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偷走你養雞的血汗錢? 隨著肉雞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養殖場在飼養過程中也逐步把精細化養殖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說到肉雞精細化養殖,不得不說到肉雞的料肉比問題。料肉比在養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它關乎著養殖場生產效益的高低,養殖利潤空間的大小。 料肉比是指肉雞每生產1斤肉所吃的飼料量。養殖場戶在計算肉雞料肉比的時候,需要綜合分析多方面的因素,因為影響雞料肉比的因素較多,在飼養管理過程中也要時時關注這些方面,盡量降低料肉比,獲得最大的利潤空間。筆者就常見的影響料肉的因素分析如下。 1、環境因素 溫度影響 白羽肉雞養殖對溫度有著非常強烈的依賴性。在育雛期,雛雞需要的溫度是31℃~35℃,以后隨著日齡的增加 ,溫度要逐步降低,直到 25℃穩定。 在這個飼養過程中 ,如果是夏季 ,除了前期需要提供溫度,后期就可以撤掉供暖設施。然而在北方冬天飼養, 基本上全程都要供溫保暖。 有些養殖場為了降低養殖成本,就極力控制煤火費用,認為這樣雞群可以加大采食量,增快生長速度。殊不知,雞舍內溫度抵達不到雞群的生長要求,確實會增加采食量 ,但是飼料進入機體內后,會有很大一部分轉化為熱量去御寒,還有一部分為日常的活動提供了能量,剩下的部分才會去用于生長,增加體重。長期下來,飼料消耗的多,但是雞群的體重并沒有成比例的增加,就造成了較高的料肉比。 光照影響 一般情況下,白羽肉雞在育雛前期是給全光照的,隨后要減光照 ,這樣的目的是給雞群充足的休息時間,然后讓飼料進入體內后充分吸收達到生長增重的效果。如果雞舍內堅持 24 小時全光照的話,雞群得不到休息, 雖然飼料消耗量加大,但是因為雞的腸道比較短,再加上雞群適當的活動量,飼料在體內不能充分吸收就排出體外。這樣的結果是飼料消耗量增加卻沒有在雞體內轉化為營養被吸收,后果則是出欄時料肉比相對要高。 2、飼養管理因素 任何養殖中,飼養管理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肉雞養殖,其目的就是快速生長育肥出欄 ,在一個養殖周期,時常會出現病弱殘雞,養殖場戶要及時將這些雞挑出淘汰,因為這些雞體質弱容易感染疾病進而傳染給健康雞 ,另外,由于這些雞不能正常出欄,也會增加耗料量影響雞群出欄的料肉比。 此外 ,除立體籠養,特別是地面散養和網上平養的雞群 ,要適時分群 、增加隔斷 ,既給雞群以活動的空間,又要防止活動空間過大,影響生長增重。 3、疾病因素 疾病方面造成的飼料浪費形成的料肉比高在飼養中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如腸炎、腺肌胃炎、球蟲、線蟲等。 如果雞群患有腸道疾病,因為腸黏膜有炎癥,那么飼料在小腸內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吸收,就會被排出體外 ; 如果是腺肌胃炎,那么飼料就不能在胃內得到有效的軟化與磨碎,在隨后進入腸道時,會因為顆粒過大而嚴重降低營養的吸收率,沒有被吸收的飼料會排出體外。這樣,健康雞群和患病雞群在采食同樣多飼料的情況下 , 健康雞群就吃的多,患病的雞吃的少,在10多天就會發現你養雞的大小不一樣的情況,也就是咱們開玩笑常說的“祖孫三輩”,如果不及時治療不僅僅是料比高的問題,還會造成免疫抑制,導致后期抵抗力下降。 同樣, 當雞群患有寄生蟲疾病時,飼料進入機體內之后,大部分的營養會被腸道內的寄生蟲所吸收,只有少部分的營養用于雞體的需要,這樣的結果是飼料消耗增加,但是用于增長體重的占比減少,導致最終的料肉比增高。 另外 ,在雞群發生其他疾病時,雖然從眼觀上看雞群的采食量沒有明顯減少,但是細心的養殖場戶會發現在雞群患病期間體重沒有增加,毛色品質也不好。 實際上,機體對吸收進入體內的營養做了重新的分配。我們知道機體對營養的劃分只有兩部分 ,一部分是用于維持需要 ,另一部分是用于生產需要 , 對于白羽肉雞而言 ,它的生產需要就是增重 ,當機體遇到寒冷、疾病、應激等因素侵襲時,機體為了保障受到的損失最小,就會增加維持需要,而增加的這部分營養就來源于生產需要。那么,雞群患病時,機體為了和病原斗爭,就會把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供給到免疫細胞以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用于生產需要的營養物質減少,機體增重就會受到影響。 4、營養因素 營養因素在養殖過程中主要表現在飼料上,而高質量的飼料是降低料肉比的決定因素。 其中飼料質量主要包括原料品質、營養均衡程度以及加工工藝。 5、雞苗因素 在實際生產中,雞苗質量的好壞、健康程度也對日后的料肉比有著很大的影響。雞苗質量好,雞群健康,采食飼料后能充分吸收,生長速度快,增重效果也好。反之,雞苗質量差,弱雛較多,胃腸道機能發育不健全,就會出現生長速度過緩,增重不明顯,甚至有些弱雛會因為一些不利因素導致死亡,嚴重影響雞群的整體料肉比。 技術咨詢:15725235619(慧慧微信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