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養兔技術的推廣,農家養兔技術日益提高,但是許多農戶對籠舍的布局和修建卻缺乏正確的認識,結果往往因設計布局不合理,造成舍內陰暗潮濕,籠位擁擠,喂料、哺乳、配種、打掃清潔等工作都很不方便,同時還給細菌和寄生蟲的孽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給家兔生產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筆者就目前農村兔舍修建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1. 存在問題
1.1 籠位擁擠,飼養密度大。
有的種兔場或農戶,片面追求多養,在較小面積內修建過多的兔籠,造成籠位擁擠,飼養密度大。如某種兔場,在7m× 8m內,興建了6列(三層)兔籠,230個籠位。結果兩列背靠背式兔籠間的間隔僅15cm,過道也很窄,清除糞尿很困難。由于兔籠間間距窄,底層兔籠的光線很差。經調查發現,由于該場內空氣污濁,導致兔呼吸道疾病(咳嗽)嚴重,長期治療無效。在農村類似這樣的兔舍很多。
1.2 兔籠層數修得多而高。
為充分利用空間,每列兔籠建4-5層,總高度達2-2.5m。由于太高,飼養人員喂水喂料,觀察發情、配種、清潔衛生等都必須踩上椅子才夠得著。這樣不僅管理上不方便,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一不小心,還會造成人兔創傷,帶來經濟損失。
1.3 兔籠規格不恰當。
主要表現在籠子修得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大到1m×1m見方,小到兔在籠位無法轉身。兔籠太大,利用不經濟,太小又影響家兔運動,哺乳和配種,同時皮毛經常受到摩擦,降低皮毛品質。
1.4 不設草架。
農村養兔習慣把飼草放在籠內,任其采食,這樣弊病很多。一方面不符合衛生要求,另一方面,家兔選食強,飼草一旦被污染,就不再采食,造成很大浪費。據了解,采用這種方式喂養,飼草浪費量達1/3左右。
1.5 籠底板制作不合理。
首先是制作粗糙,使用的竹片未經打磨,而且竹片的寬窄和間距不合要求。竹片太寬,間距小,糞便下不去,沉積在底板上。相反易造成四肢卡傷,或影響種兔配種。其次制作籠底板的材料不合理,如用鐵絲網,木條或圓的百家竹等,百家竹高低不平,鐵絲網易銹,均易引起家兔腳皮炎和外傷。第三是底板固定死了,不便取下清潔、消毒。
1.6 舍內陰暗。
由于許多農戶認為兔不需要光線,因此將兔舍修在圍墻邊、竹林下、舊房里或閣樓上。由于這些地方本身光線就差,一旦兔籠修好后,光線就更差了,有的兔舍,若不開燈或開門,一點光線都沒有。長期光照不足,會出現母兔不發情,公兔反應遲鈍,性欲差等現象。不僅如此,由于光照對家兔被毛的生長和成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光照不足還會導致被毛無光澤、易折,降低了被毛品質。
2. 建議
兔舍是家兔長期居住的地方,兔舍環境的好壞與家兔生長、繁殖、疾病防治及管理關系很大。俗話說“良種要有良法”,要使良種發揮其優良的性能,除提供優質飼料和按科學方法進行管理外,還必須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在此,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2.1舍內籠位密度要適中。
農村地勢寬,對舍內籠位的安排宜采用寬松的原則,以便舍內通風光照良好,管理方便。在舍內修建兩列以上的兔籠時,若跨度短(一般在10m以內),兔籠間過道的寬度應達1.0-1.2m;若跨度長(10-20m),過道寬度應達到1.5-1.8m。靠墻的過道寬應達到0.8-1.0m。另外,兩列背靠背式兔籠的中間間距應保持0.7- 0.8m,這樣打掃清潔才方便。每列兔籠宜修2-3層,總高度不超過1.8m。
2.2 兔籠規格要適宜。
農村飼養的肉兔以大中型居多,兔籠規格可按寬60-65cm,深50-55cm,高度為前40cm,后33cm。
2.3 籠底板制作要細致。
用楠竹片最理想,經久耐用。裝釘前每塊竹片須削去竹節和棱角,打磨平整。竹片寬2.0-2.5cm,竹片間距應保持均等(1.0-2.5cm)。此外,應做成活動的,以便取下清潔消毒。
2.4 必須設置草架。
草架附在籠門上(籠門用鐵絲網或細竹桿制成)。草架可用鐵絲網做,形狀呈楔形,其大小根據飼養的兔種類和數量而定。
2.5 保持舍內光照良好。
解決這個問題,只需在舍內合理布局兔籠,多設亮瓦窗戶即可。一般要求保持光照時間為每天8-14小時。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