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烈日,在池塘邊走上好幾個小時,測水質、投飼料、查食臺、看蝦情,這是鐘國防的養蝦生活寫照。當記者把媒體濃墨重彩描述他艱辛創業經歷的網頁點擊給他看時,他覺得很忐忑,“哎呀,養蝦就是這樣的,實在說不上什么特別。” 今年是這位上海海洋大學博士生養蝦的第三個年頭,他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養殖生活已經習以為常。但是,養蝦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在水產養殖學專業學習了整整10年,鐘國防肚子里裝的不僅僅是墨水,還有大把的實踐經驗。“我讀博士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所學的東西進行推廣。” 說到底,蝦博士還是個博士嘛。 于是,鐘國防給自己找了塊“試驗田”:一片適合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水塘。在這里,他試驗了含有“獨家秘方”的生物制劑。有了它們,養殖水體能夠產生豐富的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給蝦仔的成長提供豐富的餌料生物。有了這種制劑,一個蝦塘就產生了一個較為穩定的食物鏈,池塘的水就活了起來,成為利于南美白對蝦生長的“天堂”。最絕的是,因為使用了自制的生態制劑,有效分解了蝦的排泄物和殘餌,養殖水體得到有效凈化,整整3個月,蝦塘無須換水,增氧機的開機時間也大大減少,比一般的蝦塘至少能夠降低一半的能耗。 鐘國防不僅用知識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還熱心幫助左鄰右舍的養殖戶解決問題。他發現一些養殖戶缺乏養殖水體的調控技術,從來不進行水處理,就教他們如何使用生石灰等調控養殖水體的酸堿性;指導養殖戶在使用豬糞雞糞等有機肥時,不能隨便撒在水里就算完事,得先將糞便發酵殺菌,用纖維袋裝好,定量定點投入水中,控制水的肥度,保證養殖水體的“活、嫩、爽”。從前年開始,鐘國防就為一些養殖戶提供水質處理技術,大部分都是免費服務。 特別喜歡和養殖戶打交道的鐘博士發現,經驗老到的養殖戶是他永遠可以學習的對象,比如,有經驗的養殖戶一看水色,就知道池塘里養殖的白對蝦大致畝產量能達到多少、吃食情況如何、餌料系數如何等。這些經驗豐富的養殖戶也成了他提高自己養殖技術的資源庫。 與蝦農感情漸深的同時,鐘國防開始擔憂,蝦農對科學養蝦知之甚少,沒有一套系統的養殖技術可依托,往往把養殖業當成“博彩業”來做。他們很辛苦,但是往往很難賺到錢,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現代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博士的想法,是要通過解決生態飼料開發和養殖水處理技術,去教人怎么養蝦,繼而推動和倡導低碳養殖。現在自己養蝦,是為了取得更多的實踐經驗,對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中試”而已。 說起創業團隊的建設,博士認為這是他們創業幾年來最為得意、最有成就感的地方。組建團隊時,主要考慮了專業背景、性格等方面的互補。專業方面,團隊中有兩人是學的水產養殖專業,他們又找了學校漁業經濟管理專業的一位研究生加入,而想到將要從事的是生產性、實踐性很強的行業,沒有生產一線的從業經驗將會大大提高風險,因此,鐘國防又說服了一個在水產養殖一線生產工作了10多年的大學本科同學加入團隊。從4年前有創業的想法開始,團隊成員也經歷了思想上的許多變化,在研發與生產的關系問題、資金籌措、客戶選擇、經營理念和企業目標等方面有過很多分歧,但由于4人性格上互有補充,經過幾年的磨合,已基本上趨于穩定。 “在實際生產中碰到難以抉擇的事項,無論大小都會用投票的方式來解決,在相互尊重和信任中開展各項生產活動。”鐘國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