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承辦的中國工程院第109場工程科技論壇“碳匯漁業與漁業低碳技術”成功召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云鶴等領導出席論壇并發表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水產科學院院長張顯良主持。來自全國相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26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論壇指出,我國是率先提出漁業碳匯概念和倡導發展碳匯漁業的國家,發展漁業已為我國二氧化碳減排做出了重大貢獻。 潘云鶴深入分析了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活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強調低碳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打破資源環境剛性束縛,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必然選擇。針對我國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結合工程院“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工作部署,他從技術層面,對今后一段時期漁業科技工作提出了建議和意見,為構建現代漁業技術體系、實現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中國科協副主席、水科院名譽院長唐啟升院士在“碳匯漁業與又好又快發展漁業”的主題報告中,分析了漁業碳匯形成的過程和機制,提出了低碳漁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對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碳匯漁業理論體系、技術方法和應用前景,推進漁業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論壇提出,我國漁業為二氧化碳減排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型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將海水中的溶解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貝類通過促進生長的方式使用海洋碳,我國淺海貝藻養殖不僅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大量優質、健康的藍色海洋食物,同時又能對減排大氣二氧化碳做出貢獻,是一種雙贏的人類生產活動。按照現有貝藻產量比例計算,海水養殖每年從水體中移出大約130萬噸碳。預計到2030年,我國海水養殖產量將達到2500萬噸;到2050年,我國海水養殖總產量預計達到3500萬噸,將進一步帶動漁業碳匯的增加,海水養殖碳匯總量可達到400多萬噸,其中貝類固碳180萬噸,藻類固碳235萬噸。 徐旭東、李怒云等40位專家發表了見解。針對我國農業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制定的系列政策和措施。全面評價了漁業節能減排工作和低碳技術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不足;對發展碳匯漁業與漁業低碳技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要滿足當前需求,節約資源、修復環境,推動國家減排目標實現;又要著眼長遠目標,開發新型清潔能源、推廣碳匯漁業,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