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實施了《水產品中孔雀石綠和結晶紫殘留量的測定》國家標準。該標準要求,孔雀石綠在水產品的檢出率不得超過1克/1000噸。 據介紹,與蘇丹紅的“成名歷程”一致,孔雀石綠也是最先被英國人“發現”的。 英國一家知名的超市連鎖店出售的有機鮭魚體內被發現含孔雀石綠,有關方面將此事迅速通報給歐洲國家所有的食品安全機構,發出了繼蘇丹紅1號后又一食品安全警報。英國食品標準局發布消息說,任何魚類都不允許含有此類致癌物質。隨后,全球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孔雀石綠問題。 近期,在香港傳出檢出孔雀石綠的水產品,引起市民的廣泛關注。福建農林大學有關專家介紹,孔雀石綠是一種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既是殺真菌劑,又是染料。一些養殖漁民在防治水霉病等病害中使用“孔雀石綠”,個別運輸商用“孔雀石綠”對運輸水體消毒,以延長魚類在長途販運中的存活時間。其實早在三年前,農業部即將“孔雀石綠”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但一些養殖戶、魚販貪圖其價格便宜,受利益驅使冒險偷偷購買。 “目前這個檢出標準已經與國際接軌,甚至超出部分發達國家的國家標準。但實施也有個難點,就是買一套檢測設備需要200萬元左右,讓一個個養殖戶去購買,可能性不大。福建目前的初步構想就是由協會出面籌資購買設備,以控制含‘孔雀石綠’水產品流入市場。”王奇欣說。此外,另一專家則認為,“孔雀石綠”問題其實也暴露出問題:部分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一方面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和預見性,另一方面,在日常監管過程中,手段和目的都過于簡單,相應的安全警報發布機制(預警機制)并不健全,同時,也缺乏與本地及其他地區相關機構和媒體的溝通協調,從而即使能夠發現問題,也只停留在局部和地區的認識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