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506|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藥理學.doc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7-3-24 21:1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藥理學的基本概念
       
    藥物(drug):能對機體產生某種生理生化影響, 并在診斷、 預防、治療疾病方面有一定效果的化學物質。
        毒物(poison):在一定條件下能對生物體產生毒害作用的物質。
        獸醫藥理學(veterinary pharmacology):研究藥物與動物機體互相作用規律的一門科學。
        藥效動力學(pharmcodynamics):研究有機體在沒有疾病情況下對藥物作用的反應。
        藥代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用數學方法研究體內藥物濃度隨時間變化規律的學科。
    治療學(therapeutics):描述疾病治療的術語,包括藥物的應用、外科手術、放射性治療、行為矯正、用藥方法等。
    藥物治療學(pharmacotherapeutics):研究疾病治療中藥物的應用。
    化學治療學(chemotherapy):研究對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具有選擇性地抑制和破壞作用的專一性藥物。
    毒理學(toxicology):研究毒物的學科,主要研究超劑量藥物和有害物的作用。
       (preparation)  
    (dosage form)

      型:       散、片、預混劑、膠囊

      半固體劑型:       軟膏、糊劑、浸膏、舔劑
         型:       針、溶液、煎、乳、酊、 透皮劑(澆潑劑)
                 它:       氣霧劑、緩釋劑、控釋劑、靶向劑
    抗微生物藥:是指對病原微生物 (細、真、支及病毒)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的抗生素、磺胺藥及其他人工合成的抗菌藥。
      人工合成的:最早1935-------磺胺藥----------拜耳
    1968
    -----------DVD60年代: 呋喃類(呋喃唑酮、呋喃妥因)70年代: 喹諾酮類物

    抗生素:1928年發現青霉素,1940年面世氯霉素(1947)多粘菌素B1947)金霉素(1948)新霉素(1948)土霉素(1950)紅霉素(1952)四環素(1953)卡那霉素(1957)林可霉素(1962)慶大霉素(1963
    抗菌藥作用機制
    一、抗葉酸代謝

      磺胺類與甲氧芐啶(TMP)可分別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與二氫葉酸還原酶,妨礙葉酸代謝,最終影響核酸合成,從而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二、抑制核酸代謝
        喹諾酮類藥物能抑制DNA的合成,利福平能抑制以DNA為模板的RNA多聚酶。
    三、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 
        細菌細胞膜外是一層堅韌的細胞壁,能抗御菌體內強大的滲透壓,具有保護和維持細菌正常形態的功能。細菌細胞壁主要結構成分是胞壁粘肽,由N-乙酰葡萄糖胺(GNAc)和與五肽相連的N-乙酰胞壁酸(MNAc)重復交替聯結而成。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可分為胞漿內、胞漿膜與胞漿外三個階段。胞漿內粘肽前體的形成可被磷霉素與環絲氨酸所阻礙。磷霉素抑制有關酶系阻礙N-乙酰胞壁酸的形成;環絲氨酸通過抑制D-丙氨酸的消旋酶和合成酶阻礙了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形成。胞漿膜階段的粘肽合成可被萬古霉素和桿菌肽所破壞,它們能分別抑制MNAc-五肽與脂載體結合并形成直鏈十肽二糖聚合物和聚合物轉運至膜外受體的過程及脫磷酸反應。青霉素與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則能阻礙直鏈十肽二糖聚合物在胞漿外的交叉聯接過程。青霉素等的作用靶位是胞漿膜上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表現為抑制轉肽酶的轉肽作用,從而阻礙了交叉聯接。能阻礙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可導致細菌細胞壁缺損。由于菌體內的高滲透壓,在等滲環境中水分不斷滲入。致使細菌膨脹、變形,在自溶酶影響下,細菌破裂溶解而死亡。
    四、影響胞漿膜的通透性
        細菌胞漿膜主要是由類脂質和蛋白質分子構成的一種半透膜,具有滲透屏障和運輸物質的功能。多粘菌素類抗生素具有表面活性物質,能選擇性地與細菌胞漿膜中的磷酯結合;而制霉菌素和二性霉素等多烯類抗生素則僅能與真菌胞漿膜中固醇類物質結合。它們均能使胞漿膜通透性增加,導致菌體內的蛋白質、核苷酸、氨基酸、糖和鹽類等外漏,從而使細菌死亡。
    五、抑制蛋白質合成 
        細菌為原核細胞,其核蛋白體為70S,由30S50S亞基組成,哺乳動物是真核細胞,其核蛋白體為80S,由40S60S亞基構成,因而它們的生理、生化與功能不同,抗菌藥物對細菌的核蛋白體有高度的選擇性毒性,而不影響哺乳動物的核蛋白體和蛋白質合成。多種抗生素能抑制細菌的蛋白質合成,但它們的作用點有所不同。

    能與細菌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使蛋白質合成呈可逆性抑制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紅霉素等)。

    能與核蛋白體30S亞基結合而抑菌的抗生素如四環素能阻止氨基酰tRNA30S亞基的A位結合,從而抑制蛋白質合成。

    能與30S亞基結合的殺菌藥有氨基甙類抗生素(鏈霉素等)。它們的作用是多環節的。影響蛋白質合成的全過程,因而具有殺菌作用。
    作用于細胞壁的藥物
    肽聚肽的合成不同部位經歷的三個階段
    1   細胞質內   合成N-乙酰胞壁酸五肽需要尿苷二磷酸(UDP)作為載體。合成過程可被環絲氨酸阻斷
    2   細胞膜上    N乙酰胞壁酸五肽與乙酰葡萄糖胺形成雙糖肽亞單位,或稱肽聚糖前體需要一種脂質體載體細菌萜醇參與,合成過程可被萬古霉素或桿菌肽阻斷
    3 在細胞膜外    雙糖肽亞單位以末端為生長點,大量亞單位聚合交聯形成肽聚糖 。這一過程需要若干酶如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參與。青霉素能與這些酶競爭性結合,從而影響雙糖肽的交聯,造成細菌細胞壁缺損,從而顯現抑菌作用。 磷霉素抑制細菌細胞壁的早期合成,其分子結構與磷酸烯醇丙酮酸相似,故可競爭同一轉移酶,使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受到阻抑而導致細菌死亡。本品作用于敏感菌后,電鏡觀察發現細菌形態有明顯改變,中膈細胞壁增厚、彎曲和不規則,細胞壁變薄或消失。  磷霉素與&szlig;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聯合時多呈協同抗菌作用
    桿菌肽(bacitracin)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殺菌作用,包括耐藥的金葡萄球菌、腸球菌 、鏈球菌、螺旋體和放線菌有效。對革蘭氏陰性桿菌無效。本品不受環境中膿、血、壞死組織或組織滲出液的影響。

    &szlig;內酰胺類
        抗菌機制:與細菌胞質膜上的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en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結合,PBPs是細菌細胞壁合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質。其中最重要的一種PBP即為轉肽酶,青霉素分子中高活性β---內酰胺環的酰胺鍵能選擇性與轉肽酶共價結合,形成乙酰化轉肽酶,將此酶乙酰化而失活,使轉肽酶作用不能進行,阻止胞質膜外黏肽交叉聯結。細菌繁殖期抑制細菌壁質合成及破壞自溶素(粘肽水解酶)抑制物,導致菌體自溶。
          為青霉素及口服青霉素V易透過革蘭陽性菌胞壁粘肽層,但它們不能透過革蘭陰性菌糖蛋白磷脂外膜,因而屬窄譜的僅對革蘭陽性菌有效。

           包括有氨芐西林、羧芐西林、酰脲類青霉素、亞胺培南及若干頭孢菌素,能適度透過革蘭陽性菌的胞壁粘肽層,對革蘭陰性菌的外膜透過性則很好,因而是廣譜抗菌藥物。

         為青霉素等容易被革蘭陽性菌的胞外β-內酰胺酶即青霉素酶破壞滅活的青霉素類,對產酶菌往往表現明顯的耐藥性。

         為異噁唑類青霉素、頭孢菌素一、二代及亞胺培南等對青霉素酶穩定,對革蘭陽性的產酶菌有效,但對染色體突變而改變的PBPs結構,可使藥物與PBPs的親和力下降或消失,因而無效。

        包括酰脲類青霉素(阿洛西林與美洛西林等)、羧芐青霉素及頭孢菌素一、二代,當胞膜外間隙的β-內酰胺酶少量存在時有抗菌效果,大量酶存在時,則被破壞而無效。

         包括第三代頭孢菌素、氨曲南、亞胺培南等對β-內酰胺酶十分穩定,即使大量β-內酰胺酶存在時仍然有效,但對因染色體突變而改變了的PBPs則無效,加用氨基甙類抗生素也仍然無效。

    青霉素(penicillin G)又名芐青霉素(benzyl penicillin),是天然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抗菌譜與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耐酸、口服吸收好,但不耐酶,不宜用于嚴重感染。
      2.耐酶青霉素 化學結構特點是通過酰基側鏈(R1)的空間位障作用保護了β-內酰胺環,使其不易被酶水解,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異噁唑類青霉素 側鏈為苯基異噁唑,耐酸、耐酶、可口服。常用的有:苯唑西林(oxacillin,新青霉素),氯唑西林(cloxacillin),雙氯西林(dicloxacillin)與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3.廣譜青霉素 對革蘭陽性及陰性菌都有殺菌作用,還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⑴氨芐西林(ampicillin)   ⑵阿莫西林(amoxycillin) 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 
    4.
    抗綠膿桿菌廣譜青霉素

         羧芐西林(carbenicillin)   ⑵磺芐西林(sulbenicillin        ⑶替卡西林(ticarcillin      ⑷呋芐西林(furbenicillin)     ⑸阿洛西林(azlocillin       ⑹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頭孢菌素類(先鋒霉素)抗生素是從頭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頭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側鏈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本類抗生素具有抗菌譜廣、殺菌力強、對胃酸及對β-內酰胺酶穩定,過敏反應少,(與青霉素僅有部分交叉過敏現象)等優點。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 按發現年代以及抗菌性質可分為一、二、三、四代。
    1962
    1970年發現生產的為第一代,如頭孢噻吩(先鋒霉素1號)、頭孢噻啶(先鋒霉素2號)、頭孢氨芐(先鋒霉素4號)。頭孢脞啉(先鋒霉素5號)、頭孢拉啶(先鋒霉素6號)。 19701976年生產的為第二代,如頭孢盂多、頭孢替定、頭孢呋新等。19761983年發現生產的為第三代,如頭孢隆胎、頭抱哌酮(先鋒必),頭抱三臻(菌必治),頭孢他啶(復達欣)等。第四代是80年代中期開發的,大多數品種尚在試驗中,目前主要的有頭孢脞喃等。

    第一代頭孢菌素的特點有:
    對革蘭陽性菌(包括對青霉素敏感或耐藥的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較第二、三代強,對革蘭氏陰性菌的作用較差;
    對青霉素酶穩定,但仍可為革蘭陰性菌的β-內酰胺酶所破壞;
    對腎臟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頭孢菌素的特點有:
    對革蘭陽性菌作用與第一代頭孢菌素相仿或略差,對多數革蘭陰性菌作用明顯增強,部分對厭氧菌有高效,但對綠膿桿菌無效;
    對多種β-內酰胺酶比較穩定;
    對腎臟的毒性較第一代有所降低。
    第三代頭孢菌素的特點有:
    對革蘭陽性菌有相當抗菌活性,但不及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陰性菌包括腸桿菌屬和綠膿桿菌及厭氧菌如脆弱類桿菌均有較強的作用;
    其血漿t1/2較長,體內分布廣,組織穿透力強,有一定量滲入腦脊液中;
    β-內酰胺酶有較高穩定性;
    對腎臟基本無毒性。
    常用的:頭孢噻吩鈉(cephalothin sodium,頭孢菌素I
    頭孢噻啶(cephaloridine     頭孢氨芐(cephalexin

    頭孢唑啉(cefazolin           頭孢拉定(cefradine

    頭孢羥氨芐(cefadroxil      頭孢孟多(cefamandole

    頭孢呋辛(cefuroxime        頭孢克洛(cefaclor

    頭孢噻肟(cefotaxime        頭孢曲松(ceftriaxone

    頭孢他定(ceftazidime     頭孢哌酮(cefoperazone

    頭孢西丁(cefoxitin       拉氧頭孢(latamoxef

    非典型β-內酰胺類抗生素
    一)頭霉素類:頭霉素(cephamycin)、頭孢西丁(cefoxitin

    二)拉氧頭孢:拉氧頭孢(latamoxef)又名羥羧氧酰胺菌素(moxalactam),
    三)硫霉素類:硫霉素(thienamycin)、亞胺培南(imipenem,亞胺硫霉素)
    四)單環β-內酰胺類抗生素:氨曲南(aztreonam
    β-內酰胺酶抑制劑
    1.克拉維酸(clavulanic acid,棒酸) 為氧青霉烷類廣譜β-內酰胺酶抑制劑,抗菌譜廣,但抗菌活性低。與多種β-內酰胺類抗菌素合用時,抗菌作用明顯增強。
      2.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他唑 巴坦 為青霉烷類半合成β-內酰胺酶抑制劑,對金葡菌與革蘭陰性桿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有很強且不可逆抑制作用,抗菌作用略強于克拉維酸,但需要與其他β-內酰胺類抗生素合用,有明顯抗菌協同作用。 β-內酰胺酶抑制劑。

    特點:
    1)為速效繁殖期殺菌劑,不能與速效抑菌劑:四環素類、林可霉素類、氯霉素類和大環內酯類合用。
    2)為速效繁殖期殺菌劑,一般不能與磺胺類藥同使  注:但腦膜炎時,為有穿透血腦屏障,青霉素可與磺胺類/氯霉素類同使。
    3)青霉素類使細菌細胞壁合成受阻,合用氨基糖苷類,易于進入細菌而發生作用,同時擴大抗菌范圍。固有協同作用氨基甙類。
    第二類   
    氨基糖苷類

    多粘菌素類
    細菌蛋白質合成分為三個階段:
    起始階段  30S亞基與新生成的mRNA結合成mRNA-30S復合物,然后接上第一個氨基酰-tRNA(即甲酰蛋氨酰-tRNA),接在相當于50SP位,稱為30S起始復合物,后者很快與50S亞基結合成70S起始復合物。
    肽鏈延長階段 新的氨基酰-tRNAmRNA的密碼要求進入核蛋白體50S亞基的A位上,此時P位上的甲酰蛋氨酰或以后合成的肽鏈經肽酰轉移酶的作用,基羧基與A位新接上的氨基酸的氨基結合而形成肽鏈。此時,在P位上的tRNA被釋放回到細胞質內轉運其他相應的氨基酸,核蛋白體30S亞基上的mRNA發生移位,把帶有肽鏈的tRNAA位移至P位。空出的A位又接受新的氨基酰-tRNA,如此反復使肽鏈不斷延長。
    終止階段  mRNA上出現終止信號時,表示蛋白質合成已結束,此時釋放因子(R)進入A位,使肽鏈釋放,tRNAmRNA與核蛋白體分離,核蛋白體70S又解離為30S50S亞基,重新參與蛋白質合成。
    氨基糖苷類
    鏈霉素(streptomycin)慶大霉素(gentamicin)卡那霉素(kanamycin)妥布霉素(tobramycin)阿米卡星(amikacin,丁胺卡那霉素)西索米星(sisomicin 奈替米星(netilmicin)新霉素(neomycin 安普霉素(apramycin 小諾霉素  

    大觀霉素(spectinomycin)由鏈霉菌所產生的一種氨基環醇類(aminocyclitols)抗生素,主要對淋球菌有高度抗菌活性氨基甙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s)都由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甙元結合而成,它包括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細菌靜止期抑制蛋白質合成及損壞細胞膜而殺菌。
    作用機理:
        氨基甙類能影響蛋白質合成的許多環節:起始階段,抑制70S始動復合物的形成,選擇性地與30S亞基上靶蛋白結合(如P10),使mRNA上的密碼錯譯,導致異常的、無功能的蛋白質合成;阻礙終止因子(R)與核蛋白體A位結合,使已合成的肽鏈不能釋放并阻止70S核蛋白體的解離,最終造成菌體內核蛋白體的耗竭。
        此外,氨基甙類通過離子吸附作用附著于細菌體表面造成胞膜缺損致使胞膜通透性增加,細胞內鉀離子、腺嘌呤核苷酸、酶等重要物質外漏,從而導致細菌死亡。氨基甙類與β內酰胺類都是殺菌藥,但它與后者不同,對靜止期細菌有較強的作用。
    特點:


    1
    )氨基甙類與兩性霉素、桿菌肽、頭孢噻吩、多粘菌素或萬古霉素有協同作用;

    2
    )呋塞米(速尿)、利尿酸及甘露醇等能增加氨基甙類的耳毒性。

    3
    )苯海拉明、敏可靜、安其敏等抗組胺藥可掩蓋氨基甙類的耳毒性。

    4
    )氨基甙類能增強骨骼肌松弛藥及全身麻醉藥引起的肌肉松弛作用,可導致呼吸抑制。

    5
    )同類藥合作會增加腎毒性

    6
    )單用萬古霉素時腎毒性一般較低,但與氨基甙類合用時,可使氨基甙類毒性增大

    7
    )與氯霉素類藥之間有拮抗作用,與β-內酰胺類有協同作用,與其它第三類藥可合用
    氨基甙類與兩性霉素、桿菌肽、頭孢噻吩、多粘菌素或萬古霉素合用能增加腎臟毒性。呋塞米(速尿)、利尿酸及甘露醇等能增加氨基甙類的耳毒性。苯海拉明、敏可靜、安其敏等抗組胺藥可掩蓋氨基甙類的耳毒性。氨基甙類能增強骨骼肌松弛藥及全身麻醉藥引起的肌肉松弛作用,可導致呼吸抑制。
    多肽類
    硫酸粘桿菌素、桿菌肽、萬古霉素、專用于促生長的桿菌肽鋅、維吉尼亞霉素、恩拉霉素等。
    抗菌機制:抑制壁質合成中類脂質-磷酸再生、破壞細胞膜而殺菌。
    多粘菌素類
    多粘菌素包括多粘菌素Bpolymyxin B)、多粘菌素Epolymyxin  E;粘菌素,抗敵素colistin)多粘菌素M(多粘菌素甲    polymyxin M) 。是多肽類抗生素,由于靜脈給藥可致嚴重腎毒性現已少用。

    口服不易吸收。 它分布于全身組織,以肝、腎為最高,并保持較長時間。多粘菌素不易彌散進入胸、腹腔、關節腔,即使在腦膜炎癥時也不易透入腦脊液中,膽汁中濃度也較低。藥物經腎緩慢排泄。
       萬古霉素(vancomycin )和去甲萬古霉素(demethylvancomycin)屬多肽類化合物,化學結構相近,作用相似,后者略強,僅對革蘭陽性菌有強大殺菌作用。抗菌機制為阻礙細菌細胞壁合成。細菌對本品不產生耐藥性,且與其他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口服不吸收,糞便中濃度高。藥物廣泛分布于各組織,主要經腎排泄。萬古霉素主要用于治療耐青霉素金葡萄菌引起的嚴重感染
        抗菌作用   對多數革蘭陰性桿菌有殺滅作用。多肽類抗生素具有表面活性,含有帶陽電荷的游離氨基,能與革蘭陰性菌細胞膜的磷脂中帶陰電荷的磷酸根結合,使細菌細胞膜面積擴大,通透性增加,細胞內的磷酸鹽、核苷酸等成份外漏,導致細菌死亡。多粘菌素對生長繁殖期和靜止期的細菌都有效,

    不良反應   毒性較大。主要表現在腎臟及神經系統兩方面,其中多粘菌素BE尤為多見,癥狀為蛋白尿、血尿等。大劑量、快速靜脈滴注時,由于神經肌肉的阻滯可導致呼吸抑制。

    四環素類
    四環素類和氯霉素的抗菌譜極廣,包括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和螺旋體,故常稱為廣譜抗生素。
    抗菌機制:四環素類屬快速抑菌劑,在高濃度時也有殺菌作用。其抗菌機制主要為與細菌核蛋白體30S亞單位在A位特異性結合,阻止aa-tRNA在該位置上的聯結,從而阻止肽鏈延伸和細菌蛋白質合成。其次四環素類還可引起細胞膜通透性改變,使胞內的核苷酸和其他重要成分外漏,從而抑制DNA復制。


    四環素類抗生素具有共同的基本母核(氫化駢四苯),僅取代基有所不同。它們是兩性物質,可與堿或酸結合成鹽,在堿性水溶液中易降解,在酸性水溶液中則較穩定,故臨床一般用其鹽酸鹽。



    四環素類可分為天然品與半合成品兩類。天然品有金霉素、土霉素、四環素和去甲金霉素等。 四環素和土霉素較常用。半合成品有多西環素和米諾環素

    1
    米諾環素(minocycline,二甲胺四環素)是長效高效的半合成四環素,其抗菌譜和四環素相近,抗菌作用為四環素類中最強。

    2
    多西環素(doxycycline,強力霉素)是土霉素的脫氧物。

    3
    甲烯土霉素(美他環素,metacyline


    4
    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

    5
    四環素(tetracycline

    6
    土霉素(terramycin;氧四環素,oxytetracycline)。
    大環內脂類
    14環:紅霉素、北里霉素、羅紅霉素、克拉霉素、 麥迪霉素、竹桃霉素、氟紅霉素
    15環:阿奇霉素
    16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米鷗卡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泰樂菌素、替米考星、乙酰麥迪霉素麥迪霉素、 羅他霉素
        抗菌機制   與細菌50S亞基結合,抑制移位酶,阻斷移位反應
    紅霉素(erythromycin 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 吉他霉素(kitasamycin),柱晶白霉素(leucomycin)優點是對大多數耐紅霉素或耐青霉素的金葡菌仍有效 交沙霉素(jossamycin 阿齊霉素(azithromycin)羅紅霉素(roxithromycin麥迪霉素與麥白霉素
       麥迪霉素(medecamycin)由鏈絲菌(S. mycarofaciens)產生,含有麥迪霉素A1A2和少量A3A4等組分。國內生產菌所得產品也為多組分,含較多量的白霉素A6,因而稱為麥白霉素(meleumycin)。它們的抗菌性能與紅霉素相似或稍弱。口服吸收后分布于各組織,以肝、肺、脾、腎較高,膽汁濃度也高。本品主要在體內代謝,僅少量經尿排出,不能透過正常腦膜。
          
    米歐卡霉素(miocamycin)為麥迪霉素的二醋酸酯,口服吸收較麥迪霉素好,血藥濃度高,作用時間長,且味不苦,適合于兒童使用

    特點:
    抗菌譜窄,比青霉素略廣,主要作用于需氧革蘭陽性菌和陰性球菌、厭氧菌, 衣原體和支原體等;
    細菌對本類各藥間有不完全交叉耐藥性;
    在堿性環境中抗菌活性較強,治療尿路感染時常需堿化尿液;
    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
    血藥濃度低,組織中濃度相對較高,痰、皮下組織及膽汁中明顯超過血藥濃度;
    不易透過血腦屏障;
    主要經膽汁排泄,進行肝腸循環;
    毒性低微。   
    11415環大環內酯 類藥物可抑制細菌合成多糖蛋白復合物,提高喹諾酮類藥物時細菌生物被膜(BBF baterial  biofilm)的滲透性和時被下的細菌的殺菌活性。大劑量的哌拉西林和妥布霉素、亞胺培南、環丙沙星,對已形成穩態的BBF有一定療效。尿激酶或蚓激酶與氟羅沙星合用對銅綠假單胞菌BBF的抑制 顯著的協同作用 2)細胞色素P450系統代謝藥----可抑制或影響洛伐他汀、咪達唑侖、芬太尼、卡馬西平和丙戊酸等藥物的代謝 3)不宜與含MgAl的抗酸性藥同時服用 4)能提高茶堿的血藥濃度曾加其毒性 5)能增加抗組胺藥阿司咪唑 、特非那定等的心臟毒性;可增加環孢素的血藥濃度則產生腎毒性 6)因與林可酰胺類、氯霉素及鏈陽性菌素類抗生素的作用機理相近,有拮抗作用,不推薦同時使用 7)本類藥為快速抑菌劑,可干擾β-內酰胺類的作用
    林可胺類
    林可霉素(lincomycin 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clindamycin
    抗菌機制:與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抑制肽酰基轉移酶,使蛋白質肽鏈的延伸受阻

    氯霉素類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hloromycetin ) 甲砜霉素 (thiamphenicol) 氟苯尼考(florfencol)
    抗菌機制:抗菌作用機制是與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抑制肽酰基轉移酶,從而抑制蛋白質合成。

    不良反應:主要不良反應是抑制骨髓造血機能。
    癥狀有二:一為可逆的各類血細胞減少,其中粒細胞首先下降,這一反應與劑量和療程有關。一旦發現,應及時停藥,可以恢復;二是不可逆的再生障礙性貧血,雖然少見,但死亡率高。此反應屬于變態反應與劑量療程無直接關系。可能與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細胞內線粒體中的與細菌相同的70S核蛋白體有關。為了防止造血系統的毒性反應,應避免濫用,應用時應勤查血象,氯霉素也可產生胃腸道反應和二重感染。
    抗菌機制:抗菌作用機制是與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抑制肽酰基轉移酶,從而抑制蛋白質合成。  
    鏈陽性菌素類
    奎奴普丁(鏈陽性菌素B)、達福普丁(鏈陽性菌素A)(AB  3070
    因大環內酯類、林可酰胺類及鏈陽性菌素類抗生素的作用部位相仿,所以耐藥菌對這三類抗生素可發生同時耐藥,稱為MLSmacrolide--lincosamide--streptamins)耐藥。由靶位改變所致 MSL耐藥又分為原必性(cMSL)耐藥及誘導性(iMSL)耐藥。cMSL耐藥菌對141516元環大環內酯類、林可酰胺類抗生素及奎奴普丁均耐藥。  
    磺胺類
    藥理學特點:
    抗菌譜廣,對金葡菌、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球菌,志賀菌屬,大腸桿菌 、原蟲(球蟲、住白細胞原蟲、瘧原蟲和弓形體也有效);
    細菌對各種磺胺藥間有交叉耐藥性;
    磺胺藥中有可供局部應用,腸道不易吸收及口服易吸收者,后者吸收完全血藥濃度高,組織分布廣;
    磺胺嘧啶(SD)、磺胺甲噁唑(SMZ)腦膜通透性好,腦脊液內藥物濃度高;
    主要經肝代謝滅活,形成乙酰化物后溶解度低,易引起血尿,結晶尿及腎臟損害;
    不良反應較多,常見有惡心、嘔吐、皮疹、發熱、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肝臟損害、腎損害等。
    1.
    磺胺藥不能與電解質混合用,否則會降低效果

    2. 使用磺胺藥時,需同時補充維生素類藥物。這是因為磺胺類藥物會抑 制大腸桿菌生長,妨礙維生素K和維生素B1的合成
    3. 磺胺藥不能與含硫藥物配伍,如與維生素B1、蛋氨酸、精氨酸、硫化 物、石膏等合用、因為硫可加重磺胺在血液方面的毒性,尤其 SDSM2等與石膏合用
    4. 使用磺胺時,加入按5141比例加入TMP,效果會更佳
    5. 使用磺胺時,加入等量的碳酸氫鈉,可緩解對腎臟的副作用
    作用機制:
    磺胺藥是抑菌藥,它通過干擾細菌的葉酸代謝而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與人和哺乳動物細胞不同,對磺胺藥敏感的細菌不能直接利用周圍環境中的葉酸,只能利用對氨苯甲酸(PABA)和二氫蝶啶,在細菌體內經二氫葉酸合成酶的催化合成二氫葉酸,再經二氫葉酸還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氫葉酸。四氫葉酸的活化型是一碳單位的傳遞體,在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傳遞作用。磺胺藥的結構和PABA相似,因而可與PABA競爭二氫葉酸合成酶,障礙二氫葉酸的合成,從而影響核酸的生成,抑制細菌生長繁殖。

    氨苯磺胺(Sulfaniamide
       
    SN

    磺胺嘧啶(Sulfadiazine
       
    SD

    磺胺噻唑( Sulfathiazole
      
    ST

    磺胺二甲嘧啶( Sulfadimidine Sulfadiazine
      
    SM2

    磺胺甲噁唑(新諾明,新明磺, Sulfamethoxazole
      
    SMZ

    磺胺對甲氧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消炎磺,Sulfamethoxydiazine

    SMD

    磺胺間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制菌磺,Sulfaonomethoxine  
       
    SMM; DS-36

    磺胺地索辛(磺胺-26-二甲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
      
    SDM

    磺胺多辛(磺胺-56-二甲氧嘧啶,周效磺胺,sulfadoxine sulfadimoxine
    SDM’

    磺胺喹噁啉(Sulfaquinoxaline
       
      SQ

    磺胺氯吡嗪(sulfachlorpyrazine

        分類:用于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藥 口服易吸收的磺胺藥,可用于治療全身感染,根據血漿t1/2長短將藥物分為三類:短效類(<10小時=、中效類(1024小時)和長效類(24小時)。短效和中效磺胺藥抗菌力強,血中或其他體液中濃度高,臨床最為常用;長效磺胺藥抗菌力弱,血藥濃度低,且過敏反應多見,
    腸道易吸收磺胺藥:

    磺胺異噁唑(sulfafurazolesulfisoxazoleSIZ)又名菌得清,是短效磺胺藥, 乙酰化率較低。尿中濃度最高,在尿中不易析出結晶,適于治療尿路感染。
        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中效磺胺藥,口服易吸收。抗菌力強,血漿蛋白結合率最低約25%,易透過血腦屏障,是治療頭部感染的首選藥物,也適用于治療尿路感染。但在尿中易析出結晶,需注意對腎的損害。
        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inominSMZ)又名新諾明,是中效磺胺藥, 蛋白結合率較高,腦脊液濃度不及SD,尿中濃度雖低于SIZ但與SD接近,故也適用于治療尿路感染。在酸性尿液中可析出結晶而損害腎,需注意堿化尿液。
        磺胺甲氧嘧啶(sulfamethoxydiazine,SMD)是長效磺胺藥。抗菌力較弱。在體內維持時間較長,可每日服藥一次。乙酰化率低,尿中溶解度高,不易析出結晶。
        磺胺多辛(sulfadoxine,SDM′)又名周效磺胺;是長效磺胺藥。在體內維持時間最長。抗菌力較弱,適于輕癥感染及預防鏈球菌感染,對瘧疾等也有效。
    腸道難吸收磺胺藥:
    柳氮磺胺吡啶(水楊酰偶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licylazosulfapyridine)口服吸收較少,對結締組織有特殊的親和力并從腸壁結締組織中釋放出磺胺吡啶而起抗菌、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適于治療非特異性結腸炎,長期服用可防止發作。   SASP

    磺胺瞇(Sulfamidinesulfaguanidine
       SM; SG

    酞磺胺噻唑(酞酰磺胺噻唑,phthalylsulfathiazoleSulfathalidine
      PST

    酞磺醋胺(phthalylsulfacetamide
      PSA

    琥珀酰磺胺噻唑(琥磺胺噻唑,琥磺噻唑,SulfasuxlidineSuccinylsulfathiazole  SST

    外用:
    磺胺嘧啶銀(sulfadiazine silverSD-Ag)能發揮SD及硝酸銀兩者的抗菌作用,抗菌譜廣,對綠膿桿菌抑制作用強大,尚有收斂作用,能促進創面的愈合.

    磺胺米隆(sulfamylon,  SML)又名甲磺滅膿,是對位氨甲基磺胺藥物,因此其抗菌作用不受膿液和壞死組織的影響。對綠膿桿菌、金葡菌及破傷風桿菌有效。能迅速滲入創面及焦痂中,并能促進創面上皮生長愈合及提高植皮成活率。適用于燒傷和大面積創傷后感染。


    磺胺醋酰(sulfacetamide,  SA-Na)其鈉鹽水溶液(15%30%)接近中性,局部應用幾乎無刺激性,穿透力強。用于治療沙眼,結膜炎和角膜炎等。
    抗寄生蟲藥
    磺胺間甲氧嘧啶(sufamonomethoxine   磺胺氯丙嗪(sulfachlorphyrazine ESb3   磺胺喹惡啉(sulfaquinoxaline
    磺胺增效劑:磺胺增效劑抗菌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二氫葉酸還原酶,使二氫葉酸不能還原成氫葉酸,阻止細菌核酸的合成。因此,它與磺胺藥合用,可使細菌的葉酸代謝遭到雙重阻斷,增強磺胺藥的抗菌作用達數倍至數十倍,甚至出現殺菌作用,而且可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對磺胺藥已耐藥的菌株也可被抑制。TMP還可增強多種抗生素(如四環素、慶大霉素等)的抗菌作用。 三甲氧芐氨嘧啶(trimethoprim TMP 二甲氧芐氨嘧啶(diaveridine     DVD 二甲氧芐啶(奧美普林   OPM 阿地普林(ADP 巴喹普林(BQP 特點: 1)磺胺增效劑與β-內酰胺類12 2)磺胺增效劑磺胺類15 3TMP+SMZ+多粘菌素   可增加對G+  (如變形桿菌)的抗菌活性 4TMP+甲砜霉素
    喹諾酮類
    第一代  1962  萘啶酸(G-) Lesher US第二代 1972 吡哌酸/惡喹酸/塞喹酸(G-)第三代1977 氟喹諾酮(諾氟殺星) Japan環丙沙星 Bayer 1987 恩諾沙星 Bayer
    1990
    單諾沙星(DANOFLOXACIN) Pfizer
    1992
    培諾沙星(Benofloxacin) 武田
    1994
    奧比沙星(Orbifloxacin) 大日本制藥
    1995
    二氟沙星(Difloxacin) 雅培
    1995
    沙拉沙星(Sarafloxacin) 雅培
    1995
    麻保沙星(Marbofloxacin) Roche普馬沙星(Permafloxacin) Up&John

    抗菌作用機制:
    喹諾酮類通過抑制DNA螺旋酶作用,阻礙DNA合成而導致細菌死亡。 細菌在合成DNA過程中,DNA螺旋酶的A亞單位將染色體DNA正超螺旋的一條單鏈(后鏈)切開,接著B亞單位使DNA的前鏈后移,A亞單位再將切口封住,形成了負超螺旋。根據實驗研究,氟喹諾酮類藥并不是直接與DNA螺旋酶結合,而是與DNA雙鏈中非配對堿基結合,抑制DNA抑螺旋酶的A亞單位,使DNA超螺旋結構不能封口,這樣DNA單鏈暴露,導致mRNA與蛋白合成失控,最后細菌死亡。
    本類藥體外對DNA螺旋酶的半抑制濃度(IC50)與其對細菌的MIC呈一定的平行關系。哺乳動物的細胞內也含有生物活性與細菌DNA螺旋酶相似的酶,稱為拓樸異構酶topoisomerase Ⅱ)。氟喹諾酮類藥對人體細胞拓樸異構酶影響較小 。從該表可見氧氟沙星與環丙沙星對動物細胞內拓樸異構酶的作用明顯比依諾沙星與萘啶酸小,IC50很高,選擇指數很大。這可能是氧氟沙星與環丙沙星不良反應較少的原因。
    特性
    抗菌譜廣,尤其對革蘭陰性桿菌包括綠膿桿菌在內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對金葡菌及產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種對結核桿菌,支原體,衣原體及厭氧菌也有作用;
    細菌對本類藥與其他抗菌藥物間無交叉耐藥性;
    口服吸收良好;體內分布廣,組織體液濃度高,可達有效抑菌或殺菌水平;血漿半衰期相對較長,血漿蛋白結合率低 ,多數經尿排泄,尿中濃度高;
    適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及革蘭陰性桿菌所致各種感染,骨、關節、皮膚軟組織感染;
    不良反應少  
    吡哌酸(pipemidic acidPPA

    諾氟沙星(norfloxacin    氧氟沙星(ofloxacin

    依諾沙星(enoxacin      培氟沙星(pefloxacin

    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氟羅沙星(fleroxacin

    恩諾沙星(enrofloxacin
    二氟沙星 Difloxacin     沙拉沙星 sarafloxacin
    達氟沙星(單諾沙星 danofloxain

    馬波沙星

    丙磺舒(probenecid)又名羧苯磺胺(benemid,口服吸收完全,血漿蛋白結合率85%95%;大部分通過腎近曲小管主動分泌而排泄,因脂溶性大,易被再吸收,故排泄較慢。本藥競爭性抑制腎小管對有機酸的轉運,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可用于治療慢性痛風。因無鎮痛及消炎作用,故不適用于急性痛風。
    動物專用喹諾酮類藥物
    1  恩諾沙星(enrofloxacin
    治療禽類、小動物、豬、牛腸道、呼吸、泌尿、皮膚感染
    2 達諾沙星(Danofloxaoin)治豬、牛、雞的呼吸系統感染
    3)二氟沙星(Difloxacin 治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和巴氏桿菌性肺炎
    4)沙拉沙星(sarafloxacin)控制禽類大腸桿菌病
    5 奧比沙星(orbifloxacin  (伴侶動物)治牛、豬等家禽細菌性疾病及支原體性肺炎、貓狗皮膚及尿路感染
    6)麻保沙星(Matbofkoxacin   (伴侶動物)
    治狗深部及淺表膿腫病及尿路感染。貓的皮膚及軟組織感染

    7)倍諾沙星(Benofloxacin)治療禽病及家畜細菌及支原體性疾病
    8 賓氟沙星(Binfloxacin)依巴沙星(Zbafloxacin)   抗菌飼料添加劑  
    1RNA合成抑制藥:利福平和蛋白質合成抑制藥:氯霉素類可使喹諾酮類藥物的抗菌作用降低 2)不宜與抗膽堿藥、H2受體阻斷劑(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堿性藥、抗酸劑等聯合應用,因后者能使喹諾酮類的生物利用度降低 3)不宜與含金屬陽離子(Mg2+Ca2+Al3+ Zn2+ Fe3+)的藥物或飼料添加劑同時內服,由于4--3--羧基基團與陽離子螯合可減少吸收,使血藥濃度下降,降低療效 4)能抑制茶堿和咖啡因的代謝,可使荼堿和咖啡因的血藥濃度升高 5)丙磺舒能通過阻斷腎小管分泌硬延遲主要經腎臟排泄的喹諾酮類藥的消除 6)與氨基糖苷類、β-內酰胺類、硫酸粘桿菌素類、甲硝唑、TMP等合用可增強療效

    喹噁啉類
    卡巴多司(卡巴氧carbadox
    乙酰甲喹(maquindox
    喹乙醇(olaquindox
    抑制DNA的合成
    廣譜:對陰性作用強于陽性,對豬痢疾密螺旋體作用尤為突出。對大腸桿菌、巴氏桿菌和沙門氏桿菌有作用。

    硝基呋喃類
    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又名呋喃坦啶(furadantin),
    呋喃唑酮(furazolidone)又名痢特靈
    呋喃西林(furacillin

    呋嗎唑酮(呋喃它酮 furaltadon
    呋喃丙胺    抗血吸蟲

    可能是抑制乙酰輔酶A而干擾細菌糖代謝的早期階段。它們進入細菌后。能代替細胞色素C,接受還原型黃素酶傳遞的電子,從而使生物氧化過程受到破壞。對其它動物的毒性亦可能與此有關。
    硝基咪唑類
    本品的硝基在無氧的環境中還原成氨基而顯示抗厭氧菌或兼性厭氧菌無效。
    對大多數專性厭氧菌具有較強的作用。還有抗滴蟲和阿米巴原蟲的作用。
    甲硝唑(metronidazole)滅滴靈
    地美哨唑(dimetridazole
    抗真菌藥  
    1  灰黃霉素(griseofulvin)為抗淺表真菌抗生素。其化學結構類似鳥嘌呤,故能競爭性抑制鳥嘌呤進入DNA分子中,從而干擾真菌核酸合成,抑制其生長。口服易吸收
    2  多烯類抗深部真菌藥
         兩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是。國產廬山霉素與本藥是同一物質。選擇性地與真菌細胞膜的麥角固醇相結合形成孔道,從而增加膜的通透性,導致細胞內重要物質外漏而致死。細菌的細胞膜不含固醇類物質,故本品對細菌無效。
          制霉菌素(nystatin
    3   
    咪唑類(imidazoles)抗真菌藥,抗菌作用與兩性霉素相似,它能選擇性抑制真菌細胞色素P-450依賴性的14-α-去甲基酶,使14-α-甲基固醇蓄積,細胞膜麥角固醇不能合成,使細胞膜通透性改變,導致胞內重要物質丟失而使真菌死亡。

    克霉唑(clotrimazole)和咪康唑(miconazole)口服吸收差
    酮康唑(ketoconazole)和氟康唑(fluconazole)口服易吸收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flurocytosine 本品為抑菌劑,高濃度時具有殺菌作用,作用機制為藥物通過真菌細胞的滲透系統進入細胞內,轉換為氟尿嘧啶,替代尿嘧啶進入真菌的DNA中,從而阻斷核酸合成。本品口服吸收良好 可透過血腦屏障。
    抗結核病藥及抗麻風病藥  
    抗結核藥(antituberculous drugs)中療效高、不良反應少、患者較易接受的如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鏈霉素等,列為一線藥。其余為二線藥,如對氨基水楊酸、丙硫異煙胺、卡那霉素等,抗菌作用弱,毒性較大,僅用于細菌對一線藥耐藥時。
    異煙肼(isoniazid,INH)又名雷米封(rimifon)。抑制分枝菌酸(mycolic acid)的合成,使細菌喪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此酸是結核桿菌細胞所特有的重要成分,因此異煙肼對其他細菌無作用。

    利福平(rifampicin)又名甲哌力復霉素(rifampin),簡稱RFP,是人工半合成的力復霉素類衍生物,為磚紅色結晶性粉末。具有高效低毒、口服方便等優點。利福平有廣譜抗菌作用,對結核桿菌、麻風桿菌和革蘭陽性球菌特別是耐藥性金葡菌都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對革蘭陰性菌、某些病毒和沙眼衣原體也有抑制作用。 與異煙肼、乙胺丁醇等合用有協同作用,并能延緩耐藥性的產生。利福平的抗菌機制是特異性地抑制細菌依賴于DNARNA多聚酶,阻礙mRNA合成,對動物細胞的RNA多聚酶則無影響。  

    利福噴汀(rifapentine)和利福定(rifandine)均為利福霉素衍生物。
    乙胺丁醇(ethambutol 抗菌機制可能是與二價金屬離子如Mg2+結合,干擾菌體RNA的合成。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經肝代謝為吡嗪酸 ,酸性環境中抗菌作用增強,故能在細胞內有效殺滅結核桿菌。
    對氨水楊酸 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S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分為濃度、時間及介于兩者依賴三類。
    抗生素后效應與藥物濃度及時間依賴的關系。
    時間與濃度依賴的依據——抗生素后效應。(PAE
    抗菌藥物經驗治療的自我要求:
                針對可能的致病病原菌
                
    選用合適的抗菌藥物

                采用正確的劑量、恰當的療程
                達到消滅病原菌和控制感染的目的
                同時給予支持治療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
                防止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1  經驗治療 是十分重要的
    經驗治療是可貴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我們治療中的80%是經驗性的

                在病原學不斷變遷的今天我們不忽視病原學診斷
                   全自動血培養儀細菌陽性報警時間在48h
                   2250份標本中出現陽性報警111株,G+桿菌需90.72h,葡萄菌需50.6h,其它細菌P95均在48h
                    一旦細菌病原明確即應進行病原治療,這是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最好依據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jieming + 1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09-4-29 12:30:30 | 只看該作者
    謝過樓主無私奉獻!給大家降低“成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表于 2009-5-4 17:10:46 | 只看該作者
    看的眼花了,
    到時字也搞大一點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23:57,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鲁山县| 桐城市| 元阳县| 石楼县| 合阳县| 吉安县| 富锦市| 晴隆县| 建湖县| 蒲城县| 乌恰县| 西青区| 延津县| 电白县| 安化县| 宁都县| 天长市| 河间市| 张北县| 平塘县| 东台市| 平塘县| 三门县| 八宿县| 泰兴市| 靖安县| 兴义市| 北川| 中超| 葵青区| 门源| 九寨沟县| 建昌县| 东丽区| 皮山县| 石棉县| 长泰县| 资中县| 曲沃县| 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