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尚未來臨,中小乳企們已經感到了徹骨涼風。國家質檢總局的“冷面孔”或許讓中小乳企徹底從乳業市場走開。 11月4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和《企業生產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與之前2006版相比,新版細則對生產企業的人員和硬件設施都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 新版細則規定,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自檢項目多達60余項。尤其明確規定了三聚氰胺的檢測方式,必須自行購置設備、自行檢測,取消了此前可委托其他機構檢測的方式。 行業門檻的提高讓大量中小乳企感到了寒意。“如果新版細則被徹底執行的話,將有超過50%的乳企被淘汰。”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蓮芳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他表示,一臺檢測設備動輒幾百萬元、上千萬元。這對于中小乳企而言,就是一筆難以承受的巨額支出。 眾多中小乳企的退出,或許能起到凈化市場的作用。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我國乳企已經達到2000多家,企業開工率僅為60%左右。正是這種小散亂的格局制約了乳制品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高行業的集中度非常必要。乳企集中化之后可以提高行業的總體實力,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也可以規范行業環境,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減少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陳蓮芳表示,對于混亂的中國乳業市場而言,也只有大動作才能解決暴露出的問題,小動作總是不疼不癢。 新版細則的建立似乎預示了我國乳業的光明前途。不過,乳業的“凈化”是否能如業界所愿般順利進行,尚值得推敲。 乳業資深專家王丁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版細則中并未規定自備檢測儀器的型號和檔次,也沒有規定檢測的手段和方法。如果采用快速的檢測方法,只需1萬多元就可以買到相關設備。”他甚至認為,新版細則并非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 細則不細還不是最根本的問題,乳業更大的問題在于執行不力。“近期爆發的質量門中,幾乎每次都出現了大企業的身影。而政府對其大多都采取了‘縱容’和‘姑息’的態度,甚至不惜注資相助。蒙牛深陷三聚氰胺泥潭無法自拔之時,中糧斥資數十億元將其護在身下。更鮮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政府早已數次為其注資過億資金。”王丁棉說。 陳蓮芳表示,現在乳業市場雖然在慢慢地走向法制化,但人制的因素還是太多。 在此背景下,任何的條例、規章制度都無法對社會和企業產生多大的影響。“地方政府不改變這種觀念,乳業將永遠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其他行業也一樣。”陳蓮芳說。 同樣遭受詬病的還有監管體系的不完善。陳蓮芳表示,監管效率低下、人員素質不高、權利和義務不對等因素制約了我國乳業監管進程。因此,我國必須要盡快建立高效的監管制度,提高監管人員的素質,并給予其一定的權利。 王丁棉則建議,我國要建立和完善揭發機制,鼓勵員工揭發企業違規行為,鼓勵行業協會主動揭發違規企業。再加上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力量,任何企業都不敢如此囂張了。 “在建立這些配套措施之前,政府一味地強力壓制,不僅起不到相應的作用,還會為乳業埋下隱患。”王丁棉說。 本文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