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之道
在追求真理的意義上,讀書刊,不妨帶幾分挑剔眼光;聽講課,也可有幾許懷疑態度。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道理在于“盡信”則喪失自我。而喪失自我,就無從判斷!判斷缺失,何談是非曲直!更難求前進發展!
贊美文學作品,可稱“字字珠璣,文采飛揚。”從事科學探索,不會“處處真理,絕對正確。”
文學作品也是經過多次修改才發表的;科學探索總是從不斷總結失誤才得到正確結論的。
一定要記住:任何人都不是真理的化身!誰的話都不能“一句頂一萬句”!
大師、大家,值得敬佩!但是不能迷信!凡是迷信,必然導致盲從,不辨是非!
凡事“求真”,是做學問的最可貴的品質。少年氣盛,似乎容易些。往往經歷漸長,事故變濃,求真的心態可能會慢慢減退,甚或消失!這是很可怕的!
鄭板橋提出:“難得糊涂”,不知道他當時的出于何種心態,處于何種背景?我猜想可能還是某種寬容和忍讓吧!并不是說,糊涂才對!糊涂才好!
至于“大事明白,小事糊涂”一說。講的是一種用人處世態度。翻譯出來就是:大事講原則,守規矩,要明明白白;小事可遷就,能寬容,不斤斤計較。在官場和商海里可能很適用,很成功。但是,在科技道路上并不可取,還是要"事事叫真",“明白無誤”!
[ 本帖最后由 韓友文 于 2007-4-21 15:10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