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jpg (114.26 KB, 下載次數: 5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3-16 09:06 上傳
現在人們都會遇到這個難題,那就是保育階段的豬難養,特別是已經轉到保育舍了,一些小豬還不會吃料,或者是在斷奶后出現嚴重的負增長,不但延遲出欄時間,還會因營養不良而免疫力低下,疾病增多。
這些問題的根源是因為小豬在斷奶時還不會吃料,突然由母乳轉變成固態的飼料,一時不能適應;這與哺乳期縮短有關,也與小豬吃奶期間沒有及時補料有關。
仔豬在哺乳期間,吃液體的母乳是生后就有的習慣,不論是味道還是形態,都很難適應固體飼料,不愿吃補料,也是正常現象。
在所有的補料方法中,抹料法是效果最好的辦法,因為把料直接抹到小豬嘴里,小豬是一定會咀嚼和吞咽的,也就會熟悉補料的味道,很快會接受補料;但這一方法往往會遇到飼養人員的阻力,因為一個飼養員負責幾十頭母豬幾百頭小豬的所有工作,一頭一頭地補,他們會累壞的。
如果學了養豬知識,了解豬有一個生活習性叫后效行為,那補料就容易得多了;后效行為是豬具有后天的學習能力,一頭豬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其它豬會很快模仿這頭豬;如果一窩中有一頭或兩頭仔豬在吃補料,其它豬也會嘗試著去吃補料,這樣也會很快接受補料;結合我們提到的抹料法,一窩十幾頭仔豬,每次并不需要每頭豬都補,而是找睡著的小豬把料抹到嘴里,每窩兩到三頭就可以;因為豬在睡覺的時候,很容易把豬嘴掰開,幾秒鐘就可以完成一頭,補幾十頭小豬也用不了多少時間,飼養人員就不會那么累了,也就愿意接這種方法了。
所以說,學習技術并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磨刀不誤砍柴功,事半功倍。
來源:老劉養豬 作者:劉德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