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網站22日剛剛刊文說,我國有能力保持物價總體穩定,有些地方又傳來乳制品漲價的消息。繼麥當勞、方便面等相繼提價后,蒙牛、伊利、光明等乳業巨頭近一個月來相繼對旗下部分產品提價。有大型超市向媒體透露,光明、達能等品牌的酸奶產品價格在12月左右還將上調。 幾大品牌的乳制品漲價幅度在5%~10%不等,原因無一例外歸為“原材料漲價、成本提高”。成本提高了,產品要跟著漲價,按理說是基本的市場規律,對于一個已具備充分競爭的市場而言,無可厚非。但這一波的乳制品漲價風潮,卻讓人感到一絲異味。 在市場上原本是競爭對手的幾大品牌,何以這次漲價的步調這么一致呢?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原材料漲價對每家企業的影響都一樣,所以漲價的幅度和時間大同小異,一點也不奇怪。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那么,其實也就是等于說,企業的經營成本都差不多的,利潤率也差不多的,所以才會出現“攜手漲價”的情形。但這又如何解釋充分市場上最常見的價格戰呢?又如何解釋產能越大成本越低的差別化經營呢?說實話,我倒覺得,這些原本競爭激烈的乳業巨頭們“攜手漲價”,更像是一次謀劃好的風潮——什么時候漲、各家漲多少,都早有商量。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是完全的市場現象了,而是我們熟悉的“寡頭壟斷”和“聯手操縱市場”了。現在要搞獨家壟斷,誰也沒這能耐,連幾大石油巨頭都要象征性地搞一下內部競爭,更何況乳業這種并非天然壟斷的行業。所以說,現在最怕的不是獨家壟斷,而是幾大巨頭利益均沾的“寡頭壟斷”。 國務院最新公布穩定物價“國16條”中,有一條就是“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和反價格壟斷執法”,對乳制品的集體漲價,我看就應該好好查一下,究竟是成本真增加了,還是幾大巨頭聯合操縱價格? 如果是后者,我們可是有《反壟斷法》的,可以依法對這些巨頭啟動調查并進行處罰。同時《價格法》也有對“聯手操縱價格”的處罰規定,政府部門照著來就行。如果是前者,那么政府部門不妨給市民們作個清楚的交代:我們查過了,乳制品漲價的確是因為成本增加,乳品企業沒有忽悠大家。 當然,這還不能完事。因為對于很多人來說,牛奶已經是一種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大幅度漲價,政府部門就不能袖手旁觀。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對菜農進行補貼,以平抑蔬菜價格;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從下個月起,鮮活農產品運輸車更將免過路費。這些調控措施的目的,都是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所需。牛奶等乳制品也是生活必需品,也需要政府部門為百姓減負。有很多網友說,“有能力保持物價總體穩定”,這話聽著提氣,但希望能把這個“總體穩定”說得更細點。我想,保持每日所需的乳制品價格穩定,就是一個具體的表現。 本文來源:信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