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寒冷季節較易流行。
不同年齡、品種和性別的雞均能被感染,但幼雛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高于大齡雞;純種雞比雜交雞易感染,死亡率也高。在非免疫區或免疫低下的雞群,一旦有速發型毒株侵入,可迅速傳播,呈毀滅性流行,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90%以上。
【流行病學】
目前,在大中型養雞場,雞群有一定免疫力的情況下,雞新城疫主要是以一種非典型的形式出現,應引起重視。某些土種雞和觀賞鳥(如虎皮鸚鵡)對本病有相當的抵抗力,常呈隱性或慢性感染,成為重要的病毒攜帶者和傳播者。
(1)易感動物雞、野雞、火雞、珍珠雞對本病都有易感性,其中以雞最易感。尤其幼雞和中雞易感性最高,2年以上的老雞易感性降低。鵪鶉和鴿
也有自然感染而暴發新城疫的,并可造成大批死亡。鸚鵡、麻雀、烏鴉、喜鵲、雀、天鵝,以及人也可被感染。水禽對本病有抵抗力。
(2)傳染源本病主要傳染源是病雞和在流行間歇期的帶毒雞。受感染的雞從出現癥狀前24小時,其口、鼻分泌物和糞便中已能排除病毒。而痊愈雞多數在癥狀消失后5~7 d停止排毒。
(3)傳播途徑本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以經過眼結膜、受傷的皮膚和泄殖腔黏膜而感染。農業技術與裝備
在一定時間內,雞蛋也帶毒而傳播本病。
【臨床癥狀】
急性新城疫可致所有年齡的雞群急性發生,通常是致死性疾病,以出現呼吸道和神經癥狀為特征。病初體溫升高為430C—44℃,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萎靡、垂頭縮頸、翅膀下垂,眼半開半閉,似睡狀,雞冠及肉髯逐漸變為暗紅色或暗紫色。產蛋母雞產蛋量急劇下降,有時可下降400/0—60%,軟殼蛋增多,甚至停止產蛋。隨著病程的發展,出現比較典型的癥狀:病雞呼吸困難,咳嗽,有黏液性鼻液。常表現為伸頭,張口呼吸,并發出“咯咯”的喘鳴聲或尖叫聲,嗉囊積液,倒提時常有大量酸臭液體從口內流出。糞便稀薄,呈黃綠色或黃白色,有時混有少量血液。部分病雞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如震顫、轉圈、眼和翅膀麻痹,頭頸扭轉,仰頭呈觀星狀以及跛行等神經癥狀。最后體溫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亡。
非典型新城疫是雞群在具備一定免疫水平時遭受強毒攻擊而發生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多發生于有一定抗體水平的免疫雞群;病情比較緩和,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臨床表現以呼吸道癥狀為主,病雞張口呼吸,有“呼嚕”聲,咳嗽,口流黏液,排黃綠色稀糞,繼而出現歪頭、扭脖或呈仰面觀星狀等神經癥狀;成雞產蛋量突然下降5%一12%,嚴重者可達50%以上,并出現畸形蛋、軟殼蛋和糙皮蛋。
【防治措施】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本病仍是雞病防疫工作的重點。
(1)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警惕病源侵入雞群,防止一切帶毒物(特別是雞類)和污染物品進入雞群,進入雞場的人員和車輛必須消毒;飼料來源要安全;不從疫區購進種蛋和雞苗;新購進的雞必須接種新城疫疫苗,并隔離觀察2周以上,證明健康方可混群。
(2)做好預防接種工作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定期預防接種是防制本病的關鍵。①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主要根據雛雞母源抗體水平確定最佳首免日齡,以及根據疫苗接種后抗體滴度和雞群生產特點,確定加強免疫時間。種雞、蛋雞新城疫參考免疫程序如下。7日齡雞:用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聯苗對每只雞點眼、滴鼻各1滴;同時,新城疫滅活苗每只頸部皮下注射0.3 mL。60日齡雞:用新城疫I系苗每只皮下或胸部肌內注射1 mL。70—80日齡雞:用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H52)二聯苗對每只雞滴鼻、點眼一二滴或飲水免疫。130日齡雞:用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產蛋下降綜合征三聯油乳劑滅活苗,每只肌內注射0.5 mL。以后每三四個月用新城疫IV系苗3倍量飲水1次。②建立免疫監測制度。在有條件的雞場,定期檢測雞群血清HI抗體水平,全面了解雞群的免疫狀態,確保免疫程序的合理性以及疫苗接種的效果。
雞群一旦發病,應立即封鎖雞場,禁止轉場或出售,可疑病雞及被污染的羽毛、墊草、糞便應焚燒或深埋,對被污染的環境進行徹底消毒,并對雞群進行緊急接種。待最后一個病雞處理后2周,不再有新病例發生,并通過徹底消毒,方可解除封鎖。對發病雞群投服多維和適當抗生素,可增加其抵抗力,控制細菌感染。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