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型:國內時事,時間:2006-12-1 10:38:38,出處:南漁新聞 ,作者:轉載 | | 今年以來,水產業出現了三件影響甚大的事件,如果說“福壽螺”與“大閘蟹”事件還沒有引起人們對整個水產行業重視的話,那么11月17日發生在上海的“多寶魚”事件則真正給水產行業敲響了警鐘。
11月27日,農業部公布了有關上海“多寶魚”事件的調查處理情況,漁業部門同時要求有關企業一律停止藥殘超標的多寶魚上市銷售,直到所有產品檢驗合格。以前幾十元錢一斤,現在兩三塊錢也沒有人要,多寶魚市場有20多個億的產值,這一產業的背后牽動著眾多企業與漁民的生計,不能把多寶魚一棒子打死。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人們未來的食品很多要從海洋中獲取,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要從根上解決安全問題,首先是水產養殖方式的轉變。工廠化養殖、蝦池養殖、魚排養殖等是大多數養殖企業與養殖戶采取的養殖方式,一般是在近海通過設施的方式進行,和現在一些企業進行底播增殖、人工放流有很大差距,養殖方式有一定的缺陷性。國家應鼓勵底播增殖、人工放流這種生態、自然的放養方式,鼓勵企業與養殖戶向這種方式轉變。
其次是解決苗種的問題。農業部在全國各地建立了為數不少的原良種場,但是遠遠滿足不了養殖企業與養殖戶發展的需要。因為原良種質量不高,導致苗種抗病性差,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必須投藥物,才能保證苗種的安全。因此,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嚴厲打擊水產行業的假冒偽劣種苗。
第三是解決用藥的問題。水產養殖與種植業一樣,也要用藥。種植業是用化肥,而水產養殖保苗也要用藥。近年來,在種植業上有機肥、綠色肥等層出不窮,農民選擇的余地也很大。而水產養殖方面符合環保、對人類無害的生物藥物卻很少,甚至是空白,養殖戶沒有可用的藥。為了保苗,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精心養殖的水產品因無藥而死亡,所以一些養殖戶無可奈何之下就用了禁藥。因此需要國家大力扶持科研單位研發疫苗生物制劑藥物,替代有害的藥物。
第四是解決產品檢測問題。現在我國水產品檢測手段比較滯后,比如大連的養殖企業與養殖戶要把檢測的產品送到青島去檢測。政府部門應該在養殖集中的區域建立一批檢驗、檢測機構,也可以更好地發揮科研隊伍、龍頭企業作用,在有能力的龍頭企業建立質檢中心,這樣建立起一批中小型檢驗機構,能就近為養殖戶提供方便的服務,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養殖戶進行全面檢查,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不至于讓有害水產品流入市場。
第五是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中國漁業協會副會長、大連海參商會會長吳厚剛說,“多寶魚”事件暴露出漁業發展中的軟肋。從政府角度來講要把更多責任放給行業協會,鼓勵行業協會自律,在協會內建立用藥、養殖標準,如果大家都能遵守這個規范,把不遵守規范的企業個人邊緣化,發揮行業協會與龍頭企業的作用,就會有效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