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工業——中國鵝業發展的出路 王寶維談到:“中國鵝業的發展出路在于加工企業;加工企業越多,鵝的發展形式就會越好。目前中國鵝業所謂一條龍的企業,大部分還是粗加工,不像鴨子和肉雞那樣做得很細。鵝產品加工的產業鏈條很不健全,目前我國鵝產品用于加工的肉占總產量的3.1%~4.2%,而發達國家為總產量30%~40%。沒有加工企業就沒有養鵝業的春天。” 寧中華認為,鵝在世界范圍內的生產和消費都屬于特禽的范疇,也就是說有特色、數量少。我國雖然是世界上養鵝最多的國家,但在我國鵝肉消費仍然屬于非大眾化消費。鵝的全身都是寶,加工企業應該不斷創新和挖掘。鵝絨、鵝蛋、鵝腸、鵝血等都有自己的特色,一般都公認質量比鴨產品高,如何讓消費者認可是關鍵因素。只有提升鵝本身的價值,才能使更多的養鵝者獲得穩定效益。 遼寧省美中鵝業工鵝產品深加工可以增加產品品種,使鵝產品不再局限于整胴體、羽絨、肥肝、蛋等簡單產品,而且能擴大產品市場,增加產品銷售渠道,從而增加產品的銷量;鵝產品深加工還可延長產品保存期,有利于產品銷售和保持產品市場價格穩定。這樣,就不會出現鵝產品市場疲軟的局面,保證養鵝業持續穩定發展。 2育種——鵝業要想發展必須繞過去的坎兒 “為了迎接鵝的大發展,有一項工作現在做還來得及,如果不做肯定不會在未來鵝業發展中有一席之地。這個工作就是育種,誰現在做育種將來在養鵝中一定有你的飯碗。真正市場大發展的時候,你做個個體戶沒問題,今天在這里拉一些苗,明天在那里找一些苗,但如果你是一個雄心壯志的企業,我希望在育種方面引起高度的重視。”浙江省紹興縣天鴻鵝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永水一語道破天機。 3規模化養殖之路——中國鵝業發展必走之路 “目前,中國養鵝業的規模還不夠大,場地還不夠多。鵝業要發展必須提高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王寶維講。 丁美中認為,通過龍頭企業或行業協會,在農民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梁,把分散的小生產與統一的大市場銜接起來,使鵝業生產從養殖——加工——銷售形成規模,使品種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管理規范化、服務社會化,做到有計劃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產品才有數量、有質量、有品牌,競爭力才能增強。通過“企業+農戶”的組織形式,企業進行選種、育種及建立種鵝配套系統用于商品生產,統一向農戶提供商品鵝苗,為農戶提供飼料營養標準或配方、衛生防疫及飼養管理等技術服務,統一收購、屠宰、深加工,并組織銷售。 4制定中國肉鵝飼養標準——勢在必行 侯水生強調,中國是世界養鵝中心,因此中國應該成為世界鵝遺傳育種、生理生化、營養與飼養技術的研究中心。目前,中國在鵝營養研究方面,有價值的資料很少,無飼養標準可依,造成鵝飼料配制缺乏科學依據。 我國農村養鵝以“放牧散養”為主,鵝的生長緩慢,飼養周期長,飼料轉化效率低。有人稱鵝為“草食家禽”。其實,鵝與雞、鴨等單胃動物一樣,具有相似的消化系統結構和消化生理,消化飼料粗纖維的能力較弱,而消化淀粉及其他易消化糖的能力較強。鵝不能利用秸稈類飼料資源。因此,應根據鵝的消化生理特點建立飼養技術方案,包括青飼料利用方案等。這樣,才能提高鵝的生長速度、飼料轉化效率和健康水平,降低飼養成本。 5建立獸醫衛生防疫體系——確保鵝業發展 “目前我國養鵝數量巨增,養鵝方式仍然是一家一戶,個體分散多點的飼養模式,不但給疾病防治增加難度,而且疾病傳染面廣量大,加之用藥不規范,污染嚴重,時有新的疫病發生,所以必須加強疫病防治體系建設,保證鵝業生產的無公害,為鵝業生產保駕護航。”侯水生強調。 王寶維很擔憂地說:“從蛋雞、肉雞、肉鴨走過的路程來看,開始養的少,病也很少;當我們養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病就隨之增多了。降低疾病的發生率,我個人認為出路在于鵝設施養殖方面。設施問題是制約我國未來鵝病發展的潛在危機。” 6產業化——中國鵝業發展的唯一出路 侯水生指出,產業化能夠將生產、加工和銷售有機的結合為一個整體,有利于控制和提高產品的質量,創名牌,增加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單一的企業經營很難形成肉鵝規模化生產。只有企業——農戶緊密結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才能形成肉鵝產業化經營模式。 7建設全國性鵝業信息系統 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趙萬里教授認為,目前鵝產品已形成“賣全國,買全國”的統一大市場,鵝產品價格也完全由市場進行調節,市場調節的關鍵就是要全面、準確、快捷的現代化通訊信息網絡系統,鵝產品市場信息問題,是當前制約鵝產品流通的核心因素。 因此,最好能建設一個全國性的信息系統,幫助養鵝場、戶了解國內外市場的價格,價格變動的趨勢,產、供、銷單位的具體地址,產品質量的具體要求、標準,以及相關產業的動態等,以便鵝業加工企業和養鵝生產者制定生產、銷售計劃,避免盲目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