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奶牛場建設是一項系統、龐大、復雜的工程,而牛場場址的選擇是牛場建設的第一步,在以后牛場的管理和運行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對選擇場址要有周密考慮,統盤安排和比較長遠的規劃,要與本地區農牧業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發展規劃、城鄉建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今后修建住宅等規劃結合起來,還必須符合防疫衛生和環境衛生的要求,周圍無傳染源、無人畜共患病。影響牛場選址的因素一般包括自然因素(如地形、地勢、水源水質、土質、氣候等)和社會因素(如交通、供電、法律法規等),所以選址時要遵循下面幾個原則: 地形 要整齊開闊,方形最為理想,盡量避免狹長和多邊形,也要遵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則,不應占用基本農田,盡量利用荒地建場。 地勢 要高燥、背風向陽、地下水位2m以下,具有緩坡坡度(1%-3%,最大為6%)的北高南低,總體平坦地方。牛場地勢過低,地下水位太高,極易造成環境潮濕,影響牛的健康,同時蚊蠅也多。而地勢過高,又容易招致寒風的侵襲,同樣有害于牛的健康,且增加交通運輸困難。切不可建在低洼或低風口處,以免汛期積水,造成排水困難及冬季防寒困難。 1.水源:要有充足的符合衛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保證生產、生活及人畜飲水。 2.水質:要良好,不含毒物,確保人畜安全和健康,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標準(NY 5027-2001)》的規定,達到畜禽生產要求。 3.土質:沙壤土最理想,沙土較適宜,黏土最不適。沙壤土土質松軟,抗壓性和透水性強,吸濕性、導熱性小,毛細作用弱,雨水、尿液不易積聚,雨后沒有硬結、有利于牛舍及運動場的清潔與衛生干燥,有利于防止蹄病及其他疾病的發生。 4.周圍土地:要具備就地無害化處理糞尿、污水的足夠場地和排污條件。周邊有效種植土地面積直接決定了糞污的最終消納能力,一個1000頭奶牛場每年產生的糞污相當于100噸尿素,150噸過磷酸鈣,110噸硫酸鉀, 每年需要3000~5000畝土地消納。 5.氣候: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象因素,如年平均氣溫、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濕度、年降雨量、主風向、風力等,以選擇有利地勢。荷斯坦奶牛比較適宜的環境溫度為5-15℃,最佳生產溫度區為10-15℃。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溫度、濕度等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各地在建筑牛舍時要因地制宜。例如,南方的特點主要是夏季高溫、高濕,因此,南方的牛舍首先應考慮防暑降溫和減少濕度,而在北方部分地區又要注意冬季的防寒保溫。 6.飼料資源:周圍飼料資源尤其是粗飼料資源豐富,且盡量避免周圍有同等規模的飼養場,避免原料競爭。 7.交通:要便利,牛場每天都有大量的牛奶、飼料、糞便進出。因此,牛場的位置應選擇在距離飼料生產基地和放牧地較近的地方。 8.便于防疫:場區距鐵路、高速公路、交通干線不小于1000米;距一般道路不小于500米;距其他畜牧場、獸醫機構、畜禽屠宰廠不小于2000米;距居民區不小于3000米,并且應位于居民區及公共建筑群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處。 9.供電:充足、可靠,并保證電力供給,現代化牛場機械擠奶、牛奶冷卻、飼料加工、飼喂以及清糞等都需要用到大量電力。 10.養殖規模:場地的大小應符合養殖的規模,根據我們規劃、建設牛場的經驗,選址時可按每頭成母牛70-80m2估算所需占地面積。 11.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規定:禁止在國家和地方法律規定的水源保護區、旅游區、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的區域內建設奶牛生產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