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筍殼魚的養殖
筍殼魚(尖塘鱧)原產地東南亞,適溫范圍15℃-35℃,在我省不能自然過冬,但其以個體肥碩、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著稱而被列入優質商品魚類。2006年我省主要養殖區珠江三角洲的塘頭價格每公斤泰國筍殼魚約為160元、每公斤澳洲筍殼魚約為80元,產品供不應求,而通常養殖成本每公斤泰國筍殼魚在40元以內、每公斤澳洲筍殼魚20多元,在目前大多數養殖品種效益不景的情形下,養殖筍殼魚的效益更是誘人,故此各地紛紛探索養殖。但是筍殼魚的養殖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種苗供應也不足,限制了生產推廣,這是筍殼魚價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為了發展筍殼魚的養殖,廣東省早在八十年代開始引入試養,因受當時的生產體制約束和市場動力不足而中斷;九十年代末在市場效益的催化下,人們又重新引入筍殼魚的養殖,近年成功突破了種苗人工孵化技術和初步探索出養殖模式。2006年全省養殖面積數千畝,雖然養殖技術還參差不齊,但已初步總結出方法,為今后的進一步推廣養殖打下了基礎。
一、從斗門的生產看筍殼魚養殖的發展
斗門是珠海市轄下的一個縣區,位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出海口,地理條件優越,水產養殖發達,其中簡易大棚越冬養殖技術普及,為筍殼魚的養殖推廣奠下基礎。2000年斗門已有人引入泰國筍殼魚(云斑尖塘鱧)試養, 2001年9月縣水產局又從柬埔寨引入 1萬尾2-3 (斗門遠灃水產養殖場養殖的筍殼魚)
厘米規格的幼苗在上橫鎮重新試驗,采用越冬蝦養殖的簡易大棚保溫過冬,至2002 年10月存活500尾左右,平均重量0.5市斤,最大個體達1.1市斤,雖然成活率低,卻為斗門留下了第一批親魚和一個清晰的信息:利用簡易越冬棚能養殖筍殼魚。為了加快養殖推廣,2003年和2004年水產部門又先后組織從越南等地引入了50多萬尾魚苗,動員農民養殖,由于地域氣候的差異和長途運輸的損傷,魚苗的適應能力低,平均成活率均在5-8%,產量甚低,影響了養殖者的信心,這種欲速不達的做法使我們不得不改變策略:要推廣筍殼魚的養殖必須經過逐步馴化和自行生產種苗。我們回顧了養殖羅氏沼蝦的歷史,1975年我省引入也同是來自東南亞的羅氏沼蝦,當時經驗不足,又認為“缺少育苗開口餌料”,經過5-6年的摸索,至八十年代初才育出第一批商品蝦苗,而商品蝦養殖再經過5-6年才達到高產,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域外物種逐漸適應我省水土氣候的過程,筍殼魚的養殖推廣也必須走過這段路程,這種分析從當時采用存活筍殼魚的親魚人工孵出小量魚苗養殖成活率達50%以上得到證實。為此,我們決心從魚種本地化開始推廣筍殼魚的養殖。為了避免象羅氏沼蝦那樣耗費較長的推廣時間,我們發動有經濟基礎和技術能力的群眾參與試驗,2005年成功地孵化出50萬尾泰國筍殼魚苗,供給當地和周邊市縣放養。斗門養殖筍殼魚的面積開始擴大,到了2006年,全區生產筍殼魚種400萬尾,產值600 萬元;成魚養殖面積250畝,產品陸續上市,已收獲5000公斤,產值50萬元。
斗門引進筍殼魚養殖是個有代表性的縣區之一,雖然開頭依賴國外魚苗養殖成活率低,影響了生產者的信心,推廣速度一度放慢,但隨著種苗本地化、養殖成活率普遍達到70%以上,人們的積極性逐漸回復,預計今后養殖面積將逐年擴大。憑著優越的 (斗門白蕉鎮生產的筍殼魚苗)
地理條件和生產經驗,斗門將成為廣東省養殖筍殼魚的重要縣區。
二、 筍殼魚養殖方法的改進和技術要點
隨著筍殼魚越來越適應我省的生長環境,種質趨向馴熟,魚種自行生產,人們感到“好養”多了,原來針對筍殼魚原產地習性的一些養殖方法技術也從繁到簡逐漸改進,操作方便、成本節省,主要技術要點如下:
(一)池塘條件
養殖筍殼魚的池塘要求并不嚴格,面積3~6畝、水深1.5米、淤泥少、水源良好的池塘便可。從方便日常管理和復蓋越冬大棚出發,池塘不宜過大,此外視養殖密度可設置增所機。過去通常要求在塘底布設人工魚巢,以適應筍殼魚易受驚嚇和洞居避光的習性,但是隨著種質的馴化可省去這些設置,生產實踐證明,經馴化養殖的筍殼魚不再藏匿魚巢,并形成聞響水而集群搶食的習慣,設置魚巢反而會因積聚魚糞腐土影響魚的健康生長,也影響魚的投喂和聚食。
(二)種苗選擇
1、注意選擇本地人工孵化的魚種而一般不應購買國外魚種,在目前還不存在種質退化的情形下,多代產的魚種成率會更高。
2、盡可能選擇越冬后的魚種。筍殼魚的經濟養殖期長達18個月,要經過越冬階段,當年投放的魚苗生長緩慢,越冬后才加速生長,通常在8月份放養3厘米以上的當年魚苗翌年4月才長至0.1-0.3市斤,而繼續養殖至年底可達0.8市斤以上,因此放養越冬的大規格魚種當年便可收獲。
3、投放當年的魚苗也要選擇3-5厘米或以上的規格,由于筍殼魚苗體長小于3厘米時養殖成活率較低,而在3厘米以上才能比較穩定地生長,因此盡可能選擇大規格的魚苗,通常魚苗的規格越大越好養殖。
此外, 現有養殖的筍殼魚有泰國筍殼魚(云斑尖塘鱧)和澳洲筍殼魚(散紋尖塘鱧)兩種,由于后者引入較早,相對好養,但商品顏色不及前者,目前市場價格僅是前者的一半,在投苗放養時要權衡考慮。
(三)飼料改進
筍殼魚的養殖在前幾年的推廣中以投喂活餌為主,魚苗標粗投喂紅蟲、淡水魚花和蝦苗,成魚的養殖不少地方采用“養殖桂花魚模式”,即同塘放養淡水魚苗供筍殼魚捕食,這種方法也是緣自筍殼魚在自然環境的攝食習性。隨著馴養成功,目前已改投魚肉,方法是將絞碎的新鮮魚肉拌合少量鰻魚飼料粘合成團,放入約1米見方的手提繒網中,每口塘沿著四周布設多個投飼繒網,組成均布的食臺,這種投飼方法可通過提起繒網隨時檢查進食和生長情況,有效地降低飼料成本和觀察魚的生長,方便改進養殖方法。預計今后將進一步改進以全人工飼料替代,采用類似鰻魚飼料喂養,這將有效地保證飼料的來源和改善養殖水質,減少魚病,有利于大規模商品魚養殖的推廣。
(四)管養方法
1、魚種投放:筍殼魚的放養投苗時間應在天氣暖和、水溫22℃以上進行,投苗前池塘作常規清害消毒,投苗有如下兩種情形:一是在每年5-10月投放當年生產的3-5厘米規格的魚苗,每畝8000-10000尾。在池塘的一角用網布圍隔出一塊小水面,魚苗先投放在這里暫養標粗,提高成活率,15-20天后才拆除圍網進入大塘生長,年底復蓋越冬大棚繼續養殖,翌年4月可長至8-12厘米,此時可分疏養成。在珠三角地區投苗時間最好在10月份前,以便投放的魚苗有段適應和長大的時間,應付冬天的到來;二是在每年的4-5月后水溫回升穩定,可投放越冬后的大規格魚種,每畝3000-5000尾,利用其越冬后長速快的特點,當年可大部分養成收獲。
2、投飼方法 筍殼魚游動少,耐饑能力強,一次飽餐可以多天不食,但在人工養殖要定時定量投飼,以加快生長速度。在標粗魚種階段每天投喂2-3餐魚糜拌鰻料,進入大塘養成每天可減少為1餐,以絞碎的魚肉拌鰻料為主,養殖后期也可直接投喂魚肉碎塊。通常養殖1公斤筍殼魚消耗6-8公斤小雜魚和0.3公斤鰻料,由于設有觀察方便的手提繒網食臺,每天的投喂量可酌情增減,以1小時內食完不浪費為好。
3、越冬養殖 筍殼魚在水溫低于15℃有凍死的危險,因此越冬養殖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珠三角地區利用現有的越冬蝦大棚便可安全過冬。越冬棚以杉、竹和鋼絲繩搭建成框架,復蓋塑料膜而成,構筑要求牢固、不透風漏雨,注意池塘四周開有導流溝,不讓外面的雨水流入,以保證越冬棚內的水溫不致驟然下降。
此外,冬天筍殼魚處于相
對靜止狀態,食餌少,應減少投飼量,避免水質變差和浪費飼料。
4、水質管理 筍殼魚耐低氧,并能在 ph=6.5的酸 (筍殼魚越冬養殖的保溫棚內)
性水體和鹽度為10‰的水中正常生長,不易因水質變壞而死亡。通常情況養殖水體以偏肥和褐綠色、ph值在7~8.5 為好。成魚養殖保持水深1.5米,每月每畝用10公斤生石灰全塘潑灑,在夏季視水質狀況,可間隔使用含氯制劑全塘潑灑消毒。投放魚種3個月后,每畝水面可套養60尾白鰱,有利水質的穩定。
(四) 病害防治
水霉、錨頭蚤、小瓜蟲病和腸炎是筍殼魚的常見疾病,防治方法是不要在低水溫季節投苗,養殖過程定期消毒水體,每畝可用1ppm強氯精潑灑或施放除蟲藥物。腸炎主要由飼料腐敗引起,投喂冰鮮魚要去內臟經清洗后投喂,經常清潔和消毒食臺,可定期拌喂酵母和土霉素提高抗病能力。筍殼魚耐藥物毒性能力強,使用高出標準值1~2倍的藥物未見其有損害。
造成筍殼魚成活率低的另一原因是在運輸、轉塘分養時表皮容易受傷感染。筍殼魚鱗片呈梳齒狀,倒刺性極強,在捕捉時相互磨擦導致表皮損傷而不易察覺,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起捕和避免徒手捕捉。必要的養殖轉移時,魚種用1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小時消毒傷口,然后轉入有10ppm聚維銅碘、8‰鹽度的水池或塑料桶中再浸泡暫養2天,消毒水要現配現用,每天更換1次,并保持充氧過程,經過這樣的表皮損傷康復,才可轉入正常養殖。
(五) 收獲運輸
筍殼魚長至200~400克/尾重時就達到商品規格,通常規格越大價錢越高。養殖15個月最大個體可達750克,平均規格約350克,而一些食鉺不足的可能不到100克。因此,收獲時可捕大留小,選擇上市,不能上市的應集中繼續養成。收捕的方法主要是使用籠網捕捉,籠網呈長條狀,中段開有多個入口,兩端開有關閉的出口,利用筍殼魚喜鉆洞的習性,在籠網中放置些鉺料,則可容易地將其裝捕。當捕撈稀疏后再干塘捉完。收獲筍殼魚最好不要徒手捕捉而使用手抄網,減少魚體損傷。筍殼魚有鉆泥不動的習性,干塘收捕時要注意捕捉干凈。
筍殼魚離水后只要保持濕潤、陰涼,可存活數十小時,這對于活魚長途運輸十分有利。商品魚用濕潤的塑料袋充氧包裝,數尾一袋,疊放在泡沫箱中,每箱10公斤,經二十多小時仍然存活完好。
三、筍殼養殖的前景分析
(一)未來幾年的養殖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農村生產體制的改變和市場的拉動力是筍殼魚近年引入養殖成功的最主要原因。經過幾年的養殖,筍殼魚已基本適應我省的氣候條件,并且實現了種苗本地化,形成了推廣的基礎。目前南美白對蝦和傳統的海、淡水魚類產品過于集中,水產養殖效益下降,人們尋求新品種養殖的心情迫切,因此未來的幾年有條件的地方都會開展筍殼魚的養殖,養殖面積和產量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二)近期市場穩定向好。
筍殼魚不但是肉質好,也應是較容易養殖的品種,而且比一般魚類耐低氧,容易活體運輸,適合人們消費的方向。有人擔心筍魚殼養殖產量增加造成物多價賤,從目前的情形分析,至少在5年內養殖筍殼魚的效益還是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原因一是目前還處在養殖推廣階段,并且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不是全國都能容易地養殖的,產品一時還難以大量增加;二是筍殼魚雖然來自東南亞,但原產地國的養殖水平不及我國,其產量目前不大。國內市場目前尚未滿足,還有廣闊的國際市場,因此,養殖筍殼魚近期的市場前景應是穩定向好的。當然,任何養殖品種都有興衰周期,我們大不必過慮,應抓住養殖機會才是科學的做法。
(三)珠三角將成為我國的主要產區。
珠三角地區地理條件優越,水產養殖發達,人們的商品意識和市場洞察力強,容易接受新品種,加上交通發達,已成為國內主要的水產品生產基地和集散市場,今后的幾年筍殼魚的養殖將有較快的發展。特別指出的是,珠三角地區的地理位置處在太陽北回歸線以南,經過夏天和秋天太陽的照射,冬天地殼還存留較大的熱容量,采用防散熱式的簡易保溫棚就可以保持水溫在攝氏十多度以上,足以維持到來年春暖,節省人工加溫的生產成本,這對降低筍殼魚的養殖成本、爭奪產品市場有十分實際的意義,這是我國北方地區難以比擬的。因此,珠三角地區將成為我國養殖筍殼魚的主要生產基地。
——2007年1月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