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介紹一下斷尾與咬尾的關系,以及大家對于斷尾和剪牙褒貶不一的觀點,討論一下阻止和治療咬尾現象發生的各種措施。
法律的觀點
英國1994動物福利法規定禁止程序式的斷尾,除非農場的外科獸醫在該農場的環境背景下能夠證明咬尾將會發生或可能發生,才能夠進行斷尾。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斷尾必須在仔豬7日齡以內由熟練的有責任心的操作者來完成。同樣,程序式的剪牙也是被禁止的,除非有證據證明不剪牙的話會傷害到母豬乳頭或其他同伴仔豬。同時剪牙也必須在7日齡以內完成。
各種相關的質量保證協會或組織的觀點
在英國大多數的養豬生產者都加入了相關的質量保證組織。這些組織一般都有著更嚴格的福利規程。比如英國的The Farm Assured British Pigs,英國80%的養豬者都加入了該組織。該組織下的養豬者如果需要的斷尾的話必須在2日齡以內進行,除非該仔豬非常虛弱,那么可以延長至3日齡。當然剪牙也是如此。
尾巴和牙---一些實事和數據
英國某家組織在調查了6家屠宰廠的62,000屠宰豬,其中80%的豬都進行了斷尾,而這80%中10-12%的是短-斷尾(斷尾后剩下的尾巴長度少于1.5cm)。大于5%的是只斷了尾尖。從屠宰廠觀察的顯示,不斷尾(包括尾尖斷尾)的發生咬尾現象的數量大約是斷尾的3倍。分別是9%和3%。
沒有證據證明短-斷尾和尾尖斷尾在阻止咬尾發生上相對于長-斷尾有更多的優勢。
咬尾現象一般只是發生于少數豬場里,占到所有豬場的1-2%,而其中大于10%的豬表現出嚴重的咬尾。不論是否斷尾,公豬被咬較母豬被咬多發生,被咬尾的豬也多被咬耳,在打架中也更易受到傷害。
和斷尾相似,80%的農場在仔豬出生1-3日齡日內要剪掉仔豬的8顆尖牙。而戶外型養豬剪牙相對較少一些,這可能是為了使仔豬在戶外更易尋食和覓食吧。
不同的觀點——斷尾
不論是斷尾還是剪牙都會引起短期的疼痛和應激,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神經末梢的切斷。在一項實驗中在斷的尾巴中觀察到了神經瘤。人們認為斷尾的豬相對于被咬尾的豬遭受到的痛苦更少,豬的尾巴對疼痛是很敏感的,在實踐中常能觀察到當尾巴被同伴含到嘴里時,被含尾巴的豬會迅速把尾巴縮回去。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斷過尾的尾巴吸引力變弱了,就不易被咬尾了。
不管什么原因吧,這里都有很好的例子證明斷尾可以減少咬尾的發生,因而在實踐中這種措施使用的很普遍。要知道咬尾是個很嚴重的福利問題。咬尾可以引起疼痛甚至感染。許多年一直進行例行斷尾,幾乎沒有咬尾問題發生的養豬生產者也是進退兩難。他們不知道斷尾是不是真的阻止了咬尾的發生,是不是以后就不會發生了。大量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咬尾,而這些因素的聯合作用常常會使咬尾突然發生。在實踐中人為地誘使咬尾發生的實驗也還沒有成功,在沒有任何明顯的原因下咬尾的現象會突然出現或突然減弱。很明顯多數生產者還是認為斷尾是需要的,同時他們的場子的獸醫也是支持的,因為還是擔心咬尾會突然的發生。多數的獸醫還是贊同斷尾的,但是如果咬尾的真正原因一旦被找到,就應該停止例行的斷尾而通過其他相應的措施來控制咬尾。
預防和治療咬尾
回憶起咬尾發生前豬處于怎樣的環境中,怎樣的管理措施下,或者咬尾發生前環境有什么變化嗎,管理措施有什么變化嗎,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的聯合(如基因,環境,管理和日糧)對于每一個生產者都是各不相同的,管理措施的逐步變化使得鑒別咬尾爆發的原因更容易成功。特別要注意的因素或變化有:
煩亂不安的程度——最近有沒有增加?是因為什么的變化而導致了不安的增加?
環境是否貧瘠?提供一些新奇的可供破壞的東西例如枕木,編織袋和墊草是否可以降低不安的程度或者使豬的注意力從其他豬的身上離開?
舍內的通風換氣是否有調整?有毒氣體的含量,空氣的速度以及灰塵的含量最近是否考核過?
在一個豬群中是否有充足的飼喂空間,是不是總有一些豬在排隊等食,打架不斷的發生?
是否有足夠的趴臥空間,舍內個別地方如果潮濕或有賊風或穿堂風,豬可能就不會利用這些地方?
日糧中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是否足夠?
調查了388家發生咬尾的廠家:除了移走被咬的豬以外,最常見的措施就是向豬舍添加“玩具”,超過一半的生產者都是這樣做的。16%的生產者是加入墊草,可能是因為加墊草并不適合所有的生產系統。少于一半的生產者是移走發起咬尾的豬,這可能是因為在一個大豬群中很難鑒別誰是“罪犯”,或者“罪犯”太多。少于10%的生產者是減少豬的密度。對于一個養殖空間有限的生產者來說這種做法可能比較難以實現。大約6%的生產者對被咬得豬用抗生素進行處理以防發展為膿血癥。
不同的觀點——剪牙
豬出生時有8顆尖牙稍微地露出來,在打架的時候可以造成面部的受傷。剪掉這些牙可以減少面部的受傷和母豬腹下的受傷。
但也并不總是好處大于壞處。不剪牙導致的面部損傷可能只是皮膚表面的,只要不感染一般不會產生什么問題。好的產房衛生環境將會使這種風險降到最低。不剪牙的仔豬對母豬腹部造成嚴重傷害的這樣的例子一般很少發生,盡管輕微的損傷還是能夠見到的,對母豬乳頭造成的任何損傷都會引起母豬的不安。剪牙是牙的髓腔暴露出來,這可以引起嘴部的發炎和感染。對牙齦的損害也會引起感染,而這個在實踐中最常見。除了嘴部損傷和感染這個風險外,如果奶水充足的話剪牙可能就沒必要了。盡管如此,在不斷牙的情況下,如果乳頭個數有限,奶水有限,例如窩仔數過大或不均勻,或者母豬腹部感染了等引起了爭斗都能導致嚴重的面部損傷。所以是否要斷牙就要權衡面部感染和嘴部感染。
最好的實踐過程——剪牙和斷尾
這兩個過程中最好的實踐特征包括:
使用熟練的經過培訓的職員。技術熟練是很關鍵的,可以減少仔豬的應激。如果能夠兩個人員共同操作的話那會更好,這樣可以操作的完成的更快。
要有很高的衛生學標準。所用器械要消毒,斷過尾的尾巴要抹上抗菌劑。操作環境應該是溫暖,干燥,干凈的地方。當然操作人員在操作之前要把人先干凈了。好的產房衛生學將會減少感染。
時間。剪牙和斷尾應該在2日齡以內進行,但是在出生的頭6個小時里不要進行,因為這會影響到初乳的攝入。對于弱仔來說應該在3日齡進行。
最好的實踐過程——斷尾
斷尾后至少要留有20mm長。目前對于尾尖斷尾和超短-斷尾哪一個更有好處還不清楚,但是對于超短-斷尾可能會傷害到臀部。
要握緊仔豬的兩個后腿,使尾巴沖著操作者。在斷尾前應該把尾巴上的皮膚向臀部的方向拉扯,這樣的話斷尾后放開仔豬后,尾巴上的皮膚將會向相反方向伸展,從而覆蓋住斷尾后的表面,使暴露面最小。
任何咬尾事件的發生都要做好詳細的記錄,以及咬尾的嚴重程度,都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來制止咬尾,最終那個措施起到了作用。這將會對以后是否進行斷尾以及改進管理技術降低斷尾的需要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最好的實踐過程——剪牙
只剪上面的牙或上下面的都剪。
用手保定好仔豬,用一指頭插入豬的嘴角打開豬的下巴。
剪牙時要接近牙齦緣,避免留下尖尖的棱角,但要注意不要損害到牙齦,因為后期會引起感染。
體重小于1kg最好不要剪牙,這樣可以避免對弱小的仔豬造成更大的應激,使其在吃奶時較個體大的剪牙的同伴有更大的競爭力。
可以用磨棒把牙齒的尖端給磨掉,不過這樣花費更長的時間,但是這樣可以減少傷害到牙齦,牙髓,從而引起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