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劑配伍方法有多種,但七情配伍是中藥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劑配伍的主要規則。方劑配伍研究,應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有效成分研究和藥理研究相結合;通過拆方研究,確定方中主要藥物或活性物質、從復方中尋找有效成分的最佳組合而從整體經過還原研究回歸整體。因此,21世紀中藥方劑配伍應具有時代的特點,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有效成(組)分配伍應成為當前中藥配伍的新模式。中藥有效組分或成分配伍是在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理法方藥一致的基礎上,以中醫學理論、系統科學思想和傳統中藥配伍理論為指導,去除方劑和飲片中無關物質,以組分或成分為表達形式,針對有限適應癥,通過多組分、多靶點、以整合調節為基本作用方式、并且能辨病及辨證應用的新中藥模式。實現中藥有效成(組)分配伍基本方法有:單味藥標準組分配伍、不同藥物的有效組分配伍、針對病理環節的組分配伍、對病方與對證方的配伍。其主要特點是成分清楚、作用目標明確、質量穩定可控、毒副作用小,與傳統中成藥具有相似的整體功能。這一中藥配伍模式的推廣運用。
可為中醫對病治療,提高臨床療效開辟新途徑。
關鍵詞:方劑配伍 中醫理論研究
方劑學是中醫學的橋梁學科,方劑配伍理論研究是中醫藥學幾個關鍵科學研究問題之一。本文就中藥方劑配伍理論及方法、方劑配伍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劑配伍理論研究的未來發展3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中藥方劑配伍理論及方法
1.中藥配伍的基本概念
中藥配伍有兩層含義[1]:一是指中藥學中的配伍,即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將兩種以上藥物配合使用;二是指在方劑學中的配伍,即藥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組合并確定一定的比例。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配伍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通過配伍,能增效、減毒、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及預防藥物中毒,將諸藥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組合,達到針對病證形成整體綜合調節治療的目的。
2.七情配伍是中藥配伍的基本形式
經典中藥配伍的基本內容是“七情”?!渡褶r本草經•序例》說:“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不和用也”。李時珍解釋說:“獨行(單行)者不用相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反者兩不相和也”。
3.君臣佐使是配伍的主要規則
君、臣、佐、使載于《內經》,意示方劑的配伍原則。“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指明了方中起主要治療作用者為君,幫助君藥起輔助治療作用者為臣,應和臣藥起治療作用者為使。佐藥的涵義深玄而廣泛,用法復雜多變,用理富寓醫理,在方劑的配伍上占有重要地位.常關系到方劑的全局。探討君臣佐使規律,代有發展,沿襲至今。
4.其它配伍方法
計有氣味配伍[2]、五臟苦欲補瀉[3]、標本配伍[3]、“去性取用”[4]等,這些方法都各有特性及臨床價值。
5.中藥配伍新模式一有效成(組)分配伍[5]
所謂中藥有效成(組)分配伍是指利用中藥中成(組)分明確,藥理作用清楚的生物活性物質,結合中醫藥理論進行的配伍。實現中藥有效成(組)分配伍基本方法有: (1)單味藥標準組分配伍。每一味中藥就是一個單方。其中的組分比例是相對固定的,將其中的組分進行調整,藥物的作用即出現差異。炮制等使藥性及作用改變即屬此類。將其中的某一成分提出,或改變組分比例都和原藥材藥性相異。
(2)不同藥物的有效組分配伍。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若將麻黃中麻黃堿、杏仁中苦杏仁苷、桂枝中桂皮醛和甘草中的甘草次酸進行配伍,其在針對病理環節及靶位上作用會加強,相關靶位療效也能明確。但組分配伍與原方的效益差別值得深入探索。
(3)針對病理環節的組分配伍。研制成分清楚、作用靶點及機制明確的藥物是研究的目的。如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雙參通冠方即是選用人參中具有擴張冠脈、改善心肌耗氧的人參總皂苷和丹參中具有改善血流動力學、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丹參總酚酸及元胡中具有改善心率、止痛作用的元胡總生物堿組成的成分清楚,作用環節明確的新方劑。但此種配伍需進一步考慮處方的藥性,如此才能使配伍創新又不失傳統特色。藥性既體現特點,也影響著療效。
(4)對病方與對證方的配伍。組分配伍需要針對臨床癥狀,證候指標及病變環節,進行綜合考慮。對病方組分配伍的研究要將西醫有關聯合用藥的規則及中醫方劑配伍理論的原則融為一體,并根據組方的特性進行配伍才能完成這一重任。對病必須針對病理環節靶點,而藥物應是組分或化學配伍層次方可達到。
無論何種配伍,中藥配伍最基本的內容涉及藥味與劑量比例兩個方面。方劑中的藥物正是通過君臣佐使組織結構,使方劑保持了有序性、整體性、藥物問的相互聯系性、方證相應的動態性,及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二、中藥配伍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中藥方劑配伍理論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義在于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證實中藥配伍理論的科學性,尋找發揮增效、減毒作用的最佳組合,指導臨床用藥,揭示中藥方劑配伍的內在規律,探索現代中藥配伍理論.帶動中醫藥現代發展和新藥研制。
1.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有效萬分研究和藥理研究相結合
中藥復方具有高度復雜性、整體性。在中藥配伍研究中要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時刻考慮到中藥復方的特點以及配伍后用治病癥的特點,要闡明中藥配伍的科學性、有效性,不僅要分析復方適應癥的病理特點,還必須堅持化學成分研究和藥理研究相結合。
2.從整體經過還原回歸整體
通過拆方研究,確定方中主要藥物或活性物質,去偽存精,為提高方劑療效,尋找最佳組方提供 依據,對于組成療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或某種療
效更為突出的新方具有重要意義。
從復方中尋找有效成分的最佳組合,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既可以提高療效、易于質控,也大大減少了服藥量,這是我們研究的一個目的。復方成分分離可根據復方的用藥經驗和臨床作用特點采用多種方法進行[6](如按化學成分的分子量、極性大小或酸堿性不同進行分離)。
3.多學科聯合用于配伍研究
(1)應用數學模式指導配伍研究
目前應用統計學方法進行中藥復方配伍規律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利用正交設計表“均勻分布,整齊可比”的特點使每次實驗的因素及水平得到合理安排,從而通過實驗結果的分析獲得較全面的信息,找出各因素的主次地位及交互作用,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組合[7]。正交t值法將中藥拆方分析過程分為主藥分析、輔藥交互分析和劑量選擇3步。同時對正交表中交互作用的表達方式也進行了改進,使之便于分析藥物之間協同或拮抗的關系.該方法適用于較大方劑的研究。通過對正交設計特點的分析,認為“均勻分布”是實驗設計的本質,去除“整齊可比”可大量增加實驗的水平數,而實驗次數增加很少。這種方法適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方劑拆方研究[8]。
這些方法有助于找到針對某種藥效的最佳組合方式和客觀認識方劑的配伍規律,其不足之處在于考慮不周時會與中醫理論脫節。
(2)運用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技術對中藥配伍進行整體研究,揭示中藥配伍作用的分子機制和有效成分
依據多基因致病的關聯特性,通過蛋白質表達譜和表達產物的差異性分析,可以揭示證候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水平調控規律,進而可能揭示中藥復方的作用靶點、作用環節和作用過程,從而更清晰的闡述中藥復方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機制,指導和預見制劑中化學成分的發現和分離,發現復方中的有效成分及各成分間的協同關系,進一步實現復方的優化組合,實現由天然藥物組方向化學成分組方的轉化。將與疾病相關的靶基因作為中藥作用的最本質的治療指標,對中藥配伍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識別研究可望取得突破性進展[9]。
三、中藥配伍理論研究的未來發展思考
1.選擇與中藥配伍原則相關的多種動物模型、多樣評價指標,謹慎解釋實驗結果
中藥配伍是針對中醫“證”的整體目標而設,參與配伍的各味藥之間通過相互協調和補充而發揮作用。用目前的量化指標來衡量中藥配伍的作用,往往與整體療效不盡一致,尤其是在動物實驗研究中。因此我們應與臨床各種證的評價指標相結合,選擇相關的多種動物模型,多樣評價指標,謹慎解釋實驗結果。
2.進行中藥配伍藥理實驗及時雨要進行多層次量效關系的研究,確保所用制劑的穩定性
雖然隨著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發展,人們試圖從整體器官、細胞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不同水平對中藥進行研究,但由于中藥成分研究方面的缺陷,質量難于控制,使得研究結果重復性差。為此我們要進行中藥配伍方劑飲片、有效部位、有效成分3個層次量效關系的研究。在取得3個層次研究結果一致的情況下,基本就能確定起效的物質基礎,保證制劑和療效的穩定性,從而進一步從不同水平進行中藥的機理作用研究。
3.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的研究應以配伍后的主要作用為切入點,不要貪大求全
變傳統的經驗組方為以科學實驗為依據的組方,是一個重大命題。由于中藥配伍后,成分復雜,藥效多種多樣,一個方劑具有多種功效,可用于多種病癥的治療,但不應貪大求全,應抓住本質,以配伍后的主要作用為切人點,進行深入研究。如六味地黃湯的研究[10],抓住其“滋補腎陰”的主要作用,結合中醫“腎”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的功能相似之處,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多種與此相關的動物模型,從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機能平衡的角度對六味地黃湯藥理作用和作用機制及物質基礎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4.中藥配伍研究要和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相結合
中藥配伍研究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不能片面強調中藥實驗研究而造成與中醫理論的脫節。為中藥配伍研究提供合適的疾病模型是研究成功與否的關鍵,否則會從以前的“重醫輕藥”走向另一個極端,從而出現“廢醫存藥”。
5.建立我國科學的中藥質量和療效評價標準體系
西藥的標準不一定完全適合中藥,不能一味迎合西藥的標準而拋棄中藥特色。目前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過多地套用西藥標準,但隨著中醫藥基礎工作的深入,中藥配伍科學內涵的解釋,我們要建立國際認可的自己的中藥質量和療效標準評價體系,使中藥配伍用藥以一種獨立的用藥新模式進入國際主流醫藥領域。
6.實現中醫方劑組分或成分配伍新模式,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中藥
各種提取分離技術的發展使多種有效組分和有效成分的分離成為可能,伴隨著有效組分和有效成分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它們在分子、細胞到組織、整體水平的活性也已逐漸清楚;隨著中醫方證對應理論以及中醫病理學研究的發展,對“證”和“病”的聯系和區別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這些研究成果為中藥配伍新模式——有效組分或成分配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中藥有效組分或成分配伍是在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理法方藥一致的基礎上,以中醫學理論、系統科學思想和傳統中藥配伍理論為指導,去除方劑和飲片中無關物質,以組分或成分為表達形式,針對有限適應癥,通過多組分、多靶點、以整合調節為基本作用方式、并且能辨病及辨證應用的新中藥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成分清楚、作用目標明確、質量穩定可控、毒副作用小,與傳統中成藥具有相似的整體功能。中藥組分配伍模式的推廣運用,可以開創現代中藥研究的新途徑,對于中醫對病治療,提高療效具有極大的臨床價值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