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肉羊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類化纖合成工業的飛速發展,生產天然纖維的養羊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而同時隨著冷藏技術和運輸業的進步,人們膳食結構的變化,生產羊肉的牧區、鄉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相對縮小,新鮮羊肉的消費在大城市已成為現實,牛羊肉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價格上漲,羊肉生產的效益遠高于羊毛生產。這樣世界各國紛紛將養羊業的方向轉向以生產羊肉為主,羊肉的產量逐年增加,據糧農組織(FAO)的資料比較,1989年全世界羊肉總產量為1.9萬噸,到1997年就增加到1115.1萬噸,增加23.64%。中國的羊肉生產增長更快,1989年總產量為81.8萬噸,到1997年就增加255.4萬噸,增長了212.22%,是國內肉類增長幅度最大的。所以肉羊業在我國近年來,受到高度重視,出現了全國性的肉羊發展熱,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因此在一些地區內出現肉羊項目盲目上馬,盲目發展的現象。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將會對投資者和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為此,筆者就我國目前肉羊發展應注意的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以期對我國肉羊業及整個養羊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1 發展肉羊,注意不要忽視其它優良綿、山羊品種資源的保護
中國的綿、山羊品種繁多,有些固有的地方品種有其獨特的生態特征和種質特征,如中衛山羊、寧夏灘羊、湖羊,濟寧青山羊,遼寧絨山羊等,一直為國家保護的重點,還有一些品種為國內多年培育的品種,如新疆細毛羊、中國美利奴羊、東北細毛羊、敖漢細毛羊、關中奶山羊等。據農業部80年代調查的資料,我國綿、山羊良種共有53個,目前國內由于絨、毛市場不景氣,許多地區逐漸將絨、毛用羊的發展轉向發展肉羊,這樣肯定會使其它用途的品種羊受到沖擊,盡管在短期內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從長遠看,發展肉羊如不進行科學區劃,對其它用途的一些地方良種或培育良種不加以保護,將會使其要么可能被亂改,喪失部分遺傳資源,要么部分品種走向瀕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各地發展肉羊,一定要認真分析清楚擬發展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當地已有的綿、山羊品種資源,劃定范圍,有計劃地引種和改良,引進一個新品種的同時,應考慮對當地固有綿、山羊品種資源的保護。
2 注意量視對已引入肉羊品種的有效利用和對國內固有肉羊品種的開發利用
國內從60年代開始,相繼引入德國美利奴、考力代、羅姆尼、林肯、邊區萊斯特羊等品種,主要用于發展毛肉兼用細毛或半細毛羊。雖然當時以產毛為主要目的,但從目前來看,借鑒國外的肉羊培育經驗,這些品種可以作為寶貴的肉羊培育的母本羊或父本羊。它們有些品種改良的后代在我國已有一定的規模,可作為國內發展肉羊寶貴的基因庫。國內以前對引入的一些毛肉兼用品種,如羅姆尼、邊區萊斯特、考力代羊等,具有肉羊培育利用前景,但未引起足夠重視。而在國外這些品種被作為肉羊培育或配套雜交利用理想的材料。另外我國有一些產肉性能較好的固有綿、山羊品種,如阿勒泰羊、烏珠穆沁羊、小尾寒羊、同羊、陜南白山羊、成都麻羊、馬頭山羊、黃淮山羊、隆林山羊等,這些品種雖然較國外專門肉羊品種差一些,但其在國內相應產區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有計劃地導入一些國外高產肉羊的基因,培育我國自己的優良肉用品種。
3 從國外引種應適度,要注意消化、吸收和利用
從1995年以來,全國許多省(區)紛紛從國外引進肉用種羊,如無角陶賽特、薩福克、夏洛來、德克塞爾和波爾山羊等。引進種羊總數3000多只,僅波爾山羊就引進1300余只,胚胎500枚,重復引種和炒種,花費的外匯額相當高。據有關人士統計,國內僅就1997—1998兩年,從國外引進種羊的費用比畜牧主產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國近10年的引種費用總和還多。國外畜牧業發達國家,一般引種量很小,引進優良品種后,采用胚胎移植等先進技術加速擴繁,以本國已有品種為基礎,廣泛開展雜交利用及導血研究。如新西蘭目前培育的超級肉用綿羊,特別注重已有品種無角陶賽特,德克塞爾,羅姆尼等利用,只少量引進國外特別優秀的種羊。國內目前的肉羊引種和炒種熱,有許多投資者帶有盲目性,大量引種,投資太多,不利于資金回收。作為國內種羊業務、行政主管部門,應從宏觀角方面嚴格把關、審批。審批時注意考慮引入品種是否非常急需,是否有消化、吸收、利用能力,同時也要考慮弓[種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國內從60年代以來,引進國外的綿山羊品種近20個,但許多品種引種時很熱,可利用一般,最后甚至個別品種發展到無人過問,自生自滅,到后來需要時又重新引種。所以特別是要提醒各地區引種時,必須重視種羊場建設,以保證引入品種的良好飼養和持續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