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母豬哺乳期體重損失超過體重的10%,將會影響其下一胎的繁殖性能(Thaker等,2005)。在印度,母豬的傳統哺乳期為7-8周,體重損失為30-45kg,為了讓母豬體能恢復一般在母豬斷奶后第1或2次發情時不配種。因此,降低了母豬年產仔數。
母豬分娩后21-24天,子宮已完成退化,隨時可配種(Whittemore等,1998)。哺乳期,由于GnRH和LH的釋放被抑制,母豬不出現發情。哺乳后期,通過降低哺乳頻率及每天將仔豬與母豬短暫隔離(6-12小時),均可促進母豬發情。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評估早期斷奶(24日齡)或分批斷奶(24、28日齡)在印度現有養豬場的可行性。
試驗設計:
試驗地點為印度Mizoram區的農業中央大學,時間為2016-2017。18頭哺乳母豬(大約克)及其仔豬,隨機分成三組。處理1(T1)和處理3(T3)分別在24、28日齡斷奶,處理2(T2)采取分批斷奶(體重較大的一半24日齡斷奶,另一半28日齡斷奶)。所有母豬在斷奶后第一次發情時配種,記錄下胎生產成績。
試驗結果:
1、三組母豬(T1、T2、T3)平均窩產仔數分別為8.67±0.72頭、9.17±0.31頭及9.67±0.56頭,24、28日齡時各組窩大小分別為8.00±0.26頭、8.83±.40頭、9.00±0.37頭。表明由于斷奶前部分仔豬死亡,各組母豬的平均帶仔數呈下降趨勢,但各組間差異不顯著。
2、三組母豬(T1、T2、T3)的平均出生窩重分別為11.45±1.07 kg、12.16±0.69 kg、12.50±0.56 kg,24日齡時平均窩重分別為44.79±4.08 kg、44.77±2.94 kg、45.66±5.46 kg,28日齡時平均窩重分別為45.16±3.89 kg、46.81±2.95 kg、50.15±5.94 kg,各組間均無顯著差異。
3、三組母豬WEI(斷奶至發情間隔)分別為5.33±0.21天、4.33±0.21天、5.17±0.17天,分批斷奶組顯著優于其他兩組。
4、三組母豬(T1、T2、T3)下一胎的平均窩產仔數分別為10.83±0.95頭、10.33±1.33頭、10.17±0.91頭,平均出生窩重分別為13.31±1.09kg、12.64±1.30kg、12.84±0.92 kg,均無顯著差異。
總結:
24、28日齡斷奶,或分批斷奶(一半24日齡斷奶及另一半28日齡斷奶)對斷奶仔豬數、斷奶仔豬重及下一胎的產仔數、窩重均無顯著影響,但分批斷奶顯著縮短了母豬斷奶后發情間隔。
資料來源:
Effect of Early and Split Weaning Management on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Large White Yorkshire Pi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vestock Research,January 2017
DOI: 10.5455/ijlr.20170803010758
來源:畜牧人網站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