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第十八屆中國羊業發展大會在內蒙古包頭市隆重召開!
河北農業大學劉月琴教授受邀分享了“規模化羊場階段化精準飼養管理技術”主題報告。
劉教授的報告分為6部分,分別為“規模羊場飼養管理目標”、“羔羊飼養管理”、“育成羊飼養管理”、“配種期飼養管理技術”、“懷孕期飼養管理技術”及“哺乳期飼養管理技術”。
下面是畜牧人網站小編整理的報告內容。
1.png (130.27 KB, 下載次數: 1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8-24 10:01 上傳
1、規模羊場飼養管理目標 劉教授指出,規模羊場要做好“目標管理,精準飼養,降本增效,應對風險”4點。
規模場運營成本高,存在資金風險和技術風險,需明確目標,科學利用品種和階段化飼養管理。規模羊場的兩大任務為生和養(哺育),追求高效繁殖。實現高效繁殖的途徑,一是使母羊在生育期內多產羔,二是通過飼養管理提高羔羊成活率,即提高母羊的單胎產羔數及終生產羔數。 規模場飼養管理關鍵指標:發情率(青年羊和斷奶母羊)、配種率、受胎率、產羔率、斷奶羔羊成活率及母羊淘汰率(育成羊和母羊),目標是縮短產羔間隔,降低空懷天數,增加產羔數量,降低死淘數量及提高利用胎次,即多生少死。
繁殖母羊的主要生產指標:
1)育成羊初配天數:250-300天; 2)發情率:基礎母羊100%發情; 3)受配率:能繁母羊要實現100%; 4)情期受胎率:第1情期>85%; 5)分娩率:>96%; 6)產羔率>220%; 7)羔羊成活率:>93%; 8)年產活羔數:>3只; 9)產羔指數:兩次產羔間隔<240天; 10)利用胎次:>6胎。
2.png (203.72 KB, 下載次數: 1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8-24 10:01 上傳
2、羔羊飼養管理
2.1 目標 羔羊飼養管理的目標是減傷亡、保成活、快生長及早斷奶,應重點注意出生關、補料關及斷奶關。出生關應保證羔羊在出生半小時內吃到初乳,藥物預防拉稀和斷臍帶防感染;補料關10日齡開始補喂顆粒料;斷奶關需保證斷奶時體重達標。
2.2 哺乳羔羊生理特點 1)物質代謝旺盛,生長發育快。初生時體重一般為3-4kg,經過2個月的飼養,體重可達15-20kg(增加5倍以上)。 2)消化系統機能不完善。 3)缺乏先天免疫力。出生羔羊吃足初乳可防止羔羊患病,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的措施。 4)體溫調節能力差,不耐低溫。
2.3 哺乳羔羊的飼養管理 抓三食、過三關。即抓奶食過初生關、抓開食過補料關、抓補料過斷奶關。 2.3.1初生至7日齡的管理(抓奶食過初生關,吃好初乳是關鍵) 1)母羊分娩時有人員助產。了解分娩舍溫度,防止初生羔羊受涼,溫度最好控制在10℃以上。羔羊生生后清理口、鼻及耳內等粘液。 2)距腹壁5-6cm剪斷臍帶,碘酊消毒防臍帶炎。 3)出生半小時內吃到初乳。 4)通風與保溫。羔羊出生后保溫區溫度維持在20℃以上,待1周后開始降低保溫區溫度。 5)加強對弱小初生羔羊的護理,保障吃足初乳。 6)羔羊編耳號。出生后當天或第二天即可以編耳號,同時建立系譜檔案和飼養成績記錄。 7)調整母羊帶羔數。當母羊奶水不足或帶羔過多、過少時,應在出生24小時內完成。 8)假死羔羊的救治。一般包括呼吸道阻塞假死和低溫假死。呼吸道阻塞假死指羔羊由于母羊難產(宮內窒息)或羔羊吸入羊水,使剛生下的羔羊在短時間內(30-60s)僅有心跳而無呼吸。 主要癥狀為口唇發紺,呼吸呈喘息狀或呼吸微弱,甚至沒有呼吸,心跳慢,心率不規則,喉頭氣管有水泡音,羔羊四肢無力。 治療措施為清除呼吸道阻塞物(粘液、羊水),結合施行人工復蘇。低溫假死時,可結合使用溫水浴。 9)控制羔羊下痢。引起羔羊痢的原因包括:細菌或病毒(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等)、賊風、保溫不夠、潮濕、初乳攝取不足、母羊缺奶、環境衛生差、分娩舍清洗消毒不徹底等。 預防措施包括:提供干燥衛生、溫暖、無賊風的環境,母羊妊娠后期注射羔羊痢疾疫苗,或羔羊出生后12小時內口服土霉素0.25g/只。 10)控制羔羊白肌病。 可在出生后2-4日齡時注射亞硒酸鈉維生素E注射液,也可在妊娠后期給母羊注射。 2.3.2 8-20日齡的飼養管理(抓開食過補飼關) 羔羊一般在出生后1周出產房,進入哺乳母羊舍。 1)訓水:可在羔羊飲水器內插一小棍,使水呈滴答狀。 2)訓料:在羔羊補料槽內撒少許飼料讓其自由采食,或將開口料投入羔羊口內或拌成糊狀涂在羔羊口內,固態料的粗蛋白應有20%以上。不可飼喂蛋白水平較低的(18%)的顆粒料。 3)斷尾:常用橡皮筋在羔羊尾椎3-4節間緊緊扎住,斷絕血液流通。一般經10-15天尾巴可自行脫落。此法的好處是經濟簡便,容易掌握。缺點是結扎部位易遭蚊蠅騷擾,造成污染。 4)防止羔羊肺炎。此病一般在出生后2周多發,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羔羊自身抵抗力減弱(母源抗體下降),環境衛生條件差,由支原體、細菌感染引起肺炎。劉教授指出,當保溫與通風矛盾時,應選擇通風,保證羊舍內空氣新鮮。 2.3.3 21日齡至斷奶的飼養管理 此階段的目標是訓練羔羊采食青干草,增強瘤胃消化功能,為羔羊適應粗料型日糧打下基礎。應將母羊與羔羊分群管理,避免羔羊采食母羊的草料,避免消化不良性下痢。 2.3.4 案例及數據分享 劉教授指出,實際生產中應根據斷奶體重及采食量情況,適時斷奶。綿羊斷奶前顆粒料采食量應不低于400g,山羊應不低于200g。哺乳期羔羊對優質干草的采食量很低,30日齡前對顆粒料的采食量很少(營養主要來源為母乳),30日齡后母乳量顯著下降,對顆粒料的需求大大增加。
羔羊階段性飼養管理
3.jpg (133.18 KB, 下載次數: 10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8-24 10:01 上傳
絨山羊羔羊哺乳期各階段平均日采食量(g)
4.jpg (46.54 KB, 下載次數: 9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8-24 10:01 上傳
山羊羔羊各階段平均體重(Kg)
5.jpg (32.49 KB, 下載次數: 1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8-24 10:01 上傳
6.png (170.66 KB, 下載次數: 1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8-24 10:01 上傳
綿羊羔羊增重情況(湖羊)
7.jpg (32.92 KB, 下載次數: 1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8-24 10:01 上傳
3、育成母羊飼養管理 總體目標為提高育成率,降低死淘率,縮短培育天數,提早配種。具體指標包括日增重、6月齡體重及周歲體重。需明確基本概念如育成率、死亡率及淘汰率。階段可分為過渡期和育成期。
3.1 過渡期飼養管理
3.1.1目標 緩解應激,減少病死,適當增重。防應激,保健康。斷奶重影響羔羊斷奶后的安全過渡。斷奶后,繼續飼喂斷奶前的開食料,且不少于兩周。此后飼喂促進生長的日糧,且要求蛋白質水平較高,一直喂至4月齡。蛋白不足,將導致育成羊體格較小,生產性能下降。 應激是指當動物感覺到環境變化可能對身體產生威脅或傷害時做出的適應和應對的過程。引起應激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其中,遺傳因素可通過選種淘汰不良基因發育,環境因素可通過人工干預將其降到最低。具體的環境因素又包括養殖環境、情感依賴及飼料變化。實際生產中,羔羊斷奶后宜原圈飼養,同時滿足溫度、濕度及通風的要求,使羔羊處于舒適環境中。 3.1.2過渡期飼養基本原則 三不變:圈舍不變,飼料不變和群體不變。應激保健:營養調控加酶菌制劑。 3.1.3過渡期羔羊消化生理 小腸絨毛萎縮和隱窩增生、消化酶分泌不足、胃酸分泌不足、免疫功能不健全、飼料原料中的抗原等造成飼料養分消化吸收代謝不良,導致營養生理性腹瀉,影響斷奶羔羊的生長。實際表現為消化機能差、飼料報酬高(生長速度快)、反芻機能不完善及瘤胃微生物功能不健全。這些生理特性決定了過渡期羔羊的日糧配方設計要求。實際生產中,部分羊場為了避免營養性腹瀉,給羔羊飼喂較多的干草,減少精料飼喂量。劉教授指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減少精料飼喂量無法滿足羔羊的營養需求,導致羔羊生長緩慢。 3.1.4飼料原料要求及日糧配制 過渡期羔羊宜采食易消化、低纖維的原料。10-15kg過渡前期宜選用優質草料,采用開口料+青干草飼喂模式;16-20kg過渡后期可適當降低。過渡前期的飼喂目標為減少腹瀉,提高健康水平,降低傷亡率;過渡后期的飼喂目標為實現日增重達150-200g。
3.2育成期飼養管理
3.2.1目標 目標是適時配種,縮短非生產天數。技術手段包括合理搭配日糧,促進胃腸道發育,保持適當日增重。明確以下技術要求: 1)日增重:綿羊達150-200g; 2)日糧營養水平:ME為10-11MJ/kg,DP為9.5-10%; 3)配種月齡:8-10月齡; 4)配種體重:綿羊大型品種體重應達50kg,中等達45kg,小型達40kg。 3.2.2原料選用及配方設計 飼料類型包括粗飼料、能量飼料、蛋白質飼料和預混料。粗飼料中可選用青干草、秸稈、青貯料,慎用非常規原料。能量飼料可選用玉米、麩皮,慎用玉米皮。蛋白飼料可選用豆粕、棉粕、花生粕、菜籽粕等。 劉教授指出,不管是自配料還是商品料,不管是使用精補料、濃縮料或預混料,均應使日糧營養水平達到規定的日增重需求。 3.2.3選擇與淘汰 不是所有的母羊都作種用。選擇時期包括過渡期結束選擇、5-6月齡選擇及配種前選擇。選擇標準:體型要求身長、背平、胸寬及臀部肌肉豐滿,體重達標,抗病、抗應激能力強等。初配月齡不宜過早。
4、配種期飼養管理
4.1 育成羊
關鍵問題包括:配種月齡及體重、初情期、發情周期及同期發情還是自然發情配種。 劉教授指出,不宜選用發情期較早的育成羊,因為發情越早的母羊其后期體脂水平將越高(發情即代表體成熟),不利于繁殖。飼料可采用育成后期料,無需額外增加營養水平,尤其是能量蛋白水平不能提高,否則不利于妊娠。無論采用何種配種方案,都應重視母羊配種時的體況,及配種后的營養狀態。 同期發情方案(育成山羊要求體重≥25kg,綿羊≥40kg): 1)發情鑒定,埋栓—撤栓—PMSG—試情—GnRH—配種;2)免發情鑒定,埋栓—PMSG—GnRH—輸精,輸精1個月進行妊檢。 同期發情的好處: 1)便于管理; 2)改季節性繁殖為常年繁殖; 3)由產羔變產雙羔,甚至三羔。
4.2 經產羊
飼養管理要點: 1)羔羊斷奶后母羊發情配種或輸精; 2)斷奶后誘導同期發情配種或輸精; 3)調整日糧營養水平,可用斷奶母羊飼料配方; 4)三變原則“變飼料、變圈舍、變群體”,以促進集中發情。 同期發情方案: 1)長周期方案,埋栓12-14d—PMSG—GnRH—輸精; 2)短周期方案,埋栓5-9d—PG+PMSG—GnRH—輸精。具體操作中,應掌握好PMSG劑量,GnRH注射時間及輸精時間。 劉教授建議: 1)發情周期短的母羊,應斷奶后進行同期發情處理; 2)發情周期長的母羊,應斷奶同時同期進行發情處理; 3)公羊的精液質量不佳時,要用短周期處理。
5、妊娠期飼養管理
妊娠期飼養管理的目標是保胎,提高羔羊初生重,改善母羊健康和泌乳力。
5.1 妊娠前期(前3個月)
因胎兒發育較慢,需要的營養物質與配種期基本相同,但青年羊和成年羊營養要求不同。青年羊日糧ME宜9.5-10MJ/kg,DP宜8.5%-9%;成年羊日糧ME宜9MJ/kg,DP宜8.5%。青年羊精料飼喂量為500-600g/d,成年羊為400-500g/d。 妊娠前期要防止早期流產,避免因飼料、管理、意外傷害、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早產。
5.2 妊娠后期
分娩前5-7天轉移至產房,單欄飼養,要視懷羔數量、乳房發育情況調整精料和多汁飼料量。如果乳房腫脹應減少喂量,多喂青干草,精料調整至500g以下。 妊娠后期保胎防流產,避免營養不良、發霉變質飼料、布病及管理不善等造成的流產。妊娠后期的營養調控不當可導致母羊圍產期出現多種疾病,如產前或產后癱瘓、低血糖、低血鈣、酮病、子宮脫落、乳房炎等。劉教授特別指出,此期需注意蘇打、鹽及青貯的飼喂量。
6、哺乳期飼養管理
目標是提高泌乳量、促進羔羊發育和母仔健康。
6.1 哺乳前期(1-7d)
哺乳前期的目標為保健康,為后期泌乳高峰打基礎。膘情較好的母羊,在產羔后1-3天內,不喂精料和多汁飼料,只喂青干草,以防止消化不良或乳房炎,后期視乳房腫脹情況加精料和多汁料。 母羊分娩后做好保健工作,如果產道有損傷,可口服或肌注射抗生素。分娩前應剪去乳房周圍羊毛、擠奶乳塞,乳頭消毒后讓羔羊吸吮,保證羔羊出生后半小時后吃到初乳。羔羊出生后讓母羊將其體表的粘液舔干凈,同時注意保溫。
6.2 哺乳中期(8-35d) 哺乳中期哺乳母羊飼養的最關鍵期,精料宜飼喂0.7-0.9kg/d。
6.3 哺乳后期(36d至斷奶) 36日齡后,羔羊的胃腸功能已趨于完善,可以大量利用干草及精料,不再主要依靠母乳而生存。 且此時母羊的泌乳能力下降,應減少精料的飼喂量。即哺乳母羊飼養要料隨奶走。劉教授團隊對約100篇相關文獻分析發現,各品種母羊在哺乳前一個月泌乳量達到高峰,后急劇下降。因此,哺乳后期羔羊的營養來源主要為顆粒料,顆粒料的采食量會顯著上升。 最后,劉教授指出,規模化羊場應做到目標明確、品種優良和科學飼養,方可增加效益、降低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
版權申明:筆記記載,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專家版權。感謝劉月琴教授的精彩分享,感謝會議主辦方中國畜牧業協會羊業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