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99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面對日趨復雜的疾病,豬場如何做好疾病診斷工作?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8-6-28 09:19:22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診斷是豬場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預防疾病發生、減少疾病流行、降低經濟損失的有效工具。

      在診斷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清楚豬群感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然后積極采取對癥的綜合防治措施,最終使疾病得到較好的控制。

      隨著目前疾病發生、發展日趨復雜,疾病呈早期化和全程化發展,發病豬群以斷奶后的保育豬至中豬階段最為嚴重。

      例如早期感染,在60日齡以前的幼齡豬暴發時,往往呈高死亡率,有的仔豬在早期挺過去了,則在肉豬階段呈現逐漸消瘦,生長嚴重遲緩,呈惡病質變化,病程很長。

      另外混合感染或并發感染日益增多,多種病原在豬場呈持續感染及混合感染現象,使疾病復雜化,如近年來嚴重困擾養豬生產的豬呼吸道疾病綜合癥,該病涉及復雜的病原混合感染、宿主、環境及管理間互作關系,死亡率常因豬場的飼養環境及管理上的差異,而呈現明顯的差別。

      豬場常見持續性及循環性混合感染病原有豬瘟、偽狂犬病、藍耳病、流行性感冒、副豬嗜血桿菌及萎縮性鼻炎。

      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不能夠及時得出結論,猶豫不決,不果斷采取相關措施,損失在所難免。

      因此豬場為了盡快對某種疾病進行快速診斷,可以通過記錄、體溫、吃料、癥狀、剖檢、藥品、血檢等實踐診斷方針,做出初步診斷甚至確診。

      

    1、記 錄

      記錄是畜牧養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可以正確指導我們的生產,獸醫診斷過程中的流行病學調查就是體現了記錄的重要性。
    如記錄豬群的品種、日齡、發病率、死亡率、治療情況、藥品效果評估等情況,記錄得越詳細,疾病診斷的準確率就越高,另外做好記錄還可以體現豬場技術人員的綜合管理水平。

      總之,詳細的記錄是正確診斷的基礎,是提高豬場經濟效益,降低風險的重要工具。

    2、體 溫

      體溫是評判豬只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動物傳染病大多數具有明顯的規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潛伏期、前驅期、明顯期和轉歸期。

    但在實際工作中,疫病的潛伏期、前驅期具有隱蔽性,幾乎不表現疾病的典型癥狀,有時體溫會發生變化,但在臨床上出現低燒很容易被忽視,從而失去了最佳的防控時間。

      某種疫病發生后,當看到典型癥狀時,疫病已進入明顯期,這時才知道發生了疫情,為時已晚,損失不可避免。

      通過常規體溫測量和發病期間的測量,能夠盡快、盡早地了解疾病的動態,及時監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為臨床確診提供有力的依據。

      (1)常規體溫測量。

      豬的正常體溫是38~39.5℃,但正常體溫在各種生理條件下也略有變動。如夏天比冬天高,下午比上午高,采食后比采食前高,分娩時比妊娠高,仔豬比成年豬高等等。

      了解了這些規律之后,把常規體溫測量納入到每天的工作中,以隨機測量為基礎,每棟豬群抽查10%左右,并做好記錄,每天匯總一次。

      在匯總過程中如果有20%的豬群出現體溫偏高,要馬上引起警覺,看是否是某種疫病感染后,出現了潛伏期,是否即將會出現疫病大流行,是否需要立即從其它途徑搞清楚病原和病因,是否需要立即采取綜合防控措施等等。

      (2)發病期間的測量。

      傳染病可分為三大類,即病毒性傳染病、細菌性傳染病和寄生蟲性傳染病。

      對于獸醫工作者來說,在疫病發生后,要判斷豬群是被什么類型的傳染病所感染非常重要。

      病毒性疾病與細菌性疾病在體溫上存在很大的差別,細菌性疾病一般體溫較高,特別是一些急性的細菌性疾病體溫往往在41.5~42℃以上,如豬只感染鏈球菌、豬丹毒、豬肺疫、傳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體溫可高達42~43℃,呈居高不下趨勢,并最終因高熱摧毀機體免疫系統及各個組織器官,導致豬只急性死亡;而病毒性疾病體溫一般在40.5~41.5℃之間,如豬瘟在41.5℃左右,呈稽留熱,所以從體溫上可以參考是病毒性的還是細菌性的感染。
     
     (3)發熱是機體遇到病原微生物入侵時的一種應答反應,是與病原微生物作斗爭的一種機體反應。

      退燒藥主要以西藥為主,如安乃近、氨基比林等等,這些退燒藥主要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通過神經調節使皮膚血管擴張、排汗增加、呼吸加快從而增加散熱,使體溫恢復正常。

      退燒藥的副作用很大:

      ①長期使用可產生粒性白細胞缺乏癥和白細胞減少癥;

      ②用量過大會因出汗過多而虛脫;

      ③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有增加出血的傾向;

      ④產生免疫抑制。

      因此在臨床上必須慎重使用退燒藥。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把發熱作一個分類,即微熱(升高1℃)、中熱(升高2℃)和高熱(升高3℃)。
    當豬只發生微熱時,可以不使用退燒藥;

      當體溫上升到中熱時,可以適當考慮小劑量使用退燒藥或物理降溫;

      當體溫上升到高熱時,可以馬上使用退燒藥并配合對癥的抗生素,保護機體免疫系統及各個組織器官不被損傷。

    3、吃 料

      眾所周知,豬只從出生到銷售,整個生長過程為155天,它的生長曲線(如下圖1所示)一直呈上升趨勢。

    豬只每日生長所需要的能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必須靠優質、全價的配合飼料來提供,所以采食量與生長曲線是呈正比的關系(如下圖2所示)。



      因此保持正常穩定的日耗料是評估豬群健康生長的重要標志,同時又給豬群疾病早期預警與預防提供了有力依據。

      如豬支原體肺炎、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很少引起死亡,但是一旦感染后,豬群的日耗料就會低于正常水平,如果不采取緊急防控措施,豬群生長速度就會進一步下降,甚至出現消瘦、負增長等情況。

      在實際畜牧生產中,飼料中添加某一種或幾種抗生素是防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前提條件是豬群必須有較好的食欲能夠最大限度攝入藥物治療量。

      但大多數養殖場因技術和管理條件落后,豬群因疾病采食量產生輕微下降沒有引起關注或重視不足,當發展到采食量嚴重下降時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喪失了最佳防控時間。

      在豬場如何在第一時間知道豬群的采食量下降,現舉一例說明:某豬場一個飼養員的工作量為1000頭豬,正常日耗料2kg/頭,日總耗料2000kg,如果每頭豬只日耗料均下降50g,那么日總耗料下降50kg,占日總耗料2.5%,這個數據很多人認為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根據豬只生長曲線圖來看,完全可以懷疑豬群正處在不穩定狀態,此時就需要立即尋找原因。

      當然引起豬群采食量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如疾病、霉菌感染、環境、氣候、免疫、原料、配方、轉群及其它應激反應等等,從中分析引起日耗料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環境引起的,我們要改善環境;

      是應激引起的,我們要減少應激;

      是疾病引起的,那么我們可以在此時積極采取治療措施,將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

      因此掌握豬群采食情況,制定豬群消耗參考值,就能夠了解豬群健康生長動態。

    來源:碩騰豬業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7 19:50,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昔阳县| 新丰县| 隆尧县| 庄河市| 桂阳县| 泸水县| 湟中县| 朝阳区| 沙雅县| 凤城市| 英山县| 鹰潭市| 保山市| 汝阳县| 巴彦县| 泽库县| 汉川市| 泽库县| 沾益县| 原平市| 探索| 武川县| 宁都县| 同江市| 永嘉县| 全州县| 石棉县| 德昌县| 青冈县| 久治县| 大足县| 清镇市| 保德县| 太原市| 万山特区| 阿拉善右旗| 碌曲县| 祁东县| 大足县| 永川市|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