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9855|回復: 1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實驗動物學講義(轉載)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7-3-10 21:29: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一章    緒論

    實驗動物學是研究實驗動物培育與應用的科學,是以生物學、畜牧獸醫學、醫學、環境學等諸多學科的科研成果為基礎,綜合發展形成的一門覆蓋面極廣的獨立學科。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命科學研究的飛速發展,實驗動物學的研究內容也不斷豐富和發展,并日趨完善。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高科技將成為這一時代的研究熱點、競爭焦點和新的知識經濟增長點。作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條件,實驗動物科學將對整個生命科學各個領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加速發展實驗動物科學是關系到我國新技術革命的大事,也是我國科學事業發展的長遠目標之一。

    第一節   實驗動物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疇
    一、實驗動物
        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由原國家科委發布的《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第二條給出的實驗動物(laboratory animal)定義是:經人工飼育,對其攜帶微生物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來源清楚的,用于科研、教學、生產、檢定以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國家科學技術部于2000年組織專家,開展對《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修訂補充。其中,將實驗動物定義為:經人工培育、遺傳背景清楚、對其質量實行控制、用于科學試驗及產品生產的動物。
    盡管對實驗動物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但大家共識的是,實驗動物必須與實驗用動物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一般說來,凡是以研究、實驗、教育、藥品生產等為目的而使用的動物,統稱為實驗用動物(animal for research),包括實驗動物、野生動物、經濟動物、觀賞動物等等。而實驗動物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僅僅是實驗用動物中的一個特殊群體。
    根據科學研究的要求,作為實驗和生產材料的動物應具有以下要素:
         1.遺傳背景清楚
    不同遺傳背景的實驗動物對同一實驗處理的反應性是不一樣的,直接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因此從這一點上講,實驗動物必須是經過人工培育,遺傳背景明確的動物。根據遺傳特點的不同,實驗動物分為近交系(inbred strain)、封閉群(closed colony)和雜交群(hybrid colony)。
         2.健康狀態實施控制
    實驗動物生產的正常進行和動物實驗結果的可靠性與其健康狀態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在實驗動物繁育和使用過程中,必須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實施監控。根據對微生物和寄生蟲的控制程度,我國將實驗動物劃分為四個等級:普通動物(conventional animal);清潔動物(clean animal);無特定病原體動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無菌動物(germ free animal, GF),其中包括悉生動物(gnotobiotes  animal, GN)。
        3.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人工培育而成的動物
        實驗動物是在達到一定要求的環境中,經過科學培育和繁殖的動物,是多學科研究的成果和科技含量高的生物技術產品。利用轉基因技術,使特定基因在實驗動物中得以表達,而制造的轉基因動物為醫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及畜牧獸醫學等眾多學科提供了豐富的動物模型資源。
        4.應用范圍明確
        實驗動物是用于科學研究、教學、生產、檢定以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其應用領域包括醫學、藥學、產品質量檢驗、環保、國防乃至實驗動物科學本身等等。特別是在人類生命現象的研究方面,實驗動物扮演著人類替身的角色,是“活的精密儀器”,最終為科學發展、人類生存和健康服務。與經濟動物、野生動物和觀賞動物有著明顯的區別。見表1。
    表1     各類動物的區別
    動物 人工培育 繁殖 遺傳背景 物種來源 微生物
    寄生蟲 用途
    實驗動物
    野生動物
    經濟動物
    觀賞動物 嚴格
    未經
    一定程度
    一定程度 人工
    自然
    人工
    人工 明確
    不明確
    一般
    一般 明確
    不明確
    一般
    一般 人工控制
    自然選擇
    一般
    一般 科學實驗
    生態保護
    發展經濟
    觀賞

    實驗動物的分類不同于普通動物學的物種分類,如前所述,主要根據其遺傳與微生物控制方式及生物學特性,形成實驗動物特有的分類概念。有關實驗動物分類請詳見第二章和第五章。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7-3-10 21:30:40 | 只看該作者
    二、實驗動物學
    實驗動物學(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以實驗動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將培育的實驗動物應用于生命科學等研究領域的一門綜合性基礎學科。概括地講,實驗動物學包括了實驗動物繁育和實驗動物應用兩部分內容。前者主要圍繞著實驗動物種質培育和保存、生物學特性、生活環境、飼養繁殖與管理、質量監測、疾病診斷和防治、野生動物的實驗動物化等開展有關研究,最終達到實驗動物質量標準化的要求。后者主要以各學科的研究目的為目標,研究實驗動物的選擇、動物實驗的設計、試驗方法與技術、動物模型、影響動物實驗結果各因素的控制以及在試驗中實驗動物反應的觀察和結果外延分析等,以保證科研教學活動中動物實驗的質量。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根據實驗動物工作的特點,努力實現實驗動物的商品化和生產的產業化、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動物實驗服務的社會化,以及把人在科技活動中與動物之間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的動物實驗倫理學和實驗動物福利等,也是實驗動物學的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和研究內容。
    三、實驗動物學的研究范疇
    作為科技基礎條件之一的實驗動物,其研究內容和研究手段隨科技的發展要求和對實驗動物科學自身認識的加深而不斷豐富和完善。反之,科技活動的不斷深入,研究領域的拓展與交叉,以及科技活動認識的不斷提升,也為實驗動物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要求實驗動物與之相適應。因此,實驗動物學的研究領域也處于動態變化和不斷擴展之中。
    當前,轉基因小鼠已成為現代實驗動物科學的研究熱點之一。隨著科學的發展,研究熱點會不斷的發生變化,但實驗動物的研究實質和大方向不會改變。
    1.實驗動物生物學
        實驗動物生物學研究是實驗動物學的基本內容,了解和掌握實驗動物生物學特性是實驗動物應用的前提和基礎。不同種類的實驗動物其生物學特性各不相同,這也是實驗動物應用廣泛的重要內在因素。由于生物學特性的差異,不同種動物或同一種動物不同品系之間對同一實驗處理可以產生不同的生物學效應,因此,對生物學的研究至關重要。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一般生活特性、解剖學特點、生理學特點、正常生理生化指標等。
    2.實驗動物環境生態學
        環境是實驗動物賴以生存的一切外在客觀條件,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因素。實驗動物生態學是研究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實驗動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由于實驗動物是在人工控制的環境中生存的,因此,在人們為實驗動物營造的各類環境與實驗動物自身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理化因素(溫度、濕度、噪聲、換氣次數、風速、壓力梯度、光照強度、氨濃度等);生物因素(微生物、寄生蟲、動物密度等);營養因素(飼料、飲水等)。
    3.實驗動物遺傳學
        利用遺傳調控原理,按照人類的意愿和科學研究的需要,控制實驗動物的遺傳特性,培育新的動物品系和各種動物模型,以此闡明動物的外在表現與遺傳特性之間的關系。根據遺傳學原理和利用相關技術,開展實驗動物遺傳監測和特性確定也屬于實驗動物遺傳學的研究范疇。
    4.實驗動物營養學
        營養是滿足實驗動物正常生長和繁殖的基本需求。實驗動物對營養的需求,因動物種類、品系、年齡、性別以及生長發育、妊娠、泌乳等生理狀態的不同而有較大差別。因此,根據實驗動物的特點,研究其對營養的需求,制定科學的營養標準,從而研制不同飼料配方和各種不同的飼料是實驗動物營養學的主要任務。
    5.實驗動物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
        研究不同微生物和寄生蟲對實驗動物健康的危害性,制定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采用敏感、特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開展定期的健康檢查,對實驗動物質量作出評價,作為一項重要措施指導實驗動物的生產與管理。
    6.實驗動物醫學
        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建立有效的疾病控制和防治體系,利用先進的實驗手段,開展疾病診斷和治療。
    7.比較醫學
        研究實驗動物與人類的基本生命現象,特別對各種人類疾病進行類比研究,建立各種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研究人類相應疾病,了解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以期找到治療人類疾病的有效藥物和治療措施。
    8.動物實驗技術
        動物實驗技術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動物實施各項操作,如何排除一切干擾因素,得到可靠、科學的實驗結果。其中包括實驗技術、實驗方法、實驗設備、各項實驗操作規程等。
    9.動物實驗倫理學
    動物實驗倫理學,是在保證動物實驗結果科學、可靠的前提下,針對人的活動對動物所產生的影響,從倫理方面提出保護動物的必要性。它是人類對待實驗動物所持有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的理論體系,它所關注的是人對與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實驗動物抱什么態度的問題。因此,它作為實驗動物學、動物實驗科學和倫理學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我們所常說的傳統倫理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傳統倫理學在動物實驗和實驗動物繁育中的具體體現。
    10.動物實驗替代方法學
    在滿足人類科技活動最終目的的基礎上,應用無知覺材料替代有知覺的脊椎動物進行實驗;通過科學的設計,減少實驗中的動物數量;在必須使用動物時,如何優化實驗程序,以降低對實驗動物造成的不良影響,這是動物實驗替代方法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替代、減少和優化是彼此獨立而又相互聯系,實驗技術的優化、替代方法的采用客觀上都減少了動物使用量,達到了減少的目的。反之,減少動物使用量的要求促進了實驗技術的改良,也促進了替代方法的研究進程。
    11.實驗動物福利
    提出實驗動物的福利問題,實際是在生產和使用中對實驗動物的一種保護,強調的是對各種不良因素的有效控制和條件改善,而不是那種不宰不殺的極端“動物保護”。
    在兼顧科學問題探索和在可能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滿足動物維持生命、維持健康和提高舒適程度的需求兩個方面,研究動物生活環境條件、動物 “內心感受”、人道的實驗技術等是科學的實驗動物福利的主要研究內容。
    為動物提供維持生命延續的營養和生存條件,利用現代醫學手段和其他措施保證動物健康,是實驗動物學一直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如何改善和提高動物生活的舒適程度,則受到忽視。實驗動物福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強調后者的作用,視野是全方位的。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07-3-10 21:31:10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節  國內外實驗動物科學發展概況
    一、實驗動物科學發展簡史
    實驗動物學科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始于生物醫學的發展,生物醫學等領域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實驗動物學科發展的基礎。1909年美國Jackson實驗室第一任所長Little教授在研究小鼠毛色基因時首次采用近交方法,培育出DBA純系小鼠。1943年美國圣母大學Lobund 實驗室J.A.Reynier博士研制成功第一臺金屬隔離器,并培育出無菌大鼠。1962-1969年間英國Grist醫師發現并培育出裸鼠,其后科學家進一步確定裸鼠無胸腺,缺少T細胞。免疫缺陷動物的問世,為腫瘤學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動物模型。近年來,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不斷推出新動物模型。1982年Palmiter等報道,將大鼠生長激素基因導入小鼠受精卵中,成功創造出的“超級小鼠”,即第一例轉基因小鼠的問世,開辟了實驗動物新**。至今,美國Jackson實驗室采用轉基因技術建立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有610余種,國際上公認的近交系小鼠已有300多個品系,大鼠100多個品系。20世紀50年代,世界發達國家,先后成立實驗動物學會、協會及實驗動物管理機構,并制定法律、法規,大大推動了實驗動物學科的發展。
    我國實驗動物工作始于20世紀初.1918年北平中央防疫處開始飼養繁殖小鼠,其后,陸續有學者從國外引進一些品種品系動物,但僅限于幾個大城市的少數科研單位。50年代,為控制和消滅傳染病的流行,北京、上海、長春、武漢、成都和蘭州建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并建立了規模較大的實驗動物生產車間。1956年天津醫學院李漪教授培育出津白1低癌系白化小鼠,這是國內第一例近交系小鼠。隨后,津白2高癌系小鼠、615小鼠相繼問世。從80年代開始,我國實驗動物工作有了飛速的發展。1987年成立了“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編輯出版實驗動物學專業雜志,不斷加強與國外的技術合作與學術交流。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科委發布了《實驗動物管理條例》。1996年10月,《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經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成為我國第一部有關實驗動物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規。1998年國家科技部建立了“國家嚙齒類實驗動物種子中心”,向全國供應實驗動物種子。2001年撥款籌建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為我國醫藥研究領域提供重要的實驗動物模型。與此同時,我國老一代科學家鐘品仁教授、孫靖教授,由國外引進裸鼠繁育成功,并建立國內第一座實驗動物屏障設施。目前,僅北京地區的實驗動物屏障設施就有50余座。
    雖然我國實驗動物工作起步較晚,但由于國家的重視和實驗動物科技人員的努力,其發展速度很快,在某些方面已趕上國際先進水平。我國實驗動物科學發展方興未艾,前途光明。
    二、實驗動物福利
    1.動物福利法的起源
      長久以來,動物僅作為人的私有財產或者商品而存在。19世紀初,歐洲的一些社會人士就開始了他們捍衛動物權力的征程。1809年,有人在英國國會提出一項禁止虐待動物的提案,該提案雖然在上院獲得了通過,但在下院被否決。在當時背景下,這樣的提案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在13年后人們關于動物利益的思考已經漸趨成熟。1822年,“人道的迪克”馬丁提出的禁止虐待動物的議案—“馬丁法令”獲得了通過。這是首次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動物的利益,保護動物免受虐待,是動物保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人們對待動物的態度從此開始了微妙的變化。
      現在,動物福利制度已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英國現行的動物保護法是1911年通過的,目前英國正在修改這部法律。除了1911年通過的動物保護法之外,英國還陸續出臺了很多專項法律,比如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園動物保護法、犬的繁殖法案、家畜運輸法案等。自1980年以來,歐盟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先后都進行了動物福利方面的立法。動物福利組織也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起來,WTO的規則中也寫入了動物福利條款。
      2.動物福利的立法宗旨和福利標準
      動物福利的基本出發點是讓動物在康樂的狀態下生存,也就是為了使動物能夠健康、快樂、舒適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行為和給動物提供的相應的外部條件。至于康樂的標準,即動物“心里愉快”的感受狀態,包括無任何疾病,無行為異常,無心理緊張壓抑和痛苦等。動物的狀態可以通過測量評定,可以測量動物受傷或生病的跡象,對疼痛的反應,由于諸如沮喪和壓抑等行為失控而產生的行為及機體功能和組織異常與恐慌對動物的影響。動物福利更加強調保證動物康樂的外部條件。當外界條件無法滿足動物的康樂時,就標志著動物福利的惡化。
      很容易理解,人類對于動物的利用和動物福利是相互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動物福利過高,會給生產者和使用者帶來過分的負擔,造成浪費。動物福利不是片面的一味的保護動物,而是在兼顧對動物利用的同時,考慮動物的福利狀況,并反對使用那些極端的利用手段和方式。動物福利法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利益平衡點而產生的。
      根據各國現有的動物福利法的歷史及淵源的考察,滿足動物的需求是動物福利法的首要原則。動物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維持生命需要,維持健康需要及維持舒適需要。這三個方面決定了動物的生活質量。動物作為一種生命形式,同人類一樣有著基本生存需要和高層次的心理需要。人為地改變或限制動物的這些需要會造成動物的行為和生理方面的異常,影響動物的健康。解除動物痛苦,讓動物在任何條件下享有以下五大自由是動物福利法的基本原則:①享有不受饑渴的自由;②享有生活舒適的自由;③享有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④享有生活無恐懼和悲傷感的自由;⑤享有表達天性的自由。這也是目前國際動物福利一致認同的五大標準。
      3.科學發展呼喚實驗動物福利法
      按照動物的生活方式以及與人類關系的不同,可以將動物分為以下六類:農場動物,實驗動物,伴侶動物,工作動物,娛樂動物和野生動物。完善的動物福利法應根據不同種類動物的具體特質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在此,僅對實驗動物福利法的基本內容作一簡要闡述。
    實驗動物對人類的健康具有重大的貢獻,但是如果漫無科學目的或者反復盲目進行動物實驗,就會給動物的身體造成莫大的痛苦,故應盡可能的減少活體動物實驗,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量,對必須進行的動物實驗要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制,將實驗動物的痛苦減少到最低程度。為實驗動物提供滿足生理需求的各項外部條件;更有必要在符合科學原則的前提下,尋求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法。歐盟的86/609( EEC)法令制定了實驗動物飼養管理和設施條件的最低標準,并要求保證實驗中使用的動物都能夠享受到適宜的居住環境,必要的運動時間,充足的食物飲水以及適合于健康與福利的照料,保證所有實驗動物能享受其機體及“精神”權利。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逐漸取消了小學和中學的動物活體實驗,這是近幾十年來環境倫理觀念和道德進步的結果。
    4.我國實驗動物福利立法的有關問題
    首先應確定實驗動物的法律地位。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動物的法律地位,對于虐待動物的行為才能有法可依,在執行的過程中才能強勁有力地打擊各類違法行為,從而有效地遏制虐待現象的蔓延。我國現行的有關動物保護的法律為數不多,動物保護的范圍也過于狹隘,欠缺了哪一方面都不算完整的動物保護。除《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檢疫法》等幾部單行法外,余者只散見于《森林法》、《漁業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若干零散條文中,沒有一部專門的、完整的動物保護的總括性法律。因而,人們對于如何保護動物,以及保護動物的意義都缺乏整體的清晰印象。對實驗動物來說,明確其法律地位是解決福利問題先決條件。
    其次,要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實驗動物福利法的現實性和可行性,不可能將國外的做法一陳不變地移植到我國的管理工作中。強調實驗動物福利,要以推動科學發展為目的,在符合科學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實驗動物管理法規,或制定與科學發展息息相關的動物實驗法。通過相關法規法律,使我國實驗動物福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三,在《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中,增加了動物福利的章節,從科學的角度,強調動物福利的實施方式。但均為原則性的指導條款,可操作性欠缺。而且條款數量少,難以覆蓋實踐中的各種情況。在條款不具體和不甚明確的情況下,對條文的解釋只有依賴人的主觀裁量了。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可操作性強、符合我國實驗動物工作發展需要和推動科學進步的、并與國際接軌的實驗動物福利法律法規文件。
    另外,具體到實驗動物福利法的實施,在加大普法宣傳力度的同時,應充分注意到科技界的教育和對實際情況的監督兩方面作用。在科技界開展實驗動物福利的科普教育,提高科技人員對動物福利的認識和理解,以便在實際中將對動物福利問題的認識變為自覺行動。在動物福利立法之后,涉及動物福利法的司法工作應由法院實施,但是,由于一般動物福利法的案件程度偏輕,法院對之進行常規法律程序的審理未免小題大作,加之動物福利案件審理要求專業知識較高,故單靠行政機構和法院難以充分保護動物福利。處理動物福利事宜必須依靠專門的組織。因此,在國家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發揮部門、行業、地方和具體單位實驗動物管理機構的作用(或根據需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動物實驗倫理審查委員會),將實驗動物福利的改善和提高與加強實驗動物工作的管理、促進動物實驗的規范化、保證動物實驗結果可靠性和科學性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實驗動物福利問題在科學管理之中得以解決。這是現階段具有我國特色的關注和提高實驗動物福利的有效方式和具體做法。
    地毯
     樓主| 發表于 2007-3-10 21:32:33 | 只看該作者
    三、動物實驗的“3R”原則
    動物實驗替代方法的研究是在科學研究領域,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動物福利,在符合科學目的前提下通過采用更為合理的手段,充分體現動物福利的科學實踐活動。而3R研究的最終目的則是為生命科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更加科學化,試驗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一)動物實驗替代方法(3R)理論的提出
    以動物作為替身接受各種試驗,使人避免因受試驗而可能導致的危害是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生物科學研究領域中實驗動物的使用量猛增,從而引起了社會公眾的極大關注。1954年,動物福利大學聯合會(UFAW,創建于1926年)Charles Hume教授制定了一項有關動物試驗人道主義技術的科學研究計劃。這項計劃由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免疫學家Sir Peter Medawar和英國研究保護協會秘書長Lane-Petter領導,美國動物福利委員會奠基人Christine Stevens提供研究經費,指定英國的動物學家W.M.S.Russell(也是一名心理學家)和微生物學家R.L.Burch承擔這項工作。1959年,他們在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發表了《人道主義實驗技術原理》(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書。在這本書中,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許多卓越的思路和見解。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包括動物實驗和實驗動物的減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與優化(Refinement)的動物實驗替代方法(簡稱3R)理論。可以說他們的研究工作和《人道主義試驗技術原理》這本書的出版,對啟動3R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開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盡管Russell和Burch的書具有獨創性和學術性,但在發表后的一段時期內并沒有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太大的影響。一直到了1969年,Dorothy Hegarty教授創建了醫學試驗中動物替代方法基金會(FRAME),再一次提出了Russell和Burch的觀點,認為3R的系統性研究及合理的應用將極大的豐富研究手段,對科學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并在他們的工作中鼓勵和支持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實施3R原則。1978年,David Smyth 教授出版了“Alternatives to Animal Experiments”一書,用Alternatives義了3R。從此,3R內容受到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高度重視,3R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得到廣泛開展和應用。
    (二)3 R的概念及內涵
    3R是Reduction、Replacement和Refinement的簡稱。
        1.Reduction(減少)是指在科學研究中,使用較少量的動物獲取同樣多的試驗數據或使用一定數量的動物能獲得更多實驗數據的科學方法。
    極端的動物保護組織反對利用動物進行任何實驗。但從社會進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賴于科技發展的層面上講,利用動物開展各項研究以及產品質量檢驗,則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非常有效的措施。對一個實驗來講,用動物越多,則成本就會隨之提高。因此,動物的使用量應是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最小用量。絕不能以節省時間或為了人員的方便以及其他不科學的原因為理由,使用超過能獲取有意義的實驗結果所需要的最少動物數量。要達到這一目的,在實驗前進行周密合理的設計和取得實驗數據后的統計學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能單純為達到減少動物使用數量而采取違反科學原則的做法。
    在減少動物使用量的問題上,對不同的實驗應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如在藥品、食品等產品的法定檢驗中,要減少某一實驗中使用動物的數量,則應采取非常慎重的態度和科學的程序。只有經過反復的驗證并寫入有關規程之后,才可在實際檢測工作中應用。相反,在科研工作中,減少動物的使用量則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科研與法定檢驗很大不同點就在于研究方案的“多樣性”和“可調整性”。不同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千差萬別,為達到其研究特有的目的,研究手段(或研究方案)各不相同。即使要達到同一目標,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路線,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正因為此,使得研究又具有其復雜性。如何在研究工作開始之前,選擇最佳的實驗方案,以達到減少實驗中動物使用量的目的,則是每一位科研人員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2.Replacement(替代)是指使用其它方法而不用動物所進行的試驗或其他研究課題,達到某一試驗目的。或者說是使用沒有知覺的試驗材料代替以往使用神志清醒的活的脊椎動物進行試驗的一種科學方法。
    替代有不同的分類方法:①根據是否使用動物或動物組織,替代方法可分為相對性替代和絕對性替代兩個方面,前者是指采用人道的方法處死動物或使用細胞、組織及器官進行體外試驗研究,或利用低等動物替代高等動物的實驗方法;后者則是在實驗中完全不用動物;②按照替代物的不同,可分為直接替代(如志愿者或人類的組織等)和間接替代(如鱟試劑替代家兔熱原試驗);③根據替代的程度,又可分為部分替代(利用其他替代實驗手段來代替動物實驗中的一部分或某一步驟)和全部替代(用新的替代方法取代原有的動物實驗方法)。
    對于認識和評價某個特定領域的替代方法是否有應用價值,需要認真對待。有些人認為,在生物醫學的許多領域中,應用體外方法不僅能夠獲得與動物實驗所提供的相同的技術資料,而且還能提供最佳的科學途徑以解決某些難題。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動物實驗替代方法完全可以通過學術出版物和研討會等形式進行交流而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替代的方法和技術可作為動物研究的補充,有助于減少使用動物的數量和改進以后的工作,但不可能完全取代整體動物實驗。以毒理學研究和安全性評價實驗中采用的細胞培養方法為例,盡管它具有可用不同類型的細胞(包括人類細胞)和來自特定組織的細胞研究靶器官特性的優點,但它不能像整體動物模型那樣作為完整的生物系統,用于評價不同途徑(如吸入、攝入、皮膚接觸)和長期染毒的后果,以及用來預測某些毒性作用的可逆性等。
    在替代方法使用方面,還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礎研究、醫藥、化學試劑和化妝品的安全檢測、危險環境的檢測、危險物品的檢測等領域之間,畢竟存在著差距,在應用替代方法時應具體考慮。特別是在法定的檢驗工作中,如果非動物實驗要作為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法被采納的話,則需經過嚴格的驗證后被檢驗法規所認可,方可在法定檢驗中使用。
    3.Refinement(優化)是指在符合科學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改進條件,善待動物,提高動物福利;或完善實驗程序和改進實驗技術,避免或減輕給動物造成的與實驗目的無關的疼痛和緊張不安的科學方法。
         優化包括諸多內容,總體說來是一個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過程,包括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兩個方面。研究內容涉及到試驗設計、實驗技術、仁慈終點、人員的培訓、飼養環境及設施、動物運輸、動物自然習性等方面,其中動物實驗程序的優化是一項主要內容。
    由于條件所限,特別是觀念上的差別,動物實驗的優化過程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表現出較大的差別,發達國家相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做得好些,發展的進程也較快。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一個動物實驗設計方案要經過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審批才能得以實施,主要內容必須包括:
    (1)充分闡明實驗的必要性,并證明沒有任何其它方法可以取代該動物實驗。
    (2)充分闡明實驗的合理性,即所用的實驗動物種類、品系、數量、性別、日齡等都是科學合理的。能用小動物進行實驗就不能選用非人靈長類以及犬、貓等動物,用10只動物能完成實驗就不許用11只動物。
    (3)明確實驗過程可能給動物造成的疼痛、痛苦有多大,有些國家制定了疼痛等級的評分標準。
    (4)如果是用非人靈長類動物做實驗,對實驗完成后退役的動物必須有妥善安置措施。如1999年美國在佛羅里達洲的沙漠上建造了一所具有相當舒適度的設施,將十幾年來研究退役上的百只大猩猩放在這里“頤養天年”。
    (三)3 R研究的意義
        1.作為提升突破技術壁壘能力的載體和具體體現“標尺”,在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0年4月歐共體曾宣布,自2000年7月1日,禁止成員國用動物進行化妝品原料和化妝品的安全性檢驗,并要求在化妝品的標簽上注明沒有使用動物進行安全性試驗,否則將不能進入歐洲市場。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和世界各國反應非常強烈的緣故,在同年的6月28日宣布,將日期推至兩年后,即2002年7月1日。2002年11月7日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在布魯塞爾達成協議,決定從2009年起在歐盟范圍內禁止用動物進行化妝品毒性和過敏實驗,也不允許成員國從外國進口和銷售違反上述禁令的化妝品。歐盟的這項決定是為了在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護動物。歐盟希望化妝品公司在2009年以前能夠找到替代檢測方法。如果出現特殊安全需要,歐盟委員會可以允許成員國在經過特殊程序后,在動物身上進行化妝品成分安全性能測試。目前,英國、奧地利和荷蘭已經禁止在動物身上進行化妝品成分測試,但并未禁止進口和銷售此類產品。其中法國和意大利是進行動物實驗最多的歐盟成員國。
         這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雖然執行的時間一再向后推延,但卻再一次表明了歐盟對這個問題上的堅決態度。二是說明在化妝品的安全測試方面,替代方法要(非動物實驗)在化妝品質量檢測中應用,還需走一段較長的道路。
         “技術壁壘”一直是妨礙我國商品出口的障礙之一。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后,它所帶來的影響更為巨大。過去由于我們檢測方法的問題或者檢測方法和國際上的要求不一致的原因,在我國化妝品和藥品出口過程中多數都曾遇到過這種技術壁壘的阻擋,有些很好的產品就是由此原因而無法進入國際市場。從這一點上看,3R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應用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為科學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縱觀3R概念的提出和發展,可以說它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動物保護主義運動、緩和動物保護與動物試驗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沖突的一種需要。另一方面,從3R研究成果的應用來看,確實對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說,3R研究也是科學發展的需要。有許多事例可使我們清楚地了解到3R與生命科學研究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利用攜帶有人脊灰病毒受體的轉基因小鼠(TgPVR),替代猴子做口服活脊灰疫苗的神經毒性試驗(安全性試驗),不僅解決了靈長類動物的來源問題,也使用于疫苗檢定的動物質量得到保證,檢定結果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在生物學和藥學研究中,利用遙測技術測定不同品系高血壓大鼠在正常生活條件下的各種生理指標(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心率等),從而解決了必須對動物進行麻醉和固定,在這種非正常條件下獲取動物各種生理參數的問題,使獲得的數據更加準確。利用親和層析技術對梭狀芽孢桿菌菌苗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毒素和類毒素進行檢測和定量分析,減少了常規方法中動物的使用數量。由此說明,3R的研究不僅可以達到優化試驗程序、通過替代達到降低試驗費用等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對3R的研究,進一步開拓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思路,使研究手段更加完善、科學,最終達到推動科學發展的目的。
        3.開展“3R”研究,從保護動物,或是關注動物福利,這也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在科學技術上的一種體現。
        國外從動物保護發展到關注科研用的實驗動物,在法規上是經歷過一個較長的過程。從科學的角度上看,已有許多例子說明,深入研究人類對待實驗動物所持有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標準與動物實驗的關系,善待動物,關注動物實驗中的動物福利,是有利于科學的發展。為了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國家科技部在目前修訂的《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中增加了動物福利這一章。說明國家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動物福利也將是今后在實驗動物管理當中的重要內容。
    5
     樓主| 發表于 2007-3-10 21:32:59 | 只看該作者
    四、21世紀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新思維、新理念、新發現推動著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不斷涌現,使得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勢態飛速發展。
    (一)實驗動物科學與分子生物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包括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等為開發實驗動物新品種品系創造了條件。國外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令世人驚喜的結果。美國Jackson研究所保存的利用轉基因技術建立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就有610種之多,這些動物模型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目前,國外一些生物技術公司已將轉基因小鼠的研制形成專業化和商品化。
    利用轉基因動物來生產珍貴藥物蛋白,不僅為生物技術藥物的生產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途徑,而且也形成了一個醫藥產業。轉基因動物生物反應器,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1987年,Gordon等首次利用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因子(Tpa)與小鼠乳清蛋白(WAP)啟動子重組基因,培育出37只轉基因小鼠,tPA均能夠表達,其中一只小鼠的乳清蛋白達50μg/ml 。在此之后,動物生物反應器的研究有了飛速發展,并取得驚人的成績。見表2。
    表2    不同動物乳中可表達的多肽類藥物
    多肽藥物種類 小鼠 大鼠 家兔 豬 綿羊 山羊 牛
    HGH √ √ √
    RGH √ √
    PGH √
    BGH √ √
    HGRF √
    OBIG √
    人腎素 √
    HAS √
    人血紅蛋白 √
    人乳鐵蛋白 √ √
    人細胞質素活化劑 √
    HUK √ √
    HTL-2 √ √ √ √
    HAT √ √ √ √ √ √
    人重組蛋白C √ √ √ √
    TPA √ √ √ √ √ √
    大鼠β-硌蛋白 √
    牛和大鼠乳白蛋白 √ √
    人胰島素 √ √
    凝血因子Ⅶ √ √
    凝血因子Ⅸ √ √ √
    凝血因子Ⅷ(rFⅧ) √
    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 √
    血栓調節蛋白(Rtm) √
    *選自轉基因動物與醫藥產業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轉基因動物不僅生產醫藥產品,還可以生產其他有價值的產品。如加拿大蒙特爾公司將蜘蛛絲蛋白基因構建的轉基因山羊可用來生產生物鋼(Biosteel),它比任何人造材料都要強、重量輕、為生物降解;可用它制作防彈衣、人造韌帶和肌腱以及美容術、手術膠、航天纜索等等。有理由相信,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將成為21世紀最具有高額利潤的生物醫藥新的生產模式和新型產業。     
    器官移植是當今世界醫學領域所關注的重要課題。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構建攜帶人類基因的轉基因豬,有可能克服器官移植的排異問題,為人類的器官移植提供新的材料來源。我國是養豬大國,從60年代初開始,我國一些學者就開始了對小型豬資源的調查和實驗動物化的研究。其主要品系和資源有西雙版納小耳豬近交系、五指山小型豬近交系、廣西巴馬小型豬、貴州小型香豬、甘肅蕨麻小型豬、藏豬等。有些品系的近交系數已達到98.3%,而且建立了分子生物學的檢測技術。小型轉基因豬將成為比較醫學和人類異種器官移植研究的熱點。
    歷經十年的艱辛,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于2000年6月26日面世。該草圖破譯了人體97%的遺傳基因MM,完成了85%基因的堿基對測序,標志著人類徹底解讀自身“生命天書”走完了第一步。科學家指出,很少有人類疾病是由一種單一基因作用而引起的,而是多基因的協同表達、功能上相互作用的結果。要從基因組的破譯轉向功能基因組的分析,就是要將目前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從基因分子水平的分析轉向對整體模型動物的分析,了解不同基因組在整體動物中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表現型或疾病。因此,功能基因組實驗動物模型將成為21世紀實驗動物科學的“核心模型”。這些模型將為實驗研究,特別是那些無法在人體上完成的實驗提供了強有力的替代物。
    (二)實驗動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動物種質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實驗動物化一直是實驗動物學科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我國科學家通過的不懈努力,一些動物資源的實驗動物化已為醫學生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我國特有的動物資源鼠兔、黑線倉鼠、東方田鼠、小型豬、水生動物等的開發利用。為肝炎、心血管病、血吸蟲病、異種器官移植等人類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廣泛而又豐富的實驗材料和研究手段,引起國外相關領域的關注。充分利用我國動物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開展動物資源的開發及其實驗動物化,不僅有利于提高我國實驗動物學科在國際上的地位,同時也可有效的推動我國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為醫學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基礎和支撐條件。
    (三)3R科學研究
        3R研究在國外已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作為實驗科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前沿學科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并在眾多研究領域和產品質量法定檢驗工作中廣泛應用。
    通過3R的研究,不僅進一步豐富了科學研究手段,而且開拓了人們的科研思路,解決了采用常規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對我國生命科學研究來講,3R還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差距。我國在此方面如再不開展相關研究的話,不僅在實驗動物學科上更落后,而且在政治上,在動物保護、實驗動物福利和動物實驗倫理等方面造成被動,尤其是在國家經濟發展上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了解和掌握3R的理論和知識,并在具有一定基礎和需求的研究領域,針對那些因各方面因素導致動物試驗結果不穩定、但在國外已有成熟替代方法的研究領域,盡快啟動并廣泛開展3R研究勢在必行。
    (四)實驗動物工作管理體系的完善
    實驗動物管理的核心是質量管理,應把加強實驗動物質量管理作為整個實驗動物管理的切入點。加強實驗動物質量管理,應作好三方面的工作:制定與國際接軌、符合國情的實驗動物質量國家標準,并在管理工作中嚴格執行;建立實驗動物質量監測體系;實行實驗動物生產和使用許可證制度。國家標準是我們對實驗動物進行依法科學管理的依據,許可證制度是進行實驗動物依法管理的主要措施,而質量監測體系則是國家標準能夠得以落實、許可證制度得以實施的條件保證和關鍵環節。
    另外,實驗動物的標準化工作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國家相關標準的制定、生產條件和生產規范的標準化、動物質量監測體系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相關條件(飼料、墊料、籠器具等)的標準化。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要努力提高我國實驗動物標準化工作的整體水平。
    (五)培養中國實驗動物市場
        實驗動物科學既有學科本身的發展規律,又因其服務于其他學科,因而決定了其具有商品化、社會化、產業化的前景。
    一些發達國家的實驗動物生產在市場經濟制約下,實驗動物是作為科技含量較高的生物技術產品進入市場并形成實驗動物產業,同時還包括相關產品如飼料、墊料、籠器具、儀器設備及工程設施的商品化、社會化和產業化。
        我國的實驗動物學科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存在著“小而全”、“大而全”、“利用效率低”等弊端。為此,中國應大力發展實驗動物產業,培育規范我國實驗動物市場,推動我國實驗動物的商品化和社會化。同時,實現實驗動物產供銷的網絡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產業化也是增強實驗動物學科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6
     樓主| 發表于 2007-3-10 21:34:04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節  國內外實驗動物管理法規簡介

    立法是帶有某種強制性的管理措施,同時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目前世界各國均頒布有不同形式的法律條文約束、保護、管理實驗動物的繁育、生產與使用。
    一、國外主要管理機構與法規
    (一)主要管理機構
         1.國際實驗動物科學協會(ICLAS)
    195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醫學組織聯合會(CIOMS)、國際生物學協會(IUBS)共同發起成立了實驗動物國際委員會(ICLA)。1961年,ICLA的活動得到WHO的合作,并于1979年更名為國際實驗動物科學協會(ICLAS)。
    ICLAS的組成包括國家會員、團體會員、科學家會員、學會會員和榮譽會員。ICLAS的決議由常務理事會和管理委員會做出。常務理事會四年一屆,管理委員會由常務理事會從國家會員、團體會員和科學家會員中選出并對其負責,每年召開一次工作會議。
    在國際上,ICLAS提出了微生物學、寄生蟲學、遺傳質量控制的參考標準,并先后在日本、韓國、泰國、西班牙和巴西設立了遺傳、微生物檢測中心,并依據有關標準開展檢測工作。
    1988年我國加入ICLAS,現有國家會員和科學家會員各一名,并在第十二屆理事會擔任常務理事。
         2.美國
         國際實驗動物管理評估及認證協會(AAALAC)成立于1965年,是一個非盈利性的國際認證組織,主要職責是促進高品質的動物管理及應用,以推動生命科學的研究和教育。與其他動物福利組織一樣,關注在實驗動物飼養和動物實驗中的動物福利標準和存在的問題。AAALAC不僅接受美國本土研究機構的申請,而且還接受其他國家有關機構的申請,并按照人證規則,結合當地法規及慣例來制定標準,開展認證工作。 根據認證程序的規則,其認證結果分為7種,既完全認證、臨時認證、保留認證、繼續完全認證、延后繼續認證、緩限認證和取消認證。
         研究風險警戒辦事處(OPRR)的“動物福利部”按照《公共衛生服務條例》(PHS),對有關研究項目中使用動物的教育和培訓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進行指導,對有關實驗動物的人道管理和使用的PHS各項政策和計劃的效果進行評定。
          按照美國國家學術研究委員會、生命科學專業委員會和實驗動物資源研究所制定的《實驗動物飼養管理與使用手冊》(以下簡稱《手冊》),要求每所研究機構都要成立一個“研究機構的動物管理和使用委員會”(IACUC),成員包括具有動物研究經驗的科技人員、獸醫、代表有關動物福利方面的公眾利益和生物倫理的非科技人員。由其監督和評定研究機構有關動物的計劃、操作程序和設施條件,以保證其符合《手冊》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的要求。
         在美國,還有一些其他組織機構直接和間接參與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管理,為實施全方位的系統管理提供了組織保障。
         3.日本
        1985年成立了實驗動物協會(JSLA),主要會員是與實驗動物有關的商業團體和個人。該協會開展的實驗動物技術人員資格認可分為一級和二級兩個層次,一級技師相當于中級職稱,二級技師相當于初級職稱。資格認可非常嚴格,合格率分別在60~70%和30~50%。一般每隔三年JSLA進行一次全國的實驗動物使用情況調查,調查數據提供給所有會員單位和其他需要者。
         4.英國
         在英國,最高管理機構為內務部。由內務部大臣任命監察員小組,負責全國大多數通過認可的科研、生產和供應單位的巡視,并對內務大臣提出建議和報告,具體管理工作則由行業性組織、學術團體或民間協會分別執行。參與管理工作的機構和團體包括:內務部監察小組、動物程序委員會、歐洲實驗動物科學聯合會(FELASA)、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 )、動物福利大學聯合會(UFAW)等。
         5.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研究和教育用動物管理委員會(ANZCCART)
          ANZCCART(1987年)是一個由19個機構成員組成的獨立團體,通過各成員組織,支持和宣傳《澳大利亞動物飼養管理和為科學目的應用動物條例》,為動物實驗倫理委員會、制定規章的機構、授權機構、政府部門、動物福利組織等提供指導和有關資料信息。
         6.加拿大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CCAC)
          CCAC成立于1968年,在1982年改組為獨立社團組織,是加拿大有關動物使用的主要咨詢和評審機構。CCAC由“加拿大自然科學和工程委員會”、“加拿大醫學研究委員會”和聯邦各部門資助。它所制定的《實驗動物管理與使用指南》(Guide to the Care and Use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一直作為管理和使用實驗動物的基本準則。共22章,除包括常用于實驗研究的動物外,還包括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
    (二)國外有關法規
    國外法規大致可以分為國際法和國家法兩類。國際法(包括國際條約和公約)是各個國家和組織之間的協議,主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國際組織。制定條約的目的是確立一定的國際權利、義務和關系,締約國家和組織要受到條約的約束。比如,歐共體各成員國共同簽署的《歐洲實驗和科研用脊椎動物保護公約》(1986年)。而國家法是指由各國政府制定的,旨在保護和合理利用本國動物,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規則和制度的總稱。目前,國際實驗動物界的立法焦點主要是圍繞著保障動物福利和滿足科學研究對高質量實驗動物的需求這兩個不同方面進行的。
        1.側重于動物保護和福利內容的實驗動物管理法規
         英國早在1876年就通過國會立法禁止虐待動物,美國在1966年由農業部制定了動物福利法,旨在要求善待、保護動物,防止偷盜動物,搞好動物的管理、運輸和銷售,改善動物的生存條件,其中包括有關實驗動物或動物實驗的條款。80年代頒布了《實驗動物保護與管理法規》,加拿大、日本也分別于1966和1973年先后頒布了有關法律規定,要求在實驗過程中不準虐待動物,要正確的使用麻醉、安死術以減少動物的痛苦。在《歐洲實驗和科研用脊椎動物保護公約》的基礎上,歐洲各國還相繼頒布了各自國家的一系列有關法律法令。如芬蘭八十年代中期先后頒布了《動物福利法》與《科學研究中動物使用法規》等。
         2.針對實驗動物飼養和使用的管理法規
    在實驗動物使用與管理方面:許多發達國家諸如: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英國等都有立法明文規定。1963年,美國國家學術研究委員會、生命科學專業委員會和實驗動物資源研究所制定了《實驗動物設施和飼養管理手冊》,后更名為《實驗動物飼養管理與使用手冊》(以下簡稱《手冊》),1965、1968、1972、1978、1985和1996年六次修訂。《手冊》主要包括研究機構的政策與職責,動物的環境、飼養和管理,獸醫護理和總體布局4個部分。
    1985年,美國衛生部頒布了《人道主義飼養和使用實驗動物的公共衛生服務方針》。該方針對政府制定的《測試、科研和培訓中脊椎動物使用和管理原則》和《動物福利法》作了全面的補充和完善,要求各研究單位的動物管理委員會積極參與監督動物使用計劃、使用程序和動物設施的運行,對每一個申請應用和飼養動物的部門進行審核,并向衛生部報告檢查結果。
    1986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適用于科學程序的《動物法》。以此法作為母法,英國各級政府部門、各行業分別制定了適用于本部門本行業的法規、條例、指南、準則、手冊、標準等。在《動物法》中,明確提出了許可證制度,既開展與動物有關的科研工作需要具備房屋及設施許可證、研究項目許可證和人員資格許可證。同時要求研究人員在每個研究項目開始前,必須進行費用與效益分析,要考慮試驗給動物造成的任何不良影響。英國內務部還頒布了《科研用動物居住和管理操作規程》、《繁育和供應單位動物居住和管理操作規程》、《動物設施中的健康與安全規定》、《廢棄物的管理操作規程》等。此后,意大利、法國、芬蘭、比利時等國也發布了類似的法令法規。
         日本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不同層次和側面先后頒布了多種實驗動物管理法規,如《動物保護與管理法》、《狂犬病預防法》、《動物進出口檢疫法》等,80年代頒布了《實驗動物飼養及保育基本準則》。
        3.其他法律法規
        1978年,美國FDA頒布的《良好實驗室操作規程》(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凡向FDA申請研究或銷售許可證的所有新藥臨床前實驗研究項目,均要遵守GLP原則。GLP從組織機構、人員、設施和設備、試驗機構運行、記錄和報告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規定,對具體的操作要求制定明確的規程。其中規定了對實驗動物的要求以及實驗室的特殊要求,對動物品系和實驗要求記錄詳細。此后,荷蘭、瑞士、瑞典、加拿大、意大利、聯邦德國、英國、日本、歐共體等相繼效仿,頒布了各自的 “GLP”。 目前GLP已被世界各國所廣泛接受,并由此衍生出藥品生產操作規范(GMP)、臨床操作規范(GCP)等一系列操作規范,從而有力的促進和推動了實驗動物及其相關科學的發展與進步,為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基礎。
    7
     樓主| 發表于 2007-3-10 21:34:31 | 只看該作者
    二、國內實驗動物工作管理體系和管理法規
    (一)管理體系
    目前,我國實驗動物工作的管理模式是統一規劃,條塊結合,共同管理(見圖1)。
    根據原國家科委2號令,即《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我國實驗動物工作實行政府逐級管理。科學技術部主管全國實驗動物的管理工作,統一制定我國實驗動物的發展規劃,確定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廳(委、局)主管本地區的實驗動物工作。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負責管理本部門的實驗動物工作。有關部門和地區設立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專門負責實驗動物管理工作。
    (二)管理法規
    為規范實驗動物工作的管理,盡快將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推動我國實驗動物整體水平的提高,國家科學技術部作為實驗動物工作主管部門,先后發布了許多針對實驗動物工作的管理法規和行政規章。這些對促進實驗動物科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重要的作用。各地區、各行業也根據國家的整體管理,結合自己的特點,制定了各自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1.國家管理法規
        1)實驗動物管理條例
    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科委以2號令發布了我國第一部實驗動物管理法規《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共八章、三十五條,從管理模式、實驗動物飼育管理、檢疫與傳染病控制、實驗動物的應用、實驗動物的進口與出口管理、實驗動物工作人員、以及獎懲等方面明確了國家管理準則,標志著我國實驗動物管理工作開始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條例》全方位的推動了我國實驗動物科學事業的發展,在國內外引起極大的反響,使我國實驗動物科學及其相關科學、醫學、藥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有了長足進步,為我國醫學生物學及現代生命科學與國際接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實驗動物質量管理辦法
    1997年,由國家科委、國家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了《實驗動物質量管理辦法》(國科發財字[1997]593號),共五章二十五條。其中明確提出了我國實驗動物生產和使用將實行許可證制度,對許可證的申請和管理也作出了規定;為進一步加強實驗動物質量管理,保證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質量,提出建立“國家實驗動物種子中心”和“檢測機構”,明確的兩者的組織構成、任務、條件要求、申請和審批程序。該管理辦法的發布和實施,極大的推動了我國實驗動物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的發展進程。
    為落實《實驗動物質量管理辦法》中提出的任務,科技部先后制定和發布了國家實驗動物種子中心管理辦法(國科發財字[1998]174號)、國家嚙齒類實驗動物種子中心引種、供種實施細則(國科發財字[1998]048號)、關于當前許可證發放過程中有關實驗動物種子問題的處理意見(國科財字[1999]044號)、《省級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機構技術審查準則》和《省級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機構技術審查細則》(國科財字[1998]059號)。這些管理辦法的出臺,有力的促進了實驗動物種質的保存利用和資源共享,推動了國家和地方兩級檢測機構的建設和全國實驗動物質量檢測體系的形成。
        3)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
    2001年,科學技術部與衛生部等七部(局)聯合發布了《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國科發財字[2001]545號),共五章二十三條。規定了申請許可證的行為主體、條件、標準、審批和發放程序;強調了許可證的管理和監督。通過認證這一法制化管理模式,既能規范科學研究行為,又能促進實驗動物事業的發展。
    2.地方管理法規
         1)北京市
        (1)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
         為加強北京地區實驗動物管理,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的要求,結合北京地區實驗動物管理工作特點在先后制定有關地方規章及地方標準的基礎上,經過充分醞釀、討論與協商,以立法形式制定了《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并在全國率先提交地方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最后經審議批準于1997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一條例的制定與實施對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以下簡稱《北京條例》)包括八章、三十四條。條例明確了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部門的隸屬關系、從業單位及其人員的業務要求、實驗動物飼養繁育技術程序、實驗動物應用條件標準、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機構條件以及防疫制度和法律責任等有關內容。
    為了便于《北京條例》的實施,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北京市科委)同時發布了三個配套規章。這三個配套規章的主要內容包括:《北京市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在2003年發布“北京市貫徹《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的實施辦法”后廢止),根據《北京條例》規定北京市實行實驗動物許可證制度。許可證的管理是法制管理的核心,對保證實驗動物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辦法規定許可證由北京市科委負責管理和發放,其日常管理工作由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辦公室承擔。《北京市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機構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北京市科委和技術監督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管理北京市行政區域內的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機構,其日常管理由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辦公室負責。《北京市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培訓考核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實驗動物從業人員是指“從事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科技人員、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按規定要求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必須在北京市科委指定的“北京市實驗動物培訓機構”按培訓內容要求,參加不少于25小時的有關法律、法規及專業知識培訓,并參加由北京市科委組織的統一考核,考核合格并取得北京市科委頒發的“北京市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崗位證書”后,方可持證上崗從事相關科學實驗與研究。
        (2)北京市貫徹《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的實施辦法》
        為貫徹國家《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國科發財字[2001]545號)和《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加強本市行政區域內實驗動物許可證的管理,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制定了《北京市貫徹〈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共二十五條,并于2003年3月1日起實施。《實施辦法》明確了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辦公室是具體負責實驗動物許可證日常管理的機構,明確了申請許可證的類別、申請條件、審批程序、年檢制度,特別強調沒有取得許可證的組織或個人不得申報涉及動物實驗的科研計劃項目,不得從事實驗動物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和經營活動。
        (3)關于加強北京市實驗動物行政執法工作的實施辦法
        為貫徹《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加強本市實驗動物的執法監督工作,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推進政務公開,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制定了《關于加強北京市實驗動物行政執法工作的實施辦法》。共十二條。其中規定了實施行政執法的主體、行政執法的程序、質量監督員的職責和行政執法人員規范等。
        (4)其他:
        為進一步作好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工作,規范和落實管理工作的實施,北京市科委還發布了“關于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貫徹《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的通知”、“關于在本市全面實施實驗動物國家標準2001修訂版的通知”、《北京地區實驗動物質量監督員工作守則》、“北京市實驗動物行政執法責任制”等文件,對加強實驗動物工作管理行政執法力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北京市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驗收規則、北京市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驗收規則、北京市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驗收規則(飼料生產)等,使管理工作規范化。
        2)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
    為了更好地貫徹實施《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和科技部等七部局共同發布的《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使我國實驗動物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軌道,推動我國實驗動物整體水平的發展,使各地方實驗動物管理工作更加嚴格和規范,江蘇、福建、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四川、上海、廣東、安徽、湖南、湖北、重慶等省市先后制定了《實驗動物管理辦法》、《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或《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根據這些管理法規加強本地區的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管理。
         臺灣省于1987年、1989年和1998年,分別發布實施了《動物保護法》、《動物保護法實施細則》和《實驗動物保護法》。此類法律法規從善待、保護以及充分考慮動物福利的角度,強調了對實驗動物的管理。如在《動物保護法》的第三章(第十五條至第十八條)“動物之科學應用”中提出,“使用動物進行科學應用,應盡量減少數目,并以使動物產生最少痛苦及傷害之方式為之。進行動物科學應用之機構應組成動物實驗管理小組,以督導該機構進行實驗動物之科學應用。主管機關應設置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以監督并管理動物之科學應用。科學應用后,應立即檢視實驗動物之狀況,如其已失去部分肢體器官或仍持續承受痛苦,而足以影響其生存品質者,應立即以產生最少痛苦之方式宰殺之。”
         3.部門規章和辦法
          根據本部門的工作特點和管理需要,政府不同部門也制定了管理辦法或實施細則,包括衛生部《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實施細則》(1998)、《中醫藥科研實驗室分級登記管理辦法(試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8)、軍隊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實施細則(總后衛生部)、關于加強藥品研究用實驗動物管理的通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0)、廣東省醫藥行業實驗動物管理試行條例(1998)等。如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藥科研實驗室分級登記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規定中醫藥科研實驗室分為一、二、三級,實行分級登記管理。要求在應用實驗動物進行實驗研究時,所用的動物應為合格的實驗動物;動物實驗的環境和設施應和實驗動物的級別相匹配。在“關于加強藥品研究用實驗動物管理的通知”中,要求開展藥物研究用的實驗動物要具有許可證;動物質量、品種等要達到要求;動物設施要達到國家標準以及藥品研究的特殊要求;達不到要求的,研究結果無效,研究資料不予承認。這些規定和管理措施從不同的側面和層次,都極大地加強了實驗動物工作的管理力度,保證了科研和生產用實驗動物的質量。
    (三)我國實驗動物管理法規體系完善之探討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實驗動物在科技發展中所處地位、本身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需要實驗動物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和完善。雖然經過近2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法制化管理體系,但從實際運行和今后發展趨勢來看,目前的法規體系還不完善,特別是執法力度還不夠強,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為加強實驗動物工作的管理和推動實驗動物工作的發展,充分發揮實驗動物這一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對科技發展支撐作用,應站在國家層面上,根據國家科技長遠發展戰略的目標,結合我國實驗動物工作的現狀和科技發展對實驗動物的要求,提出實驗動物的近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各階段目標,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實施,協調管理,全面發展和提高。應盡快補充完善有利于實驗動物工作發展的政策環境和法規體系,如制定動物實驗管理法、實驗動物進出口管理辦法、實驗動物福利法、實驗動物種質資源產權和共享管理辦法等,使實驗動物這一重要的科技資源在我國科技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8
     樓主| 發表于 2007-3-10 21:35:1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節  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培訓及職業道德

    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包括專業技術素質與敬業精神修養兩方面內容。
        為加強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上崗管理,提高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素質,根據《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北京市科委制定了《北京市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培訓考核管理辦法(試行)》并明確要求“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必須進行有關法律、法規及專業培訓,并取得由市科委頒發的  <北京市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崗位證書>。”因此,包括從事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科技人員、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在內的所有實驗動物從業人員,要按照《管理條例》和《培訓考核管理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參加由市科委指定的“北京市實驗動物培訓機構”舉辦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培訓,并考核合格獲得“崗位證書”。 這是由于實驗動物科學是綜合醫學、生物學、動物學、畜牧獸醫學等眾多學科成果而形成的,實驗動物科學技術涉及內容范圍極廣。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新思路、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也要求適時開展崗位培訓。同時還需要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結合各自專業和工作領域特點,全面了解與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有關的行政法規和技術規范。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只有經過長期努力、刻苦鉆研才能真正掌握實驗動物科學研究內容的本質,而只有真正掌握了實驗動物科學內容實質,才能正確、合理、有效的應用實驗動物這一科技實驗材料,開展動物實驗和相關科學研究并取得預期成果,才能創造性的發展實驗動物科學,提高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為發展國民經濟作貢獻。
    敬業精神修養,要求實驗動物從業人員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實驗動物科學工作。特別是在我國實驗動物工作起步較晚,與其它相關學科相比條件設備落后,工作環境艱苦,實驗動物科技人員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的現階段,要想搞好實驗動物科學,保證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質量,促進我國實驗動物科學發展,盡快實現與國際接軌,就要求所有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加強自身修養,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培養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和勇于奉獻的敬業精神。
    制定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職業道德規范,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應該作到:①在管理上,各級領導重視要將實驗動物工作與其他學科和領域的工作擺在同等的地位,認識到實驗動物工作是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納入到科技工作管理體系之中,整體規劃實驗動物工作的發展,對實驗動物這一“弱勢”學科給予一定的傾斜扶持;②要充分發揮單位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或小組)的作用,真正加強實驗動物管理工作。要研究在目前國內外科技發展趨勢的形勢下,要明確管理委員會(或小組)在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管理中的定位和職責,探索目前條件下管理委員會(或小組)發揮作用的模式,及時發現和應對解決科技工作中出現的有關問題(包括動物質量、動物福利與倫理等),為科技發展創造有利環境;③要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也離不開實驗動物從業人員主體的能動作用,而尊重道德主體—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自身價值、尊嚴和權益,則是發揮這一主體能動作用的起碼要求。在技術職務評定和工資待遇上,要與其他學科同等對待;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為科技發展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獻應該得到社會和單位的承認與認可。
    相信,通過上述幾方面的努力,將會對職業道德問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有助于當前我國實驗動物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建設。
    9
    發表于 2007-3-19 14:24:19 | 只看該作者
    很不錯的資料,雖然現在沒有完全用得上,但這種東西真要用的時候確實不好找,謝謝.
    10
    發表于 2007-3-19 19:38:41 | 只看該作者
    這樣的資料是不好太好找...感謝朋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2 06:59,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边| 华亭县| 京山县| 锡林郭勒盟| 曲麻莱县| 万宁市| 滦平县| 淳化县| 抚宁县| 泊头市| 安康市| 荥经县| 电白县| 农安县| 小金县| 静乐县| 石渠县| 潍坊市| 镇安县| 阿拉善左旗| 怀化市| 兴海县| 新晃| 沅陵县| 临澧县| 什邡市| 金昌市| 彰化县| 衡阳县| 岢岚县| 吉木萨尔县| 象山县| 高阳县| 金川县| 昔阳县| 花莲市| 新晃| 湾仔区| 丹巴县| 大竹县| 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