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多地清退工作相繼完成,生豬養殖產業的走向受到關注。專家表示,生豬主產區布局將從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水網地帶,向華北和東北的糧食主產區以及西南的云貴川傳統消費區轉移。未來東北有望超越四川、河南等養豬大省,成為中國最大的生豬來源地。
生豬養殖遷移
去年12月31日是多地禁養區畜禽養殖場(小區)的關閉及搬遷最后時限。除廣西壯族自治區預計2018年底完成,其余各省(市、區)預計均在2017年底前完成禁養區關閉及搬遷。從目前情況看,湖北省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關閉搬遷任務已全部完成。截至去年12月10日,全省禁養區內關閉搬遷的畜禽養殖場4764家;截至去年11月29日,重慶市累計關閉(搬遷)禁養區畜禽養殖場(戶)1064家,全部完成任務。
農業部副部長葉貞琴指出,農業部將通過“禁、限、轉、治”處理好生豬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生產發展、保障供應、環境保護、生態友好的關系。
目前生豬養殖業有五大主產區和四大主銷區。主產區包括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華南和西南,2015年產能占比分別為10%、25%、25%、13%和20%。五大主產區約占全國總產量近95%。其中,長江中下游是2016年拆豬場的重點區域。四大主銷區包括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云貴川。
從產能變化情況看,多年來,東三省產能增速都在100%以上,生豬存欄量翻番;吉林增速最快,達214%;華北產區的河南、山東產能全國排名提升較大;而長江中下游產區4個省的產能全部下降。
從總體趨勢看,生豬產能轉移呈現“南豬北養”態勢。“生豬主產區從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水網地帶,向華北和東北糧食主產區以及西南的云貴川傳統消費區轉移。”馮永輝指出。
對于未來生豬規?;B殖轉移方向,主要依據區位優勢、飼料成本、人力資源、疫情風險和環保壓力五大要素進行判斷。西南地區產銷一體,適宜養殖;華北地區人口密度大,規模養殖拿地難度大。從飼料成本角度看,東北地區成本低,不占區位優勢。
從目前情況看,不少上市公司甩開膀子在東北地區上產能。
截至9月末,黑龍江省生豬規模場建設項目已開工189個,已竣工99個,現已入欄生豬39.6萬頭。預計到今年底,可入欄生豬50萬頭。據不完全統計,未來五年,廣東溫氏、河南牧原、深圳金新農等20多家企業計劃在黑龍江省投資800億元,形成4000萬頭生豬生產能力。
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數據,截至2025年,東三省僅上市公司的生豬出欄量就達3200萬頭,約占東三省年出欄量的50%。這也意味著東北將超越四川、河南等養豬大省,成為中國最大的生豬來源地。
豬場管家6s,指導豬場的生產,完善的生產預警管理,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方式分析豬場28項生產指標,讓豬場管理更簡單、更科學。此外精準成本分析管理,多樣化的數據表格,精細化的數據管理,集數據收集管理分析與一體,成本核算精確到豬只,批量導入各種生產數據,依托強大的功能,人性化的操作,滿足豬場的日常生產管理需求,提高生產效率和豬場效益。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