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文輝
摘要:營銷不是向顧客兜售產品和服務,而是研究如何買到他們的滿意、信賴和忠誠,贏得他們的心
在飼料企業傳統觀念里,營銷就是想方設法把飼料“賣”給顧客,而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卻提出營銷是“買”不是“賣”。主張向顧客“買”東西,買什么呢?買他們的滿意、信賴和忠誠,買他們的“心”!
為什么不“賣”反“買”呢?因為現在的顧客越來越理智,競爭對手越來越精明,產品信息越來越浩瀚如海,而同類產品卻“長”得越來越像,利潤越來越薄。此種情形下,飼料企業惟有適應變化,盡早改變原有的思維和習慣方可生存。
況且“賣”比“買”困難是常識,對飼料企業而言,研究怎樣買來顧客的心,時時為顧客著想,為顧客創造感動,遠比不停地“叫賣”產品更有效。即飼料企業轉“賣”為“買”實是“理應如此”的事!
那我們又如何“買”呢?什么才是我們的“貨幣”呢?
首先要研究顧客的需要。我們必須弄清楚顧客到底有什么愿望,希望怎樣,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去發現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合適的產品。飼料企業對顧客需要了解的如何,直接決定了企業可以滿足顧客的程度和讓顧客滿足的程度。有兩點很關鍵:一是飼料企業要摒棄想當然確定顧客“需求”之習性;二是飼料企業需切實助顧客認知其潛在需求。
接下來,就是生產出超出顧客期望的產品——即飼料企業的“貨幣”,這也是實現向顧客“買”忠誠的前提。在這個過程中,飼料企業首先要保證產品有超出顧客期望的技術含量(生命線);其次要保證有超出顧客期望的穩定品質(保障線)。這樣才能讓飼料企業的“貨幣”更“堅挺”。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如何“買”來顧客的“歡心”,并保證自身利潤的實現。有了我們精心打造的產品“金幣”,還不能“買”來顧客的忠誠,它還需要我們的“微笑”賦予它流通的法律效力,成為可交換的“貨幣”,成為“買”的資本。
“微笑”代表飼料企業對顧客的態度,體現在戰略、戰術和執行等多個層面。筆者曾聽過一個“一盒爽身粉”的故事,講的是一位普通導購員視顧客為朋友,細心為顧客著想,贏得了顧客信賴。她身邊總帶著一個藥包,里面有感冒藥、爽身粉等常用藥品,如果有顧客身體不舒服,她就送給顧客急用。有一次她送給一位帶孩子的婦女一盒爽身粉,顧客很感動,后來專門向她表示感謝,并為她帶來了很多顧客(為什么飼料業沒有這樣的故事流傳?)。可見“微笑”的威力。
但是飼料企業不能簡單的把“微笑”作為一種策略,作為對顧客的一種“賄賂”,而應使之還本來面目――企業立身之本,使之(千方百計)成為每個員工的共同信念,那樣才能真正感動顧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