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今年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海洋漁業遭到重創,特別是水產養殖業,幾乎遭遇“滅頂之災”。在災區走訪后發現,目前海南的水產養殖業抵抗災害能力還比較弱,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相關人士認為,海南水產養殖業對自然條件過于依賴,基本屬于“看天吃飯”,亟須提高抗災防災能力,優化調整產業布局。 洪災暴露海南水產養殖業軟肋 今年10月,海南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其引發的洪澇災害造成該省漁業直接經濟損失18.72億元,其中,水產養殖損失就達到了17.35億元,養殖池塘受災20.52萬畝,養殖網箱受災1.57萬口,不少水產養殖戶損失慘重。 在海南三江農場,職工韓雷自營的蝦塘遭受洪水襲擊,14口蝦塘的南美對蝦蝦苗全部被沖毀。蝦塘工人林書算了一筆賬:每口蝦塘的成本投入大約為8萬元,這些即將出塘上市的對蝦售價不低于15元一斤,14口蝦塘所有損失加起來預計超過兩百萬元。 據了解,海南大部分的水產養殖場是露天的,而且養殖池塘大多年久失修。一些養殖池塘由于積淤嚴重,塘基潰塌,池塘變淺,一旦遇上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很容易出現“漫塘”現象,使大量魚苗蝦苗被水沖走;而且災后養殖環境容易惡化,病害頻發,更易加劇損失程度。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養殖處副處長文力說,此次洪災暴露出海南水產養殖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的問題。水產養殖戶多為個體承包經營,一般很少在基礎設施上投入過多資金。多數養殖戶風險意識淡薄,對災害的防范意識差,存在僥幸心理,一旦大災來臨,往往血本無歸。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黃良贊說,海南的水產養殖業多分布在低洼地、河口、海岸邊、水庫下游地區,這些地區是洪澇災害重災區,再加上經營管理方式粗放,水產養殖業在災害面前是非常脆弱的。 黃良贊說,海南擁有極其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是這種“看天吃飯”、粗放經營的模式嚴重制約了海南漁業的發展。而我國沿海一些發達地區的養殖業大多是工廠化、集約化養殖,無論從規模還是設施來看,海南都無法與其相提并論。每年洪水和臺風等自然災害都會給海南水產養殖業帶來毀滅性打擊,所以亟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推廣“精養”是發展水產養殖業必由之路 有關人士認為,破解當前海南水產養殖業“看天吃飯”困局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提升水產養殖業集約化程度,推廣“精養”工程。一是通過老舊低產養殖池塘綜合改造工程,提高養殖單產水平和產量;二是開發山塘和水庫,發展大水面水產養殖,擴大養殖空間和提高總量;三是開發灘涂養殖、底播增值和深水網箱養殖,向灘涂和水深20米的海區發展。 據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海南全省有池塘養殖水面53萬畝(淡水35萬畝,海水18萬畝),但老舊低產海淡水養殖池塘約有39萬畝,占總池塘水面的74%。舊池塘深度平均約1至1.5米,但是通過池塘改造工程的實施,改善基礎設施,小塘改大塘,池塘可加深到2.5至3米,就相當于再造40萬畝的養殖池塘水面。 據了解,海南省現有老舊低產海水池塘的畝產平均約100至150公斤,通過池塘改造后畝產可達到500公斤,增加了300至400公斤;淡水池塘改造前的畝產約為500公斤,改造后精養平均可達1000公斤,增加了500公斤。 以羅非魚養殖為例,海南省2006年開始實施的《羅非魚產業化行動計劃》,大力推廣“大水面、深水體、大規格、高密度”的新養殖模式,目標2010年完成羅非魚年產量30萬噸。通過“精養”,這項目標提前兩年完成。 黃良贊說,隨著海南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城鎮化規模的不斷擴大,旅游業的發展使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空間更加受到限制。因此,利用好現有的水產養殖水面,進一步開拓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空間,是目前海南提高水產養殖集約化程度,提高養殖業防災抗災能力,用最少的資金取得最大效益的重要途徑。通過對舊池塘的改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向“深度”進軍,是解決水產養殖業發展空間問題的最好選擇。 向海洋“要效益”成為海南水產養殖業未來發展方向 海南省是全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轄區內有約200萬平方公里海域,還擁有其他省市所不具備的海洋漁業自然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島近海有魚類資源600多種,西、南、中沙海域有魚類1000多種,魚類種類之多全國少有。因此,水產養殖業向近海、沿海發展,成為布局結構調整的必然走向。 據統計,2009年海南海洋產業生產總值467.7億元,僅占當年全國海洋產業總產值的1.5%,與“海洋大省”的稱號很不相稱,還有很大的潛力可開發。目前,海南省政府已開始著手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的海水養殖基地建設,積極扶持并推進高科技的海水養殖項目,并切實采取措施支持并推廣抗風浪網箱養殖先進技術,引導更多的企業、漁民發展抗風浪網箱養殖,逐步淘汰效益不高、污染環境的落后養殖方式。 根據《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未來海南水產養殖要由內陸港灣向近海轉移,使水產養殖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趙中社說,海南漁業要從“捕撈為主”向“捕養并舉”發展,完成“養殖為主”的轉變;養殖業要從“淡水為主” 向“淡水海水并舉”發展,完成“海水為主”的轉變;海產品加工業要從“粗加工”向“精加工”轉變,直至形成以養殖為主,捕撈與深加工一體化的產業格局,最大限度開發海洋漁業資源,向海洋“要效益”。 趙中社說,加快海南漁業養殖業集約化發展,將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完善海洋漁業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新盈、白馬井等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規劃建設一批良種良苗場和水產養殖產業化示范基地。 二是大力發展外海及遠洋捕撈作業。加快建設西沙漁業補給基地,加大西南中沙漁場的開發力度,實現海捕生產由近到遠的轉變。 三是有序發展近海養殖業和設施養殖業。將水產養殖從灘涂和港灣向近海推進,適度擴大養殖面積。 四是完善漁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快海南省水產養殖病害檢測中心及市縣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