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備母豬只有在大概6~7月齡(180~210日齡)第一次出現發情后才算得上具備繁殖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初情期。第一次發情的出現意味著母豬達到性成熟。
母豬性成熟取決于一些內在因素,如日齡,品種,體重等。但也需要其它外部條件,如與公豬鼻對鼻接觸,與公豬接觸對誘發年輕后備母豬發情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還有營養,光照等因素。
豬場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品種遺傳優勢,需要每年引進固定數量的后備豬,這就使得每周都應有后備豬參與配種以滿足豬場的均衡生產。能夠順利達到配種目標對豬場非常關鍵,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每頭母豬每年可提供斷奶仔豬數(Diata et al,2000)
對于后備豬的科學管理,會對豬場將來的生產效益有較大的影響。后備母豬在特定時期不發情比例過高會直接影響的豬場非生產天數(對一些豬場來說,總的非生產天數,其中由于后備豬的不良管理所造成的非生產天數占比可達30%,甚至更多)。另外,后備豬的管理不良,有可能造成更多的種豬因繁殖障礙而被淘汰,同時也可能造成全場分娩率低下與產活仔數偏少。因此,后備豬的初情期管理無論對第一次分娩或是母豬一生中的生產性能都會有影響。
許多實驗證實,相比初情期延遲的母豬,母豬到達初情期的時間越早,繁殖性能表現更好(產仔數量和種豬最終的使用年限都會增加)。因此,我們盡量挑選早熟母豬作為后備豬,但不意味這些母豬可以提早配種。另外,有確定發情日期的母豬,對于生產循環而言,也利于管理者進行批次處理,能滿足周期性的配種管理。
無論如何,我們要保證后備豬能夠充分表現其遺傳潛能,適時發情。為此,我們要采用包括營養,管理,激素處理等各種方法誘導后備豬在最佳時間出現初情。所有的方法都是后備豬培養計劃的內容。
豬場生產目標是根據遺傳性能,讓所有母豬在推薦日齡適時參與配種(一般從230日齡到270日齡不等)。盡管目前某些品種有傾向于270日齡后配種的趨勢,但總體來說,過去15年來,第一次配種時間推薦在250日齡。對于后備豬飼養,判斷生產程序是否合適、運用是否合理,較好的判斷參數是后備豬進場至配種的間隔,這個參數指的是豬只進入豬場后到配種的平均天數。可以用幾種方法進行計算。
隨著小母豬的生長發育,繁殖器官隨之發育成熟。如果母豬重量與日齡相匹配,那就說明母豬準備進入初情期。但同時需要一些客觀因素觸發初情。如果沒有這些因素,母豬將推遲發情,結果導致非生產天數增加。 在“正常”情況下,沒有其它因素刺激,初情發生的日齡一般在180~210天之間。
微信圖片_20200612094646.jpg (135.76 KB, 下載次數: 20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2 09:47 上傳
以下是影響后備母豬初情期的一些因素:
營養:這是一個關鍵因素。后備生長速度如果太快或太慢,都會延遲初情時間。為使后備豬達到合適的體況,后備豬要重視營養的提供。后備豬第一次配種時最佳的背膘(P2)厚度應在16~18mm之間,這樣可以保證分娩時背膘厚度能達到18~20mm。
公豬影響:這是最有效的觸動發情的因素。采用一頭性欲旺盛的公豬與一組(10-12頭)年齡相近的母豬短時間(10~15分鐘)身體直接接觸,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直接接觸會引起小母豬身體刺激和化學激素接觸(唾液中的信息素),其效果明顯好于通過隔欄(同樣時間內公豬只能接觸少數母豬)接觸的效果。一般推薦后備母豬以10頭一組與公豬接觸。可能的話,用輸精管結扎過的公豬誘情可以減少人員的工作量。通常來說,驅趕母豬到公豬舍比較好,這會讓公豬約束感減少。公豬的影響能使更多的后備母豬發情,發情表現更明顯,也更有利于鑒定。經初次刺激后的三周內,會有75%的母豬發情。當使用誘情公豬效果感到不理想時,通常是由管理問題造成的(比如后備舍人手不足,欄舍結構不合理或欄舍安裝不正確)。
圈養方式:分組飼養比單獨飼養更具優勢,這是由于接觸其它豬只有助于發情和發情的同步化。然而,建議使用排水良好,無腐蝕性和干燥地面的欄舍,同時也建議不定期的混群,移欄。所有的這些方案對于后備母豬來說都是刺激,都能有助于誘導發情。
光照:每天的光照時間與強度對于后備豬進入初情期也非常重要。推薦每天最少16個小時、強度至少270lux的不間斷照射。冬季豬舍需要用人工光源補償日照的不足。
環境因素:這包括能延遲發情的多方面因素,如季節性高溫,空氣質量等。
激素處理:聯合使用HCG/PMSG,對處于臨近初情期的母豬有誘導發情的作用,但通常需要配合公豬的誘情與其它刺激方法的應用,不能指望僅僅依靠激素就能提高發情率。與只用公豬對比,使用PMSG/HCG這些激素能更好地形成同期發情。
盡管誘導發情的結果并不代表后備母豬在第一次發情就要配種,但這些因素的調節有助于誘發初情。為使后備母豬一生能保持更好的繁殖性能,現在多數場趨向于后備豬第三次發情才配種。
來源:養豬職業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