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首頁 反芻 牛羊文化 查看內容

    上古先人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動物——羊

    2010-11-15 16:50| 發布者: jieming| 查看: 2673| 評論: 0|來自: 互聯網

    摘要: 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飲食、道德、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動物,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飲食、道德、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使用最廣泛的文字之一。漢字的起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文明緊密相關,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漢字中隱含著極為豐富的信息,是記錄、反映、揭示中華民族上古文化發展過程最為有力的“原始記錄”。我國早期的文字猶如古文化的化石,記載著古文化和古人的觀念。漢字就像一副標本,傳承著中國的古代文化,羊文化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
      羊天生麗質,象征純潔珍貴。在中國,美的本義和審美意識,都是從吃起源的。“美”字所包含的最初的美意識,即味覺審美意識,是人類其它審美的先河。對味覺審美的崇拜,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源泉。
      “美”字起源另一說法是源于古人勞動或喜慶時,頭戴羊角載歌載舞之人。
      善 在古人的觀念里,羊是美善的象征。《詩經》中有一手首篇名為“羔羊”的詩,用羔羊比喻品德高尚的卿大夫。《說文》有“美與善同義”之說。
      群 合群,是羊的一個重要特性。《詩經》有“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說文》徐鉉注:“羊性好群。”由此產生“群眾”,體現了中華民族注重群體的特征。
      孝 羔羊似乎懂得母親的艱辛與不易,所以吃奶時是跪著的。羔羊的跪乳被人們賦予了“至孝”和“知禮”的意義。《春秋繁露》云:“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
      法 古時“法”字為“灋”。據《說文》解釋:“平之如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意思是說,法要像一碗水端平似的,所以從“水”;“廌”是古代中傳說的一種獨角神羊,即獬豸,其性忠厚,見人斗,則以其角去觸那理虧的一方,因此右半邊用“廌”和“去”兩字。傳說中的獬豸是公平、公證執法和避除邪惡的象征。
      義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合乎正義或公益的舉動為“義”。羊給人美善的感受,羊為人們的生活或祭祀而犧牲,獬豸神羊公證執法,因此羊是有“義”之物。
      樂 被稱為“八音之首”的羯鼓,是用羊皮為材料。原始人在勞動之余,喜歡戴上羊角,邊歌邊舞。
      “五音十二律”是我國早期的音樂系統理論。五音是依據牛、羊、雞、豬和馬“五畜”發出的聲音表示五聲音階,其中羊叫的聲音為“商”。
      和 羊秉性溫和;合群要和;樂是“天地之和”。羊的意蘊:善良隨和,吉祥如意。“和”即不偏不倚、不過無不及,古人稱為大德。
      在古字中“羊”和“陽”是相通的。因此,三只羊畫在一起,仰望太陽的圖案就表示“三陽開泰”。在《辭源》中“羊”的注解③通“陽”。三陽開泰含意:冬去春來、陰消陽長,萬物新生之始。
      海洋,納百川之精華,孕育了生命,蓄生理之河——水,平衡調節大地的氣溫,保證人類生存的環境。洋是三羊、羊水之和。
      陽、洋、羊是造就中華民族的天地物,三者同音,同樣那么高昂響亮。人類生命之始離不開羊、陽、洋。
      “羊”在古代與“祥”相通,“祥”也可寫作“吉羊”,表示吉祥之意,羊是“祥瑞”的象征。古人年初在門上懸羊頭,交往中送羊,以羊作聘禮,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發生的關鍵是發明植物的種植和動物的喂養。人類倘若不會種植植物和飼養動物,將永遠處于漁獵采集的原始階段,文明也就無從產生。從攫取性的漁獵生產過渡到生產性的農牧業生產,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大革命。這次大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變化,居住方式也開始由游徒過渡到定居,從而逐步告別從動物界遺留下來的本能的生產活動和居住方式。
      “五羊銜谷”的神話相傳發生在我國開始進入文明社會不久,畜牧業已很發達的周朝。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社會離不開物質基礎,在我國首先是畜牧業發展,羊最早被馴化,從而解決了先民們饑餓和美餐問題。從吃魚到吃羊,是中華飲食文明進步的物質表現。因此,羊對炎黃祖先的活動、生活最重要。從漁獵時代的野生動物作為食物的主要來源,到懂得收養有了獵物的累積進入畜牧時期,食物有了積蓄。“畜”就是食物積“蓄”的開始,五畜成為養生食物的主食,其中以羊為主,因此“羊”就成了“養”生之“食”,“食”“羊”就構成“養”;“善”(古與膳相通)是口中有羊,“用膳”就是吃羊飽肚子,從“月”表明當時是以肉食為主食。
      魚羊合烹,魚不腥、羊不膻,味道鮮美,這是先民們飲食生活中感知的總結。“魚”“羊”構成漢字的“鮮”,是我國先民們對“鮮”的認識源于魚和羊的見證。
      “羊”“大”為“美”,“美”源于羊。我們常用“鮮美可口”來形容美食,可見“鮮”“美”相聯。根據《說文》“美”本義為“甘”;“甘,美也。”可見甘美相通,“美”源于羊的味覺感受。
      “羹”者,“羔”“美”也,因此也可以說“羹”是小羊和大羊合烹之美。“羹”在上古是指“味和的肉”,中古以后指用葷素原料單獨或混合燒成的濃湯。“羹者,五味調和”,從“羊羹”中我們的祖先領悟到調味之精髓“五味調和”。“湯”是從“羹”中分離出來的,因此飲食之美、味、調味、和羹(湯)都源于“羊”。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之“儀”鑲入了“羊”字。
      在古代,羊不僅是供膳的,羊又是祭祀的祭品,“祥”字的“示”部表示“祭桌”。商周前無論是最隆重的祭祀“大牢”中的三牲,還是不用牛的祭祀“少牢”,都要有羊。供祭祀的三牲必需是純色的,專供祭祀的純色的牛稱“犧”。“犧”字里也有“羊”,羊是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作“犧”“牲”。

    本文內容由 jieming 提供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頭暈

    傷心

    搞笑

    抗議

    路過

    已閱

    支持

    超贊

    最新評論

    發布主題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22:36,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茅市| 永康市| 托克逊县| 板桥市| 广西| 望城县| 布拖县| 克什克腾旗| 郎溪县| 滦平县| 鸡西市| 寻乌县| 扎赉特旗| 桃源县| 邹平县| 九龙城区| 鄢陵县| 甘德县| 池州市| 仪陇县| 陕西省| 中牟县| 屏南县| 南华县| 涪陵区| 松桃| 陆川县| 千阳县| 大英县| 通山县| 和林格尔县| 会理县| 宁德市| 沽源县| 泽库县| 资兴市| 汉沽区| 洪雅县| 营山县| 黄梅县|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