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6783|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起育肥豬食物中毒的病例分析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7-1-25 10:20: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年11月14日中午12:31,亭湖區動物疫病監測中心接到110來電,請求幫助查看一養殖戶生豬突然死亡的原因。工作人員隨即趕到現場。養殖戶施某家存欄商品豬57頭,當天早晨豬群完全正常,喂過食后戶主去田里干活,中午回來發現有13頭豬死亡,還有幾頭精神沉郁。施某懷疑有人投毒,遂報警。經現場癥狀觀察、病理解剖、病史調查和生化實驗,診斷結果為育肥豬亞硝酸鹽及亞硝胺急性中毒癥。
    1、發病情況
    該養殖戶存欄57頭育肥豬,體重40-80千克,分8個圈飼養,發病前相當健康。體重最大的一圈死亡率最高,8頭死了7頭,還有一頭目光呆滯、精神沉郁。最小的一圈沒有死亡,精神狀況基本正常。整個發病期共計死亡18頭豬。
    2、臨床癥狀
    最先死亡的13頭豬橫七豎八地倒在圈里,可視黏膜發紺(13/13),皮下淤血(4/13),發病豬精神沉郁、呼吸急促、心跳快速、脈搏淺弱、多數豬體溫偏低,為36.5-37℃。發病豬耳朵尾根厥冷,時有陣發性抽搐。
    3、病理解剖
    血液呈醬油色,凝固不良(13/13),肝脹腫大出血,病理切片肝小葉出血性壞死(6/13),肺出血(6/13),胸腔、腹腔有出血性滲出液(8/13),胃大彎和幽門處黏膜出血(8/13),腸道膨脹鼓氣(9/13)。其它未見明顯變化。
    4、詢問病史
    問診該養殖戶,豬群一直很正常,從未發病。所喂的飼料都是從菜場拖回的廢棄的青菜、芹菜、菠菜、韭菜等雜物和魚的內臟。飼喂前將這些廢棄物剁碎、混勻,加熱。倉庫里堆有沒有飼喂的菜葉,許多已經腐爛。
    5、生化實驗
    取解剖豬胃內容物液體兩滴于濾紙上,加10%聯苯胺三滴,再加10%醋酸兩滴。濾紙立即呈現棕色。
    6、結果分析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認為這是一起育肥豬急性亞硝酸鹽及亞硝胺中毒并引起死亡的病例。究其原因,可以從飼料中的化學反應進行分析。
    6.1蔬菜中硝酸鹽的還原反應
    正常情況下,各類新鮮蔬菜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硝酸鹽(見表1)和亞硝酸鹽。植物體內亞硝酸酶含量比硝酸還原酶的含量高得多,所以新鮮蔬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僅占硝酸鹽含量的2-50/00。一旦蔬菜進入貯藏和運輸環節,細胞會發生碎裂,釋放出硝酸還原酶,使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另外,蔬菜在貯藏過程中,某些大腸桿菌、鏈球菌、產氣莢膜桿菌、摩根變形桿菌等在適當的溫度、水分、PH值和滲透壓等條件下可促使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如新鮮蔬菜中亞硝酸根的含量僅4.8ppm,貯存3天后,可升至17.0ppm,如將煮沸的菠菜置于30℃24小時后,亞硝酸根的含量可猛增至393ppm。
    表1 新鮮蔬菜中-NO3-含量
    蔬菜        -NO3-含量(ppm)
    青菜        3560
    芹菜        3620
    菠菜、萵苣        3000
    韭菜        3640
    6.2魚內臟中化學物質的反應
    魚內臟中含有大量的動物性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在一定條件下分解為氨基酸再脫羧基成為相應的胺類物質,其中仲胺的含量最高。在亞硝酸鹽含量足夠時,仲胺極易反應生成亞硝胺。
    6.2.1在酸性條件下亞硝酸鹽轉化為有活性的亞硝化劑。
    NaNO2+HCl&#8652;HNO2+NaCl   2HNO2 &#8652; N2O3 + H2O
    HNO2 +CNS- +H+ &#8652;ON-CNS +H2O  
         HNO2 +HX &#8652; ON-X +H2O
    2HNO2 &#8652; (H2NO2)++ NO2-
    6.2.2這些具有活性的亞硝化劑與仲胺反應得到亞硝胺。
    (CH3)2NH + N2O3 &#8652; (CH3)2N-N=O + HNO2
    R1R2CONH + (H2NO2)+ &#8652; R1R2CON-N=O + H2O + H+
    育肥豬胃內的酸性環境恰好促進了以上化學反應的發生。
    6.3毒理作用
    6.3.1亞硝酸鹽進入血液后, 亞硝酸根可與血紅蛋白相互作用,使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正常機體內,由于紅細胞內具有一系列酶促和非酶促的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系統,故正常紅細胞內高鐵血紅蛋白只占血紅蛋白總量的1%左右。當機體攝入大量亞硝酸鹽時,紅細胞形成高鐵血紅蛋白的速度超過還原的速度。高鐵血紅蛋白大量增加,引起機體組織缺氧,導致家畜中毒。以豬為例,當豬紅細胞內高鐵血紅蛋白占血紅蛋白總量的20%時即表現中毒癥狀,占76%以上時即導致死亡。
    6.3.2魚的內臟反應得到的亞硝胺一般很少表現出急性毒性,但亞硝酸鹽含量高時可以引起嚴重的肝、肺、腎等實質器官的組織損傷。
    7、小結
    這是一起由飼料亞硝酸鹽和亞硝胺含量過高引發的育肥豬高鐵血紅蛋白中毒并引起死亡的病例,并非他人投毒。豬群中大豬采食量高、發病嚴重、死亡率高,小豬采食量小,發病較輕。養殖戶施某對自己因貪圖便宜采用廢棄蔬菜和魚內臟作為飼料喂豬感到悔恨不已。在110民警和動物防疫人員的監督和指導下,施某一方面迅速采用1%亞甲蘭靜脈注射治療發病豬,另一方面催家人將已死亡的育肥豬做無害化處理。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7-1-25 10:22:50 | 只看該作者

    附紅細胞體病的病原學及診斷學研究進展

    1.病原學
    1.1 病原分類
    附紅細胞體是一類無細胞壁、嗜血液寄生的多形態微生物[1]。1928年Schilling等首次在嚙齒動物血液中發現并建立了附紅細胞體屬[4]。以后相繼在豬、牛、綿羊、山羊、馬、兔、犬、貓、猴、駱駝、羊駝、狐類、驢、鹿、角馬、駱馬等哺乳動物和鳥類及人體中證實有附紅細胞體的感染。迄今為止,已發現并命名的附紅細胞體有數十種,主要有球狀附紅細胞體(E.coccoides)(鼠)、異形附紅細胞體(E.dispar) (鼠)、豬附紅細胞體(E.suis)(豬)、小附紅細胞體(E.parvum)(豬)、溫氏附紅細胞體(E.wenyoni)(牛)、E.teganodes(牛)、E.tumoii(牛)、綿羊附紅細胞體(E.ovis)(綿羊)、山羊附紅細胞體(E.herci)(山羊)、兔附紅細胞體(E.lepns)(兔)、犬附紅細胞體(E.canis)(犬)、E.perekropovi(犬)、貓附紅細胞體(E.filis)、微小附紅細胞體(E.minutum)(貓)、E.mariboi(狐)、雞附紅細胞體(E.galli)(雞)、E.noguchii(人)和人附紅細胞體(E.humanus)(人)等[1,4,5]。由于附紅細胞體多數是根據宿主來命名的,而有些附紅細胞體并不具有嚴格的宿主特異性,例如綿羊附紅細胞體也可感染山羊[6],因此,有些種類可能是同物異名。現已證實,豬的小附紅細胞體是豬附紅細胞體的前體或未成熟階段,兩者是同一個種。
    目前,國際上將附紅細胞體列入立克次氏體目(Rickettisiaies)、無形體科(Anoplasmataceae)、附紅細胞體屬(Eyperythrozoon)[7]。但Rikihisa(1997)[8]通過對豬附紅細胞體的基因序列(16SrRNA)的分析,發現其基因序列與霉形體科(Mycoplasmataceae)的同源性較高。隨后Neimark(2001)[6]對溫氏附紅細胞體、豬附紅細胞體、貓血巴通氏體(Haemobartonella felis)和鼠血巴通氏體(H.muris)的基因序列分析也獲得了相同的結果,發現它們的基因序列與柔膜體綱(Mocullicute)、霉形體屬(Mycoplasma)較接近,在霉形體屬的肺炎型組內形成一個新的分支,認為宜將這4種嗜血性細菌歸屬霉型體屬,同時分別重新命名為溫氏霉形體(Condidatus Mycoplasma wenyonil)、豬嗜血霉形體(Candidatus Mycoplasma haemosuis)、貓嗜血霉形體(Condidatus Mycoplasma haemofelis)和鼠嗜血霉形體(Candidatus Mycoplasma haemomuris)。最近Messick(2002) [9]用同樣的方法,將在袋鼠、羊駝和犬血液內發現的附紅細胞體樣寄生物命名為袋鼠嗜血霉形體(Condidatus Mycplasma haemsdidelphidis sp.nov.)、羊駝嗜血霉形體(Condidatus Mycoplasma haemolamae sp. nov)和犬嗜血霉形體(Mycoplasma haemocanis comb nov.)。
    1.2 病原形態
    用光鏡和電鏡對附紅細胞體進行顯微和超微結構觀察,發現附紅細胞體是一種典型的原核生物,是多形態生物體[4]。
    1)電鏡下觀察[10-15],附紅細胞體無細胞壁,僅有單層界膜,無明顯的細胞器和細胞核。多數為球形小體,直徑在0.3~1.5μm,偶見桿狀附紅細胞體,可單個或多個呈小團狀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其中較小的幼稚附紅細胞體與紅細胞之間形成約30nm寬的電子透明區,而較大的成熟附紅細胞體則可使附著處的紅細胞膜凹陷,甚至形成空洞。有些大型的附紅細胞體可伸出纖絲,嵌在細胞膜上。
    2)光鏡下觀察[4,11。12,14,16],鮮血壓滴鏡檢可見附紅細胞體形態多呈環形、圓形、卵圓形、頓點形、桿狀等,多數聚集在紅細胞表面,少則3~5個,多則達15~20個,也可游離于血漿中作上下左右扭轉翻滾等運動,一旦附在細胞表面運動即停止。被感染的細胞常失去正常的球狀立體形,邊緣不整齊,呈鋸齒狀、星芒狀、不規則多邊形狀等。環狀蟲體大小為0.3~0.4μm,最大可達1.5μm,桿狀蟲體大小為(0.3~0.5)μm×(0 .2~0.3) μm.。血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附紅細胞體形態也呈多形性,但以圓形為主,多數以單個或多個附著在細胞表面,甚至布滿整個紅細胞表面。瑞氏染色附紅細胞體染成淺藍色,姬姆薩染色體呈紫紅色,革蘭氏染色呈陰性,苯胺類色素易著色。
    1.3 生物學特征
    附紅細胞體的發育過程及傳播途徑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附紅細胞體主要在宿主紅細胞上以二分裂法進行繁殖[1]。現已證實豬虱、鱗虱、伊蚊、庫蟻、吸血蠅等可為家畜附紅細胞體病的傳播媒介[17-19],認為節肢動物是終未宿主,豬是中間宿主,附紅細胞體在豬血液中進行裂殖增殖[20]。劉興發等[21](1997)在對附紅細胞體人畜感染及傳播途徑的調查后認為,豬、奶牛和人附紅細胞體感染可通過垂直途徑傳播,而雞的附紅細胞體感染不能經卵垂直傳播,認為垂直傳播和血源傳播是人感染附紅細胞體的主要途徑。附紅細胞體在體外不能純培養,但可在體外進行增殖培養。律祥君等[22]報道感染豬全血與健康豬全血等量混合后經細胞培養液稀釋,在37℃厭氧培養96h時豬附紅細胞體的增殖效果最好,厭氧條件下加細胞培養液和感染豬全血,未見附紅細胞體有明顯增殖。Nonakal 等 [23] 報道豬附紅細胞體在厭氧或5%CO2條件下,可在含10%小牛血清的rEM培養液中生長,rEM中加入肌苷可使細胞保持完整性,并促使附紅細胞體吸附于紅細胞。在體外,附紅細胞體對低溫抵抗力較強,在4℃的血液中可存活1個月,不受紅細胞溶解的影響,-80℃時可存活80d,感染血液中加入二甲基亞砜(DMSO)和10%甘油或10%馬血清,可在液氮或-70℃長期保存。但附紅細胞體對干燥和化學消毒藥品抵抗力較弱 [1] 。
    2.診斷學
    可根據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癥狀、血常規檢查及病理剖檢等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查見病原、特異性抗體或DNA片段等。
    2.1 光鏡鏡檢
    是診斷本病最基本的方法。根據臨床癥狀需要可選用壓滴法、血片染色法等。陽性判斷標準為,在1000倍油鏡下觀察20個視野,發現附紅細胞體則判為陽性,其中將附有蟲體的紅細胞占全部紅細胞的10%以下判為“+”;10%~~50%判為“++”;50%~75%判為“+++”;75%以上判為“++++”;20個視野均未見附紅細胞體判為陰性 [4,16,21] 。
    2.2 動物試驗
    用可凝動物或人的血液,經腹腔、肌肉或靜脈接種小鼠、兔和雞等實驗動物,然后觀察實驗動物的病狀,并采血檢查附紅細胞體。或將可凝動物和脾臟摘除,然后觀察其癥狀,并從血液中檢查病原[4,24]。本法有一定的輔助診斷意義,常用于附紅細胞體病的實驗性研究。
    2.3  免疫學診斷
    1)補體結合試驗(CFT)  Splitter首先用于診斷豬附紅細胞體病,急性病型效果好。臨床發病后第3天,患畜血清即顯陽性反應,2-3周后漸轉為陰性,但慢性帶菌者顯陰性反應。Daddow[25](1997)用感染有綿羊附紅細胞體的陽性血液反復凍融,離心沉淀后超聲波裂解制作抗原,建立了檢測綿羊附紅細胞體抗體的CFT試驗,該法可用于羊群的檢測,但不適用于個體的診斷。Norris[26](1987)也建立了檢測綿羊附紅細胞體抗體的CFT試驗。
    2)間接血凝試驗(IHA)  Smith(1975)[27]首先建立該法用于檢測豬附紅細胞體的抗體,IHA滴度1:40為陽性,靈敏度較高,能檢出CFT反應轉陰的耐過豬。Baljer[28](1989)應用該法對實驗性感染豬附紅細胞體后豬血清中抗體的消長規律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抗體在隱性感染時基本不產生,急性感染時升高,持續2個月后降到最低,然后隨著臨床癥狀的重現而再次上升。
    3)簡接熒光抗體法(IFA)  該法最早用于診斷牛附紅細胞體病,抗體于接種后第4天出現,隨著寄生率的上升,在第28天達到高峰,較血液涂片法敏感 [29] 。也可用于綿羊附紅細胞體的檢測 [30] 。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1996年Lang等用去掉紅細胞的綿羊附紅細胞體抗原對羊進行ELISA檢測,認為此法比IHA的敏感性高8倍。用此法檢測豬,敏感性高于IHA法,且特異性好,不與豬和牛的其他疾病發生交叉反應,但此法不適于小豬和公豬的診斷,也不適于急性期的診斷[31,32]。用此法也可檢測牛的溫氏附紅細胞體感染[33]。
    2.4 分子生物學診斷
    應用DNA探針技術和PCR技術等分子生物學方法診斷或檢測附紅細胞體病的報道始于上世紀90年代。1991年Oberst用噬菌體gtll構建了豬附紅細胞體的DNA文庫,并篩選出KSU-2克隆作為診斷用探針,能與從陽性豬血提取的DNA發生雜交反應,但不與從陰性豬血、貓血通氏體陽性貓血、犬血巴通氏體陽性犬血和牛邊緣邊蟲(Anaplasma marginale)陽性牛血中提取的DNA發生雜交反應,隨后Oberst又利用PCR-DNA雜交技術分別檢測了實驗感染和自然暴發的豬附紅細胞體病豬血液中的病原體[34]。Gwaltney[35](1993)用組織原位染交和電鏡相結合的方法檢測了血液樣品中的附紅細胞體,建立了檢測豬附紅細胞體的PCR方法,其最低檢測基因組量為450pg,且優于IHA。Messick[36](1999)首次用針對豬附紅細胞體16SrRNA基因的3對特異性引物建立了PCR方法,其最低檢測量為57個豬紅細胞體,且特異性強。Vandervoort(2001)[37] 建立了檢測牛溫氏附紅細胞體的RCR方法,其敏感性較血液涂片法高,甚至可檢測出血液涂片為陰性的病例。
    3、結語
    附紅細胞體的首次發現至今已有近80年,但過去由于其對人和動物感染的普遍性及臨床發病的不顯性,所以沒有引起重視。近年來隨著人體病例的增多及畜群中普遍多發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才逐漸引起了醫學界和獸醫界的重視。但目前國內大部分研究僅局限于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診斷和治療等,有關病原的分類、宿主特異性與交叉感染性、發育過程、體外培養、分子生物學特性等研究尚缺乏或不夠深入,生產實踐中也無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基于該病的隱性感染很高,潛在的危害性很大,且具有人畜共患的特性,因此應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板凳
    發表于 2007-1-26 14:07:01 | 只看該作者
    文章很好.只是你的區域性不對呀.應該發到豬區里.或是疾病防治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06:28,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益阳市| 普兰县| 兴文县| 讷河市| 泸水县| 海晏县| 连山| 阿克陶县| 康平县| 迭部县| 龙井市| 涟水县| 岳普湖县| 宕昌县| 香格里拉县| 建德市| 周口市| 潢川县| 民乐县| 茶陵县| 临沭县| 宁陵县| 河东区| 紫金县| 承德县| 无为县| 邹城市| 新野县| 吴堡县| 宝兴县| 慈溪市| 黄骅市| 宜兴市| 苗栗市| 盘山县| 海淀区| 临颍县| 子长县| 布尔津县|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