一)良種體系建設尚待完善各地雖然因地制宜發展黃羽肉雞生產,但在種源配套上缺乏統一協調,明顯表現出小區域、小規模特色,雞種代次明顯偏低甚至混雜。同時在部分地區也存在以黃羽快大型肉雞或以黃羽快大型肉雞與褐殼蛋雞雜交雞(所謂肉雜雞)冒充黃羽優質肉雞的現象。廣東省正在計劃培育適合南方亞熱帶氣候的"節糧、優質、高效"配套黃羽肉雞新品系,計劃建立包括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在內的良種繁育體系。北方的黃羽肉雞生產整體滯后,良種繁育體系更是無從談起。全國黃羽肉雞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明顯滯后于商品生產的發展。
(二)產業化經營機制尚待構建目前的現狀是,賣鮮活雞(一般指在銷售時宰殺、去毛的雞)的多,轉化加工(至多初加工)的少;在本地區銷售的多,跨區域銷售的少; 精細深加工的幾乎沒有。同時黃羽肉雞的大眾化資源開發又滯后于現代消費需求,未能開發出與現代消費接軌的富有特色的系列商品,造成商品轉化率低,容易導致產業化過程中效益相對低下、經營風險變大的局面發生。另外,各生產經營場家各自為政,自產自銷,很少有區域性的聯合,產品未能聯合進入市場,產業化體系建設還處起步階段。因此,未來發展應采用"公司+農戶"模式,以公司作為模式的主體,利用農民已有的飼養設施和廉價勞動力,運用公司較充足的資金進行技術開發和組織營銷體系,增加利潤空間。
(三)黃羽肉雞飼養標準急需制訂,飼養管理技術有待規范黃羽肉雞規模生產中,由于受飼養管理技術、財力條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著因陋就簡的生產經營現象,表現為雞舍條件差、消毒觀念差、無害化意識差,影響了養雞生產的經濟效益。黃羽肉雞的飼養量在逐年增加,但對黃羽肉雞營養需要量的研究很少,到目前為止,國內仍沒有一個統一完善的黃羽肉雞飼養標準,依然參照白羽肉雞或土種黃雞的飼養標準或各公司自定的推薦標準,這勢必會造成飼料資源的大量浪費,也不能充分發揮黃羽肉雞的生產性能,不能使黃羽肉雞生產按最佳狀態運行,從而降低飼養效益。較為理想的辦法是先根據不同類型的黃羽肉雞(快速、中速、優質型)的生長發育規律科學地劃分生長階段,再分類型、分階段地開展黃羽肉雞最適合營養需要量的研究,以制訂黃羽肉雞飼養標準,這樣既便于飼料企業組織生產,又利于黃羽肉雞生產者科學飼養,從而充分發揮黃羽肉雞的生產性能,提高飼養效益。
(四)政府缺乏對市場和生產的宏觀調控機制黃羽肉雞生產明顯表現出自發性和盲目性,缺乏有力的管理指導機構,缺乏宏觀調控,使得在小農經濟式的、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下,飼養者既沒有充足的精力,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研究、分析市場。不少養殖戶對市場和自身條件缺乏科學分析,圍繞熱點轉,盲目發展,一哄而上,加之市場不完全成熟,就造成市場價格潮起潮落,波動很大,使一些生產者膽戰心驚,吃盡了苦頭,不敢隨意投資加大生產。有的則盲目引種,不管雞的代次、性能、市場需要以及經濟效益,造成資金大量外流和浪費。
(五)綜合防疫措施有待落實農村規模飼養戶由于缺乏系統而全面的技術培訓,加上文化素質跟不上技術進步,生產過程中普遍存在著缺乏隔離、消毒、預防、治療等綜合防疫措施的全面落實。另外,預防不得力、治療方法欠科學、盲目用藥現象嚴重。因此,優質肉雞特定的飼養方式要求獸醫人員研究出一整套不同于集約化飼養的疫病防治措施。并根據當地疫情的狀況,研制出適應散放飼養的免疫程序及疫病防治措施,保證雞群健康,實現黃羽肉雞的優質高效及無公害化生產。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