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縣從2002 年開始,在全縣發展肉雞、 肉鴨養殖。 到今年10 月底,全縣肉雞存欄規模達到2700 萬只,已出欄肉雞 9000萬只。而肉鴨呢?曾經發展到存欄200萬只的規模,可是如今已經回落到不足60萬只。 為啥鴨子“飛”不過雞?10月底到11月上旬,記者就此在無棣縣調查,結果耐人尋味。 養雞“保姆式”養鴨無靠山 目前,無棣很有幾家養雞大戶,如王清河、吳明坤、鄧寶捷等。其中吳明坤是去年7 月在青島六和無棣公司的擔保下,從農信聯社貸款1000萬元起步的。他按照六和標準化雞場標準建設了10 個大棚,每棚可存欄 1.5萬只。吳明坤介紹:“六和公司所屬種雞場提供的雞苗,成活率100%,加上質量穩定的飼料,‘保姆式’的服務,這‘擔保雞’要是再養不好,那就太笨了!”現在他準備新建雞舍15棟,爭取兩年內發展到單批存欄100萬只雞。 在無棣縣,凡是養雞的農戶都有濱州和興牧擔保公司做后盾,由青島六和無棣公司提供先進設備和技術,養雞實現了自動化控制,每平方米可飼養肉雞12-14 只,每個大棚飼養2 萬只,只需一人操作,年均節省人工費3萬元,養雞戶放心、省心。 據無棣縣畜牧局辦公室主任張少東介紹,目前全縣共有肉雞大棚 6100 個,標準化肉雞大棚350個,截至 10月底肉雞存欄量2700萬只、出欄9000萬只,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760元。 肉鴨養殖業的龍頭是縣外一家企業,起初也能給鴨農提供統一供鴨苗、 統一供飼料等服務,可惜沒有堅持下去,也沒有為養鴨戶提供貸款擔保,無法幫助鴨農獲得擴大規模的資金。 這個“靠山”形同虛設,鴨農們普遍感到養鴨不如養雞。 “擔保”究竟是咋回事? 青島六和集團是國內頗具規模的畜禽飼料加工企業、 家禽種苗和雞鴨屠宰企業,擁有 200多家生產廠 4 萬員工,為8 萬多個養殖戶提供一條龍服務。2007年6月 21日,由六和集團出資1500萬元、 無棣縣政府出資 500 萬元,注冊資金2000萬元成立了濱州和興牧擔保公司。擔保公司與無棣縣農村信用聯社達成協議,由信用社對擔保公司擔保的貸款,可給予注冊資金放大5 倍的總額度,貸款利率按全縣最低收取。具體過程是:養殖戶向青島六和無棣公司提出申請,由青島六和無棣公司向擔保公司推薦;養殖戶與銀行、擔保公司與銀行簽訂貸款擔保協議;養殖戶用標準雞舍抵押,與擔保公司簽訂反擔保協議——出了問題,擔保公司承擔 30% ,青島六和無棣公司承擔 70% 。 銀行貸款由擔保公司統一運作—— 養殖期間發生的一切費用開支均由擔保公司代為支付,養殖戶不見一分錢,也不花一分錢。雞出欄后,擔保公司將純收入打在養殖戶的信用卡上,向銀行還本付息。 4年來,這個縣的“擔保雞”養了一批又一批,違約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反擔保協議也從來沒有被執行過。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擔保模式下養殖戶貸款本息償還率達100% 。 據該擔保公司市場部經理劉偉介紹,目前該擔保公司的業務已經拓展到無棣縣以外的惠民、陽信、沾化、慶云等地,擔保的養雞戶有820多個。 “擔保雞”開創了規模養殖新模式。一戶一棟標準雞舍,一次貸款大約 30萬元,一茬雞養2萬只,一年養6 茬,全年共出欄12 萬只。這么大的飼養量是通常沒有貸款支持的散戶養殖的10倍左右。“擔保雞”價格隨行就市,但都由“六和”保底,保證讓養殖戶一只雞有1 塊錢的利潤。而且,養雞戶要擴大養殖規模,也能及時得到資金支持。在這一點上,養鴨戶們可望而不可及。 “鴨頭”該向“雞頭”學啥? 肉鴨和肉雞產業一慢一快的奧秘何在?很簡單,就是“雞頭”能做到的,“鴨頭”目前還做不到。“雞頭”就是青島六和無棣公司。 “鴨頭”該向“雞頭”學啥? 先看養雞。農民飼養了“擔保雞”后,青島六和無棣公司牽頭成立的養雞合作社便開始承擔“保姆式”服務,無論放雞苗還是送飼料,都以現代物流的方式配送,省去了中間商這一道環節,這塊利潤讓給了養殖戶。飼料通過物流配送后,是散裝,又省去了每噸25元的包裝費用。 清河富氏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清河是無棣縣第一個養“ 擔保雞”的戶。他算了一筆賬:他的10 棟標準雞舍養一茬雞,和散戶向中間商賒銷飼料相比,節省17萬元,扣除3 萬元的利息,還節省14萬元,平均每棟一茬雞節省1.4萬元。一年6茬雞,就可節省8.4萬元。 柳堡鎮蘇家村農民蘇建華以前經營肉鴨飼料,起初也打算過建棚養鴨,但由于龍頭企業不提供擔保,無法獲得貸款,后來改行養殖肉雞。當時手中只有13萬元資金,經擔保公司擔保,很快獲得了18萬元貸款。今年9月,他建起了一個120米長、13米寬的標準大棚,放養了 1.1 萬只雞苗,近期就可出欄。客戶經理尹芳給他預測了一下:“至少能純收入4.4萬元!” “鴨頭”比“雞頭”,明顯輸了一籌。差距在哪里?就在服務上。縣畜牧局辦公室主任張少東同志介紹,養鴨產業的龍頭公司起初也能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可是后來就服務不及時、不到位了。一位起初養鴨現在改為養雞的養殖大戶心直口快地說:“俺們想擴大規模,鴨業公司無法提供擔保,送飼料、防疫不到位,交售的肉鴨付款還不及時,誰還愿意養鴨呢?” 來源:大眾日報(濟南) ![]() |