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是世界上栽培面積最廣泛、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苜蓿營養價值很高,粗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豐富,氨基酸平衡、適口性好、消化率高,素有“牧草之王”之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苜蓿的莖、葉中含有50多種營養物質及未知因子,已經證實苜蓿富含優質膳食纖維、葉蛋白、皂甙、黃酮類、苜蓿多糖、苜蓿色素、酚醛酸等生物活性成分,其營養成分比其它植物豐富許多,被稱為萬能植物。苜蓿根系發達,再生能力強,生長期內既可青飼、放牧,又可調制干草或青貯 飼料。依據苜蓿栽培種植條件及當地畜牧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以上任何一種方式,因地制宜地對苜蓿綜合利用。 1. 苜蓿的營養成分 苜蓿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初花期至花期的含量一般在17%-20%,因產地和品種不同,苜蓿蛋白質含量有較大的差異。一般而言,苜蓿干物質的粗蛋白質含量是全粒玉米的2.0-2.5倍,是優質豆粕的1/3以上,是優質禾本科牧草以及飼料作物的1.4-3.3倍。粗脂肪含量大多在2%-3%。粗纖維和無氮浸出物,均屬糖類物質,前者主要存在于細胞壁上,屬結構性糖類,后者主要存在于細胞內,屬非結構性糖類。植物細胞壁隨苜蓿生育期延遲而不斷增厚,粗纖維含量增加,尤其是中性洗滌纖維,開花前在苜蓿干物質中含量為30%左右,開花期即達35%以上。粗灰分含量一般都在10%左右,其中含鈣多磷少,鈣含量1.5%左右,磷含量0.1%-0.3%。優質苜蓿粉和優質苜蓿草塊的含鈣量是優質禾本科牧草的3-5倍,與全價配合飼料的主原料玉米相比,苜蓿含鈣量更高,是全粒玉米含鈣量的48倍。 苜蓿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中有畜禽必需的鐵、銅、錳、鋅、鈷和硒,其中鐵、錳含量較多(李繼揚,2001),鮮苜蓿中含鐵180mg/kg、錳28.4mg/kg;日曬苜蓿粉含鐵230mg/kg、錳27mg/kg(耿華珠,1995)。苜蓿草中的鐵、硒含量較高,大約高出一般畜禽需要量的5-10倍,是一種較好的鐵源和硒源。紫花苜蓿維生素含量豐富,含胡蘿卜素18.8-161.0mg,維生素C210mg/kg,維生素B5-6mg/kg,維生素K150-200mg/kg。 苜蓿中含有動物需要的各種氨基酸,而且含量豐富,品質良好。經過人工干燥的完整的盛花期收割的苜蓿草中含有賴氨酸0.74%-0.78%,比玉米籽實高5.7倍。各種苜蓿中賴氨酸、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都較多,但蛋氨酸、酪氨酸、組氨酸含量較少(耿華珠,1995)。必需氨基酸含量比較均衡,是一種調和配合飼料,適口性及理化特性優良的草粉類飼料(張子儀,2000)。 2.苜蓿草在豬生產中的應用 豬對苜蓿的利用主要依靠大腸微生物發酵,豬大腸發酵纖維的最終產物是揮發性脂肪酸(VFA主要為乙酸、丙酸和丁酸)以及H2,CO2和CH4,其中VFA可提供生長豬5%-30%的能量需要。研究表明,豬的大腸在不需要酶的情況下對一些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如果膠和纖維素具有很高的消化力。給豬飼喂苜蓿草,會對豬產生一定的影響,豬飼喂苜蓿日糧后采食量提高,消化物通過胃腸道的速度也加快,如果苜蓿的比例過高,會降低豬的增重速率,豬飼喂高纖維苜蓿日糧時,大腸微生物發生一些變化。給豬飼喂含50%苜蓿草日糧時發現,開始大腸微生物數量有所下降,后來逐漸恢復,其中纖維素分解菌數量顯著上升,此外,豬飼喂苜蓿后,胃液、膽汁和胰液分泌增多。另一方面,Kass(1980)報道增加日糧中苜蓿草的含量,豬的結腸重有所增加。進一步研究表明,飼喂高苜蓿草日糧與低苜蓿草日糧相比,成年豬肝、心、胃、腸的相對重量(占活體重的百分比)較大。 2.1生長豬日糧中添加苜蓿草的效果 研究表明,適當比例苜蓿草 可提高豬的生長性能,改善豬的胴體品質,提高胴體的瘦肉率,降低脂肪率和骨率。徐向陽(2006)在體重約25kg的長×大二元雜交豬日糧中添加5%、10%、15%、20%的苜蓿草 ,結果發現:(1)添加5%、10%苜蓿草 有利于提高生長豬的增重及飼料轉化率,尤其10%組的日增重、日采食量較對照組有極顯著改善,飼料轉化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而15%、20%的苜蓿草 組的上述指標比對照組降低。(2)添加苜蓿草 后,飼糧干物質、粗蛋白質、NDF的消化率提高。(3)添加苜蓿草 后,血清GH、INS和IGF-2的含量顯著提高,T3,T4含量顯著降低;隨著苜蓿草 添加水平的提高,血液中尿素氮、甘油三酯、血糖和膽固醇含量遞減,其中膽固醇含量和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結論:在生長豬飼糧中添加10%紫花苜蓿草 后對生長豬生產性能、營養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標有較顯著的改善。結合生產實際,建議在生長豬飼糧中添加10%紫花苜蓿草 。能量含量高的飼料,如果可消化能也足夠的話,即使飼料中粗纖維的比例變化較大,對生長豬沒有多大的不良影響,一旦苜蓿在豬日糧中所占的比例過大,能量便被稀釋,會造成豬的增重速率下降。Kass(1980)指出,苜蓿抑制生長豬的生長,而燕麥則沒有這種作用。在50kg體重豬的日糧中添加45%的苜蓿進行試驗,結果豬的屠宰率和日增重降低,但豬的瘦肉率較高,且胴體品質不受影響。試驗表明,用苜蓿飼喂的豬一般偏瘦,屠宰率較低,用高水平苜蓿飼喂的豬后腿、腰部和肩部肉較多,而腹部和背部脂肪都較少。在日糧中添加10%脫水苜蓿草 于10oC環境下飼養,結果豬的背膘厚度減少3%。美國許多州的試驗(1953-1955)表明,生長肥育豬的日糧內用5%-15%的優質苜蓿草 可使生長豬獲得良好的生產性能。劉正學(1985)利用苜蓿草 代替肥豬日糧中12%的配合料,全期(20-90kg體重)日平均增重617-625g,與全價配合飼料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屠宰率、平均膘厚略有下降,瘦肉率有所提高。韓東魯(1992)試驗結果表明,添加苜蓿草組育肥豬日增重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添加苜蓿草 以不高于5%為宜。房立明(1993)在豬日糧中分別添加15%和10%的苜蓿草 ,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日增重差異不顯著,其中10%草粉組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略好于15%草粉組。劉寶山(1994)在試驗組日糧中添加42%的苜蓿草 ,對照組日糧采用玉米-豆粕型配合飼料,結果表明,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飼料總消耗略高,增重略慢,料肉比略高,但差異不顯著,可大幅度節約 養豬成本。高中起(1994)在生長肥育豬日糧中分別添加5%、10%、15%的苜蓿粉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組的瘦肉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脂肪率和骨率都有所降低,肉品質無不良影響,日增重以添加10%苜蓿草 組表現最好。鄭家明(1999)試驗結果表明,苜蓿作為粗飼料中的優質牧草,在適當的添加比例條件下,可以降低精料消耗和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添加比例以10%為最佳,不能超過20%。說明雖然苜蓿草質優良,但畢竟為粗飼料,比例過高影響精飼料的消化吸收,反而起到了副作用。 苜蓿草也可用于仔豬日糧,侯生珍(2005)報道,仔豬飼糧中以2%的苜蓿草替代菜籽粕飼喂,不會影響仔豬的日增重,且隨著苜蓿草添加量的增加,仔豬腹瀉明顯減輕。當苜蓿粉替代比例增加到4%和6%時,雖然能降低腹瀉率,但日糧中消化能和蛋白質水平降低,會影響仔豬的日增重。仔豬腹瀉主要是消化道酶活性下降,腸道絨毛萎縮及隱窩增生的免疫力下降所致,少量而優質的苜蓿草中纖維素產生的丁酸鹽,能保護腸道的生理結構,使腸道保持良好的形態,同時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還可以通過影響水分吸收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起到了抗腹瀉作用(郗偉斌,2000)。 2.2母豬日糧中添加苜蓿草的效果 妊娠母豬飼喂苜蓿具有許多好處,它可以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可以提高初乳和常乳中的脂肪含量,有利于初生仔豬的生長和成活;還可以防止異常行為,在分娩時可以阻止便秘和產后無乳綜合癥。 成年豬大腸內的纖維素分解菌數量比生長豬多6.7倍,妊娠母豬可以利用含96%苜蓿的日糧而不影響生產性能。此外,高品質苜蓿草含有有益于繁殖和泌乳的(一個或多個)因子,這些因子可在豬體內長期貯存,豬在生長階段所得到的這種飼糧,影響到數月以后這些豬的懷孕、分娩和泌乳能力。有研究指出,在懷孕母豬日糧中使用各種水平的脫水苜蓿草,對繁殖性能即使有影響也是很小的。給母豬飼喂苜蓿,妊娠期間母豬體重下降,但分娩仔豬數和仔豬初生重不受影響。用含5%、50%和95%苜蓿的日糧飼喂母豬,發現隨苜蓿含量增加,干物質、纖維、能量及氮的消化率降低,但母豬繁殖性能不受影響。研究發現占日糧25%的苜蓿草與玉米-豆粕型日糧相比,飼料效率提高12%。臧為民(2005)研究哺乳母豬飼糧中分別添加0g/kg、40g/kg、60g/kg、80g/kg、100g/kg和120g/kg苜蓿草對大約克經產母豬及其仔豬生產性能、血清指標及乳成分的影響,結果表明:(1)添加苜蓿草對母豬斷奶至發情時間間隔影響不顯著(P>0.05),但顯著提高了斷奶仔豬數和哺乳期仔豬成活率(P<0.05);極顯著提高了母豬泌乳期采食量、仔豬斷奶窩重、窩增重、斷奶平均個體重和平均個體日增重(P<0.01)。添加苜蓿草對哺乳母豬及其仔豬生產性能有一定改善,且100g/kg添加水平表現突出,因此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豬飼糧中苜蓿草添加量以100g/kg為宜。苜蓿中含有異黃酮類物質及未知生長和繁殖因子,對母豬繁殖性能的改善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曹玉鳳,2001;楊富裕,2000)。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中動物性蛋白由副食地位向主食地位轉化(呂貴喜和楊國義,2001),這要求有發達的畜牧業作保證,使得我國飼料粗蛋白供求矛盾十分嚴重。由于人多地少,人增地減,蛋白質飼料年缺口量將越來越大。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有關專家在分析我國飼料工業將面臨的問題時認為,飼料原料緊缺將是長期的結構矛盾,預測在2010年、2020年我國蛋白質飼料資源需求分別為6000萬t和7200萬t。未來人均動物產品量的增加只能通過提高轉化效率及開辟非糧食飼料資源,走節糧型養殖業的道路來實現(胡耀高,1996)。從產量來看,單產1000kg/667m2干草的苜蓿人工草地其蛋白質產量是大豆同等面積產量(667m2產量85.03kg)的5.9倍,具有明顯的優勢(胡耀高,1992)。在能量品質方面,新鮮苜蓿標準代謝能(SME)含量為9.96MJ/kg,脫水苜蓿為9.37MJ/kg,分別為玉米籽粒SME含量的74.14%、69.78%。以在北方生產栽培條件下苜蓿的干物質產量為15t/hm2計,標準代謝能(SME)和粗蛋白(CP)兩項指標分別為同一面積小麥—玉米兩熟系統的87.74%、2.411倍,表現出能量基本相當,蛋白質則明顯高出(胡耀高,1996)。而且苜蓿生產的功能蛋白,存在于莖葉內,可直接為家畜攝入,比某些貯存蛋白更易被家畜吸收。如果苜蓿這一豐富的蛋白資源得以科學利用,可提高飼料利用率20%-30%,節省糧食500-1200萬t(張玉發,1999),而且苜蓿經過腹還田,可為農業提供充足的有機糞肥。在實現未來人均動物產品量增加的過程中,苜蓿作為補充蛋白質飼料將成為獲利最高、最有前途的飼料生產產業之一。苜蓿產業也是解決飼料蛋白質短缺、增畜節糧、發展畜牧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