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某毛皮動物養殖微信群里,想套套詞,摸摸發酵飼料在經濟動物中應用的底,沒想到一兄弟秒回“沒效果”,正尷著尬呢,慢慢有回復“愿吃食兒了”“糞便不那么稀了”等等,最終多少找回了些自信。今天借著這個“沒效果”話題,來聊一聊發酵飼料。(今天聊得都是原料合格、工藝成熟的良心發酵飼料,其他另論)
“沒有效果”是客戶或者業務員最常反饋的問題(想必有效果時是理所當然的事兒,他們也就不反饋了,報憂不報喜)。斗膽,個人將 “沒有效果”劃分為“心理無效”和“現實無效”兩類,我們分開說。
先說“心理無效”,也就是“認為”它達不到有效的標準,這一方面和廠家或業務人員個人的錯誤宣傳或夸大宣傳相關,這種例子舉不勝舉,簡單說一個:蛋雞上,以前經常看到有廠家的宣傳使用發酵飼料能夠促進產蛋,而業務員有時就機械的理解為提高了產蛋率,但健康蛋雞是按光照影響下自身生理周期產蛋的(產蛋率曲線參見各品種蛋雞養殖手冊),雷打不動(真是雷打動了,也只會造成產蛋下降),在高峰及高峰后期蛋雞,就給使用客戶造成了產蛋率不變或下降而產品無效的印象。另一方面在一些可量化指標中,宣傳效果過大過好,或者缺乏指導客戶觀察小幅度效果的方法與工具,也會造成使用者“看不到” “看不清”實際效果而認為“沒有效果”:過料情況改善5-10%可能直接觀察糞便顏色即可判斷,但5%以下可能就需要篩糞了;糞便增減10%的含水量可以直接觀察,但稀便程度改善在5%以下也不易觀察;舍內氨氣濃度在40—80mg/m3,人就會出現流淚和鼻塞情況并逐漸嚴重,這個區間內30-50%的濃度變化人(具體到某一兩個人)能不能感知,也是未知數。這些是一些常見的情況,其他還有更多,或許踏踏實實生產,踏踏實實宣傳,踏踏實實服務更有利于一個公司和這個行業的發展。
再說“現實無效”,也就是真沒效果或在觀察階段真沒效果,這個和發酵飼料(包括整個微生態制劑行業)自身產品特性,發酵飼料應用理論與方法不完善等相關:發酵飼料類似人類發酵食品,很多保健功效是緩慢而間接的,效果體現受諸多因素影響,因而應用中肯定存在“確實無效”的個例。省內某做酶、菌、發酵原料的大哥級企業的王博士就曾說過,試驗中如果一個微生態產品70%處理有效,就認為這個產品效果不錯,那30%呢?一些工藝或人為因素,也能夠造成產品的“現實無效”:如濕發酵料的烘干溫度過高,或拌料產品被用于制粒等會造成產品效果降低或無效;高水分發酵料被過量添加到全價料造成營養濃度降低而料比增高(或許40-50%水分,添加比例3-5%是一個安全線);客戶或業務人員為降低成本而減少高價格產品用量,及大型動物飼喂時間不足(或許禽3-5天,牛10-15天),等因素也會造成“沒有效果”或“目前沒有效果”;較高飼養水平或極度虛弱的動物,也不易體現出發酵飼料類產品的效果等等。
應用產品,無非 “有效”和“無效”,當我們了解什么是 “無效”,為什么“無效”后,或許更能夠將產品做得“有效”。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